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调查与分析
2014-03-29周艳艳
周艳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调查与分析
周艳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本调查分析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并从教材、教法、第二课堂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引言
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经验证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首先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他认为许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从丛2000)。刘长江(2003)针对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被忽视的现状,提出了中西文化互相融合的途径和步骤。湖北大学的梅勇(2006)对大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的引进和编写、翻译策略和课内外文化活动设计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肖龙福等(2010)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师生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严重,建议在教学大纲中细化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估两手抓的策略。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比比皆是。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或“情人节”的习俗都了如指掌,当谈及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如“春节”(Spring Festival)、“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等,却因为缺乏英语表达力而面露难色。本调查研究旨在证实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了解学生的中国文化缺失程度,并探究其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调查方法
1.1 调查问题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词汇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如何?目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是什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态度和建议是什么?
1.2 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二年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共120名,其中文科类43名,占总人数的36%,理工科类39名,占总人数的33%,艺术类38名,占总人数的32%,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14份。
1.3 调查工具与数据收集
定量研究的调查工具有两个。一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知识了解程度测试试卷”,二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学习认知的调查问卷”。在参考相关研究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笔者设计的问卷遵循了以下原则:主题明确、结构合理、逻辑性强、通俗易懂、长度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问卷调查是用中文编写的。
“测试试卷”测试的是受试者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该测试共包括18道中国文化词汇翻译题及7组中国文化翻译解释题,题目内容涉及中国文学、特色饮食、传统节日、政治术语、哲学思想、风景名胜和新兴事物等方面内容。要求学生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在一课时内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由13个题目组成,采用莱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形式,数字从1到5表示从坚决同意到坚决不同意。主要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中国文化学习的状况和学生的观点。运用SPSS11.0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定性研究的调查工具以面对面的访谈为主,笔者从被测试者中选取较有代表性的 60名同学进行了每人20分钟左右的汉语访谈。为了降低访谈对象的焦虑情绪,面谈没有进行录音,采用笔录的形式,分别对访谈对象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主要分为两个步骤:(1)访谈对象对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文化学习的若干问题分别进行回答;(2)访谈对象可以自由地表达对母语文化学习的看法,并对他们所接受的大学英语教育进行评价。定性研究的数据分析根据定量研究的框架进行。
2.数据收集与讨论
课题组收集了发放给学生的 “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知识了解程度测试试卷”,得到以下统计数据(见表1),正确率较高的词语分别是饺子、故宫、京剧和中秋节,学生的正确率分别为 90.4%,86%,65.8%和57.9%。数据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可以正确翻译四大名著,没有一位同学可以正确无误地翻译出这18个中国文化词汇,20%的同学只能写出5个词汇表达。在书面表达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直接对字面的词语进行了翻译甚至使用了拼音翻译,这种译文根本体现不出我国文化的内涵,甚至会贻笑大方。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非常薄弱,缺乏对母语文化的积淀,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定性研究的结果更为深刻,是问卷调查不可或缺的有力补充。访谈不仅验证了定量研究的结果,而且获得了更为详尽的相关资料。学生王认为:“我觉得我对中国文化并不十分了解。在大学英语课上接触到的中国文化内容很少,跟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该如何介绍。”学生许认为:“在英语教材中对西方文化习俗介绍较多,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词汇很少,我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于课外读物和网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和翻译能力有所欠缺,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英语学习有机结合。
“调查试卷”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根据表2数据显示,只有40.6%的学生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39.1%的学生认为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42.6%的学生愿意对西方人介绍中国的文化与习俗,在促进英语学习方面,只有2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28.4%的学生认为了解中国文化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这些数据表明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是非常迫切而且必要的。王宗炎(1998:11)曾经告诫我们 :“对自己的文化语言和人家的文化语言该怎么看待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强国或强大民族倾向于自高自大 ,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不如自己 ,这是民族中心主义 ;弱国或弱小民族自卑 ,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比自己好,这是惧外心理。”学好母语文化不仅传承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更有助于提高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评价、整合和积淀能力。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母语文化学习观,才能对母语文化学习有深层次的认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提高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 。
表3的结果反映出目前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教学的客观情况。只有30.8%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学习中国文化的内容,52.4%的学生认为老师在上英语课时并未经常穿插中国文化知识的介绍,55.4%的学生认为所学习的英语语言知识对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时帮助不大,66.1%的学生否认了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所包含较多的中国文化内容。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很少能从课内获取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方式。大学英语教材中几乎没有系统涉及中国文化知识的内容,学生在其英语学习中很少能补充到中国文化知识,所涉及到的有限的文化知识也不能满足实际交流的需要。要想克服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必须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文化教学的改革。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我国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材,引进的都是国外原版的语言和文化材料,而介绍中国文化内容的课文占的比率太少。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应增加表达中国特色事物的英文词汇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英文材料。在题材选择上,可以选入经典中国文学及其译文,比如:四大名著的英文译本中的篇章、当代文学作品中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的译本等等,这些作品可采用英汉双语对照的方式选入教材。在文章的视角选取上,也不妨吸纳一些外国人眼中看中国的题材。这样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形成文化差异意识,从对方的角度把握对方的文化背景(张蔚2004)。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在教学模式上,应改变以教师、课本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向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等多维度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上,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介绍,进行中西文化专题讨论、文化案列分析、中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文化积极感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文化共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表4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是持非常肯定的态度。62.8%的学生认为在英语课程中应该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60.1%的学生认同在英语课程大纲中应该明确中国文化的比例,58.6%的学生认为开设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选修课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53.5%的学生认为学习好中国文化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面对目前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笔者建议在大学英语授课中导入并逐步渗透中 国文化的相关知识,如让学生用英语演讲的形式介绍中国文化,定期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相关英文词汇等。除了课堂上的文化引入,笔者建议广大教师积极进行第二课堂的改革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比如制作并完善文化慕课网络课程、开设文化选修课、举办文化讲座、组织“弘扬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英文版中国话剧表演等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还能使学生丰富中国文化词汇,锻炼英语听说能力,不断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的实战能力。
结束语
“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普遍现象。对本国文化的遗忘,不仅使英语学习者丧失本国文化身份,而且严重妨碍了平等、双向的跨文化交流。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学习者应树立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等意识。只有在学好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不断积累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才能使学习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从 丛(2000).“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10-19)。
刘长江(2004).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蓄[J].外语界(4)。
梅 勇(2006).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调查及启示[MA].湖北大学(5)。
王宗炎(1998).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肖龙福,肖 笛,李 岚等 (2010).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
张 蔚,米家全,孙 波 (2004).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及其对策研究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2014-08-29
周艳艳(1976-),女,河南南阳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十二五”科研规划第三期课题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SNU-Y-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