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材与学习者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
2014-03-29应琼
应 琼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241)
一、引言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培养符合纲要要求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就不能只强调技能训练和语言的功能性,必须重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2)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中国的学校传统的一言堂教学使学生养成了以求同思维为主的思维习惯,评判性思维受到严重抑制。近些年来,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没有足够的重视。大学英语的实际课堂的重点还在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技能,很少涉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学生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的能力(彭青龙 2000)。在“全球一村”的背景下,国家对新形势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增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没有思想,没有见解的“空心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黄源深 2001)。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任,更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平台。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
教材,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根本,是学校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是贯彻实施教学要求的关键之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大学英语》是一套国际化、立体化的教材。它的编写说明中指出,这套教材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文拟结合教材的使用情况,探讨如何通过使用该教材培养和发展学习者思辨能力,激发评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开放的态度去阅读,运用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文章。
二、对《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分析
不同于其他的大学英语教材,《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关注的不局限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提高学习策略与创新思维能力。编写团队力求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练习设计,实现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思辨能力的形成。
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表达的内容。没有语言,人们就不能进行理性思考;但是如果没有思维,语言也根本没有言说的必要。评判性思维是建构主义学习法的基本技能,要求学习者对权威和对看似正确的观点采取怀疑的态度,并且独立地、客观地、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Dantas-Whitney 2002)。 钟启泉(2002)指出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在这种“思维文化”中,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指导,而是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大胆地思考,有益的怀疑,迫使他们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
建构主义阅读观的基本概念指出,评判性阅读是评判性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发展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Crawley和Mountain应用Bloom的分类法,将阅读理解的程度根据深度由低到高分为三个等级:表层理解,也叫字面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也叫推理性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 (critical comprehension)(文秋芳1995:87)。评判性阅读是指读者通过将阅读材料的内容与个人标准、价值观念、态度或信念联系起来,对阅读内容作出评判性的反应。评判性阅读要求学生以开放的态度去阅读,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审美观去理解诠释文章,评价其合理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评判性阅读能力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新标准大学英语教程》重视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这一编写理念传递在每个单元的内容;在教材编写的设计思路上也重视培养学生多角度、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拓展思维,交流见解。
(一)每一单元包含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但是两篇文章的视角和观点或相互补充,或截然相反。这种选材思路鼓励学生以审慎的态度阅读文章,运用逻辑推理能力,不盲从作者的观点。并在文中寻找证据说明观点。比如,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 Family Affairs的第一篇描述父子情的 The Pickle Jar,第二篇是赞美姐妹情的 Relative Values:Venus and Serena Williams,Sisters and Tennis Legends。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八单元Time Off的第一篇 Painting as a Pastime,建议培养爱好度过闲暇时光,以及如何选择爱好。第二篇Leisure in Activities— or How to Relax and Do Nothing,运用讽刺的手法,提出如何歇着无所事事,闲暇时光我们可以选择什么事都不做。
(二)练习是教材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新标准大学英语教程》的练习设计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评判性阅读意识。如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Sporting Life第二篇Blowing the Whistle on Soccer练习八中,设计了区分idea和examples的题目;如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九单元Have You Got What it Takes?的第一篇Are You the Right Person for the Job?练习七中设计了match idea with the supporting examples的题目。这些练习使学生认识到首先要理解文本提供信息,将一般性事实和作者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才能够充分认识作者的意图、推理、态度,并作出合理评价。
(三)《新标准大学英语教程》每单元的课后练习——批判性思维讨论题(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提供了十余个引发学生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激发评判性思维(Dantas-Whitney 2002)。批判性思维讨论题先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然后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口头汇报组员讨论的情况,接下去在全班就题目讨论或辩论。学生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更有可能理解和存储思想,激发思维。
1.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名人的观点。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八单元 Time Off的第一篇Painting as a Pastime,“Do you agree with Churchill’s division of people into three classes?”问题的讨论和解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观点,并通过所学知识交流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反思。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八单元 Time Off的第一篇Painting as a Pastime,“Do you think it is possible to have work which is also pleasure?”工作和娱乐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部分人可以把兴趣和工作完美统一,他们把工作视为乐趣。所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用开放的思想去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文章中提出的新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在认真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之后,能够重新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3.引导学生合理评价作者的观点,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十单元Environmental Matters第二篇 The Eden Project, “Which do you think are important in the fight to help the environment:imagination or hard work?Collective action or individual action?Raising money or educating people?为解决环境问题,题目中提供的方案在现实生活中将会产生什么结果,方案可行吗?分析问题、试图解决问题的活动可提供给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批判性地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新标准大学英语教程》的指导性写作部分,以文体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文化短篇(Reading across cultures)为摹本,通过明确清晰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停留在词汇拼写是否正确、句子语法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的提高。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三课Learning to Think设计的题目通过分析文化短篇的句子和段落功能来指导学生如何组织自己的篇章结构,并试着让学生通过回答设计好的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条理清楚、表述准确、说理明白。学生把文化短篇中的叙述和描写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举一反三,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新标准大学英语教程》的教师用书突破传统教师用书的编排模式,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大量教学策略提示、教学设计建议以及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比如第二册第四单元 News 24/7第一篇 Making the Headlines,有一段教学策略提示是这样写的 “Ss may need reminding that the purpose of these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section is just that.They need to go beyond the ideas in the passage and think for themselves.”教师会有意识地通过启发学生模仿范例,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和语言之后的理性思维能力。唯有评判性思维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如果教师有意识而且不断通过探索性教学来训练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学生很有可能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教师用书有助于教师首先注意自身思辨能力的运用,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自我提升,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思路,在课本提供的教学资源之外,也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解词汇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汇能不能被别的词汇替换,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如果不能替换的话,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上下文中领悟单词意义;在讲解篇章的时候,句子还有什么深层的引申含义?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是什么,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话以及在文本中式如何表达;文章作者是怎样表达主要思想的?文章的结构是不是合理?因为选编进教材的文章并不是一定没有瑕疵的。比如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十单元Environmental Matters第二篇The Eden Project,如果把第四段和第九段放到文章开头作为导游解说词,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原文的编排要好。教师的这些引导性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词汇、句子和段落的意义,而且掌握文章的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技巧,这样必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在课堂讨论的时候,不寻求所谓的“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必定有长足提高,这样才能达到新形势下课程要求的目标。
三、结语
总之,学习者思辨能力的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判断能力,提出见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新标准大学英语》这套教材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能力之外,也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一致。和之前使用过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相比,它从语言、文化、思维上深入创新。它语言生动地道,展现魅力;重视语言和文化结合,展示文化的多元性,反思母语文化,鉴别中西方文化差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注重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之后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理念能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所以在当今大学生思辨能力状况不容乐观的时候,《新标准大学英语》的使用确实是种有益的尝试。
Danras-Whitney,M.(2002).Critical Refle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Through Audiotaped Journals [J].System(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02年)[EB/OL](2010)[2014-07-12].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黄源深 (2001).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J].外语界(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彭青龙(2002).思辩与创新——口语课堂上的演讲、辩论初探[J].外语界(2)。
文秋芳(1995).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钟启泉 (2002).“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J].全球教育展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