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3-29王冠凌
王冠凌,武 峰
(安徽工程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冠凌,武 峰
(安徽工程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安徽工程大学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并结合多年本科教学实践,形成了“以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鲜明特色的教学方式,以期对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区域经济发展;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1 背景与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1]第十一章三十二条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同时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区域经济发展更需要创新人才的支撑,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培养创新人才是构筑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对于不同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其中创新人才更成为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谁就拥有主动权.因此,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2]要求,进一步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产业承接提供坚实保障.因此,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我省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已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如电子材料、元器件和雷达装备制造等,初步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突出的新兴领域如软件、汽车电子、微电子等;拥有芜湖汽车电子、铜陵电子材料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和滁州、铜陵、芜湖3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面临重大的经济结构转型,能否抓住此次机遇直接关系到未来安徽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也势必影响到全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立足安徽,服务地方”的安徽省重点工科大学安徽工程大学以及省内其他高校,已将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上日程.
总之,基于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要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努力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胆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模式,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强调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和人才状况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根据具体情况确立培养的目标,选择具体的培养方式.整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3].
2 研究现状和一些不足
国外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4][5],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英国牛津大学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高技术,宽知识,强的责任感,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独创性和宽广的视野;德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主要受洪堡的“完人”与雅斯贝尔斯的“全人”教育理念影响,强调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注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1]
当前,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是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安徽省拥有奇瑞汽车、科大讯飞、合肥美菱等一批优势企业,拥有合肥、芜湖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围绕汽车电子、智能家电、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构建的产业集群,还拥有以微波应用为方向的中电科技集团38研究所和以安徽光机所为代表的中科院研究所等一批优势技术力量,随着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但是,目前各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7][8]:
其一,忽视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大学生教育在很长时间都依赖课堂教学,从各个学校的培养计划上看,周学时达到20节以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严重不足,没有构建起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多维平台.
其二,忽视激发人才培养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长期以来所受的课堂教育现状是老师讲学生听、互动少,渐渐地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严重缺乏主动学习、批判怀疑的学习态度.
其三,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而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校教学脱离社会生产实践,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其四,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制约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足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措施[8].但大部分都是借鉴国外模式,由于该项研究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如何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特别是结合区域经济的十二五规划和电子信息专业特色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特色.
3 主要举措及效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安徽工程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特色明显的专业之一,2010年即被列为校级示范专业,2012年被列为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2013年被列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目前拥有两个校企共建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安徽省精品课程、电工电子学实验中心安徽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安徽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教学成绩显著、教研成果丰富、人才培养质量高,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形成了“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鲜明特色.
3.1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夯实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安徽工程大学明确建立了“强化专业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学指导思想,为适应这一培养模式,配套实行了“学年学分制”的管理机制,以达到“严格的专业主干课程考核以保证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应用能力,学校提供大量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自由选修学分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个性培养”的目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学校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三个课堂一体化”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在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毕业生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
3.2 深度融合地方经济,产学研结合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课题组高度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发展,产学研结合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坚持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建设,始终围绕安徽省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共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发表科研论文126篇,取得科技成果4项,获得专利90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3项,芜湖市科技进步奖2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中有60%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有关,成果中普遍都有一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直接参与,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3 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近年来,学校加大教学投入,教学实验条件大为改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扩建、新建了“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智能仪器及虚拟仪器实验室”、“PLC与电气控制实验室”、“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及单片机实验室”等.另外,所有的学科研究室和实验室全部对本科生开放,达到科研和教学资源统筹调配.目前的实验条件满足了各类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的不同需要,有力地支持了旨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联合数十家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我们与奇瑞汽车公司、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配天集团蚌埠分公司等建立了长期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和专业实践能力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依托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与中小企业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如与安徽天虹视频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数字电视播出系统研究室.
3.4 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平台检验和强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申报国家级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参加各类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培养本科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是面向全国的一项团体性创意实践活动,涉及电子信息、自动化、传感器等多门学科及领域,运用了电子信息专业的最前沿技术、推动了我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实践素养.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连续参加了第八届到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竞赛、安徽省第一届到第五届“挑战杯”竞赛,获安徽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获全国三等奖9项,二等奖1项;连续参加了第六届到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安徽省第一届到第五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安徽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全国二等奖1项;连续参加了最近三届“飞思卡尔杯”全国智能汽车大赛,获全国二等奖6项,省一等奖8项.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踏实勤奋、动手能力强,受到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本科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为安徽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5 以科研促教研,科研教研协调发展,构建一支“业务素质强、师德师风好”的教研团队
培养团队课题组是一支“业务素质强、师德师风好”的创新人才培养团队,通过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蓬勃开展,有力的锻炼了师资队伍,促进了教研工作.近年来,共完成省部级教研项目10项,发表教研论文4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4部.共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发表科研论文126篇,获得公开专利128项,取得省科技厅颁发成果6项,科技进步奖3项,芜湖市科技进步奖2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6 知识产权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师是进行知识产权创造的重要群体,而大学生们则是知识创新的不竭动力.通过在高校中开设发明创造学、知识产权、专利申报等方面课程,在大学生心中埋下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种子,激发他们进行基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兴趣,多进行理性思考,自主在创新的过程中申报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创新”进一步升华.仅2013年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获得了专利46项,其中电子信息工程2010级刘姚等同学成功申报了数项发明专利并获得了十几项实用新型专利,其研究的课题《基于低速无线个域网监测平台的研发》成功入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课外活动终审决赛,获得了三等奖.
4 结语
创新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培养适合各区域实际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中心难题.我校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中,从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地方经济,产学研结合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合作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和优秀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团队出发,在安徽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鲜明特色.我校培养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深受企业的欢迎,并且我校现已成为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1〕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李斌省长《政府工作报告》(摘登)[EB/OL].http://govinfo. nlc.gov.cn/lmzz/lssj/xxgk/ahs/201202/t20120213_1353863. htm l.
〔3〕刘一畅.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谢梅,苗青.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借鉴——以美国三所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217-221.
〔5〕贺庆棠,李勇,张敬.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N].《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2008.52-59.
〔6〕黄道平,胥布工,乔连芝.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04):11-12.
〔7〕王世来,林静.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课程建设和训练组织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08): 33-34.
〔8〕汪建利,陈国平,汪小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_以黄山学院创新与实践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 2010(06):110-113.
G640
A
1673-260X(2014)10-0190-03
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275);安徽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双语示范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