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傩舞的健美操课程构想
2014-03-29元晓华宋喜红
元晓华,宋喜红
(1.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2.焦作市体育运动学校,河南 焦作 454150)
基于傩舞的健美操课程构想
元晓华1,宋喜红2
(1.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2.焦作市体育运动学校,河南 焦作 454150)
傩舞与健美操在动作结构与音乐节奏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傩舞融合于健美操形成地方特色课程,它对传承、弘扬地方文化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傩舞;健美操;地方特色课程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质量工程”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1]。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区域性高校,应在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上下功夫,不仅要为地方创造知识,而且要传播和扩大已有的地域文化,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赋予学生以“地方特性”[1]。
池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脉络。池州傩戏在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分为傩仪、傩舞、傩戏三大部分。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为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汇[1]。其精髓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传承、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成员,尤其是该地区学校教育共同的、必须担当的责任和重要历史使命[1]。
1 傩舞的体育学特征
1.1 傩舞的健身价值
傩舞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均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是一种巫术活动。巫师通过手舞足蹈的动作企求与神灵对话来免除灾难与瘟疫,保佑人们身体健康,庄稼丰收,牲畜平安。虽然纳吉逐疫是主要目的,但通过活动身体,也起到强筋壮骨的作用。而今,跳傩舞更体现了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体育文化。可以说跳傩舞传承了古老的历史宗教文化,更或是一种娱神娱人的民俗体育活动形式。用现代体育理论来分析,跳傩者通过傩舞的举一举、抖一抖、扭一扭、跳一跳有效地促进和改善了心血管系统功能,也增强了心肺功能,客观上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
池州傩舞以伞舞最为著名。戴有“童子”面具的“伞孩儿”要蹲马步,双手从胸前经过头顶,向两旁打开垂落于接近地面的位置,最后放在胸前,成作揖状,向“神伞”施“元宝礼”;持伞舞动的姿态千变万化,比如:“端举”、“担肩”、“倒悬”、“轮转”等,每个动作可向前后左右中间不同的方向舞动,即舞四方;“伞孩儿”贯穿始终的动作是随着锣鼓节拍,双脚稍离地面“双起双落”不停跳动,头亦随着跳动的惯性上下不停地点动,手中“神伞”也需旋转不止。这一段《舞伞》跳下来当然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1.2 傩舞的游戏性
宗教的傩舞,艺术的傩舞。上古时期的傩舞充满了宗教色彩,但仍释放出原始而质朴的审美力量。时代发展至此,傩舞之宗教角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娱神娱人合而为一,甚至是以娱人为主角、娱神为配角的民间艺术。傩舞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同时也蕴含着东方式的美学观念、道德文明[2]。以此来看,逐疫驱鬼的祭祀活动成为中国游戏竞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我们从傩舞的特征可以看出它的游戏特性。从傩舞的的跳步、拗步、碎步等各种舞步,以及由此而进行的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前俯后仰的舞姿中油然而生驱鬼的庄重严肃之意及娱神的游戏意味。“傩的作用不仅能够唤起具有实用价值的宗教情感,而且能唤起人自身的情感;它不仅是一种宗教巫术行为,而更是一种娱乐形式,一种巫术艺术”[4]。
从傩舞发展的路线也可看出它的游戏特性。傩舞经历了傩仪——傩舞——傩戏的发展轨迹,每个事物发展必要经历几个阶段。随着我们对自然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认识,还有不断变化的信仰程度,傩舞吸收和融合了包括灯彩、武术技巧、戏剧等在内的很多外来文化。北宋时期非常流行的假面戏,内容异彩纷呈,场面活跃热烈,最重要的是游戏味道浓厚;流坑傩“玩喜”就既热闹有喜庆,既诙谐又幽默,具备游戏的各种功能,验证了逐疫驱鬼的原本之意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傩舞也已然变换角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娱乐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2]。
2 傩舞与健美操对比分析
2.1 健美操动作结构及音乐特点
健美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各种身体动作的一种有氧运动。它融合了音乐、舞蹈、体操等元素,是一项富有时代气息,深受各个年龄层次人群喜爱的运动项目。
健美操动作分为上肢动作和下肢步伐,同时可加有头部的运动。上肢动作主要是手臂和手的动作,手臂的前举、侧举、斜上举、下举,手臂的屈、绕和绕环等;手的动作有开掌、并掌、握拳、西班牙指、剑指等。下肢步伐主要有五大类,即交替类、迈步类、点地类、抬腿类、双腿类。每一类步伐又包括多种基本步伐,例如:交替类包括的基本步伐有踏步、一字步、V字步、漫步、跑步;迈步类包括的步伐有并步、交叉步、迈步屈腿、迈步吸腿,pony跳等。每一类步伐里有低冲击步伐,也有高冲击步伐,低冲击步伐是始终有一只脚落在地面,而高冲击步伐是两只脚有同时离开地面的动作,做高冲击步伐可以快速提高人体的心率,增强心肺功能。不同的手和手臂的动作以及不同的步伐动作组合在一起,可以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健美操动作。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是健美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美操的音乐富有动感和感染力,节奏简单,很容易使音乐和动作配合在一起。健美操的音乐节奏每一小节一般为四拍均等的节拍,每一个八拍的动作有二小节音乐拍节组成。每个八拍的健美操动作拍节为“1、2、3、4、5、6、7、8”,而音乐节奏为“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每一拍与每一拍之间的间隔是均等的,但是音乐的节奏是可快可慢的,也就是说每一拍与每一拍之间间隔的时间可长可短。健美操的音乐节奏也可以发生一些变化,每一小拍也可由两个半拍组成,这样可以增加动作的欣赏性和韵味。
手臂的动作和步伐的动作,再加上音乐,完美的配合在一起就是完美的享受。置身于这种运动中可以延年益寿,消除烦恼,让人永远充满活力。
2.2 傩舞动作结构及音乐特点
傩的本义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解释实际上说的是一种有节奏的动作。纵观国内,傩舞最具标识的就是傩面具和傩舞特有的舞步。傩舞的基本动作比较古朴、笨拙、简单,但却有严格的规律和独特的风格,跳傩者每动一下必须遵循其 “方、圆、扁、仄(指身子倾斜的意思)”。“方”指手上的动作要做得方正有棱角,两手从胸前向后两侧拉升要做得方正。“圆”指转圈,所有节目中的转圈动作都只能转动半步,或原地转圈,而且上身必须保持平稳。“扁”要求身子拧过去式,面向一定要清楚。“仄”指身子无论向哪个方向倾斜时,都必须把稳节奏。
“八卦是一个宇宙模式,球体,四维空间”[5]。根据八卦图式,西南角逆时针至西北角,分别是“巽”、“兑”、“震”、和“艮”代表着“风”、“泽”、“雷”和“山”,最后回到中土方位。这就是以八卦的方位作为此种舞蹈运动的向标。但是,这又不是完全把八卦所有卦名相对应的方位都放进舞蹈动作表演的范畴,似乎把“五方”的概念也夹杂其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巫傩文化”展演的仪式过程所表现的复杂舞蹈空间移动,都可以在这个“八卦舞谱”中寻到依据[6]。傩舞的舞步特称为“禹步”,有拗步、碎步、跳步、跑跳、马步半蹲、后踢步,身体随着步伐前俯后仰、左右摇晃、东跌西撞。
傩舞的音乐伴奏比较丰富,可用民间歌曲,包括小调、劳动歌曲、山歌等;可用民间歌舞音乐,也可用民间戏曲音乐,用的最多的是民间特色器乐,如小锣、中锣、鼓、钹小扠、师刀、牛角以及其他一些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乐器。贵池傩戏中使用的乐器,仅限于打击乐器锣鼓等,没有管弦乐器。使用筛金(低音锣)、大锣、小锣、大铙钹、小铙钹等金属类乐器;还有堂鼓、板鼓和扎鼓等木皮类乐器。节奏有2/4、3/4拍。
3 傩舞与健美操的融合
3.1 二者融合的意义
傩舞的健身价值是其与健美操融合的契合点。二者的融合加快了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为地方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承起了桥梁作用。傩舞与健美操的结合是古与今的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样可以赋予傩舞更强的生命力,使其不断发展,同时也为健美操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健美操向更高层次发展。
3.2 二者动作结构及音乐的融合
傩舞的禹步可以和健美操的基本步伐结合起来,例如:傩舞的跳步、跑跳、马步半蹲、后踢步,这些步伐和健美操的步伐是一致的,但是在做健美操动作时,上体基本是保持正直的,没有摇晃,会有转体及方向的变化,例如:左转或右转的各种角度的变化。傩舞的跳“五方”、跳“八卦”是对阴阳学的诠释。我们在将傩舞和健美操融合的时候,可以在健美操动作中增加跳“五方”的路线变化及上体的动作。
在二者音乐融合的方面,可将傩舞的伴奏音乐和健美操的伴奏音乐剪辑在一起。可以是一段健美操音乐、一段用打击乐器伴奏的傩舞音乐 、再配一段健美操音乐。或者是其他的组合形式。不同的音乐节奏搭配不同的组合动作,最后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套路动作作为授课内容,可用以健身,也可用以表演等。
4 傩舞与健美操融合形成地方特色课程
4.1 已有经验的借鉴
傩舞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贵州和广西等地。根据资料记载,前人已尝试过对傩舞的挖掘改编工作。江西省对傩舞的改编工作做得比较突出。20世纪50年代是,江西南丰的傩舞《合和》已被改编成名噪一时的儿童假面舞《丰收乐》;江西省第八届运动会团体操表演就有“傩”;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江西省开幕式上也有傩舞被改编的身影,即傩舞《开山》被改编成的大型群舞。
南丰县教育局将傩舞传统艺术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傩舞编改研究课题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并安排老师到县文化馆去学习傩舞,到石邮等傩舞发祥地向老艺人学习观摩,以培养一批傩舞研究开发的骨干。
南丰县傩舞编改实验课题组精心指导学校编写校本教材,创编傩舞操,而且每天都安排一小时的时间让各学校的学生练习傩舞操。通过实践,傩舞操已在南丰县各中小学逐步推开。
4.2 规划与设想
体育课堂是传播体育知识,传授学生体育技能,灌输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力军。因此,将傩舞改编成傩操融入大学体育课堂是明智之举。
就笔者所在的学校的体育系教师承担了全校公共体育课程、体育系的专业实践及专业理论课程。傩舞作为地方文化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传承它。首先,应成立傩操创编小组,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将该课程作为地方特色课程进行研究;其次,组织创编小组成员中的骨干力量到当地学习傩舞,收集资料;最后,将傩舞改编成傩操融入体育课堂并进行推广和宣传。
傩舞改成傩操的创编可以改编成不同的版本,主要是针对的主体对象不同。一是非体育专业学生,二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学体育主要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可以创编一些简单的、趣味性较强的动作进行教授;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创编的要求要高一些,动作难度和强度要大一些,保留傩舞中的精华部分,创编成傩操以课的形式进行教授。
校运动会、健美操比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以及文艺演出都是展示和推广傩操的舞台。傩舞代表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傩操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1]彭辉,刘德清.开发利用地域文化推进高校课程建设[J].高教探索,2007(5):90-93.
[2]陈鸿,王葵.论傩舞的游戏性[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256-258.
[3]姚正署.驱鬼逐疫——一种古老的民众运动健康观[J].体育文史,1994(4):36-38.
[4]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70,58.
[5]周冰.巫·舞·八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69.
[6]方亮.乐舞神灵——江西省婺源长径傩舞的民俗文化形态解析及其仪式音乐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0.
[责任编辑:束仁龙]
G642
A
1674-1104(2014)03-0123-03
10.13420/j.cnki.jczu.2014.03.036
2014-05-20
池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2013jyxm45)。
元晓华(1978-),女,河南安阳人,池州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宋喜红(1970-),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市体育运动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学和群众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