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教育理念下的陕西城乡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2014-03-29邱毅
邱 毅
(陕西理工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十八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事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城乡之间学校体育教育资源不能均衡配置,尤其是我国西部由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在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器材配置、行政管理体制、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城市学校体育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离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相距甚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促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本文结合陕西省现实状况,对陕西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促使陕西城乡在学校体育教育这一领域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同时也为我国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城乡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进入新时期,我国提出城乡一体发展的战略思路,城乡一体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从城乡一体发展的目标看,它是一个宏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德、智、体三育之一,城乡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城乡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包括:一是城乡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思想一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学校都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国家提倡的“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二是城乡学校体育教师配置要均衡,确保城乡学校学生享受同样专业化的优质教育.三是对城乡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要与实际需要相吻合,保证农村学校拥有足够的体育经费.四是城乡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置标准基本一致,力争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置标准.五是城乡学校均要坚持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体育运动.
2 制约陕西城乡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陕西基层教育主管领导对城乡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理念不同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以农代工,重城轻农”的发展思想,导致出现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格局,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学校教育和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在体育教育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陕西农村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农村学校的主管领导和农村学校领导对《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阳光体育运动内涵、意义的认识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法制观念较淡漠,未把切实保障农村学校学生体育权益提高到人权保障的法制层面,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和城市学校采用区别对待的方针.[1]具体表现:基层教育主管领导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在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诸多困难,所以就放松要求,存在区别对待的发展理念,导致在农村学校落实体育法律、法规不到位.其次,基层领导认为农村孩子生活条件艰苦,业余时间还要参与大量的家务劳动,所以没有精力和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更有甚者还把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等同于参与体育锻炼,认为没必要在农村学校大力发展体育教育事业.
2.2 陕西城乡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差距较大
陕西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各学校体育经费更是少之又少,国家出台的《意见》提出:中央设立专项基金,帮助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配备体育活动器材,[2]但此项目现在还未真正落实到位.近几年,国家对学校投入的公用经费不断增大,且明确公用经费中体育开支要占一定比例,但这一政策对城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解决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却影响甚微.主要是因为陕西地区财政收入较低,生均公用经费有限,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少,学校公用经费自然就少,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较少的公用经费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尚且短缺,更别说用于对学生升学考试影响不大的体育运动开支了.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与城市学校相比严重不足.
2.3 陕西乡村学校体育师资与城市学校相比严重匮乏
学校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具体落实者,是保证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专职教师.规定各学校应按2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体育教师.[3]学校体育师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状况.根据毛晓荣教授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XTY003)调查结果看,西部5省市城市学校体育专职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学历均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而西部5省市农村专职教师平均占体育教师人数比例为46.37%,兼职教师占到体育教师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说明西部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乏;陕西农村学校专职教师缺编比例普遍较高,均超过68.46%,说明缺编现象严重;陕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中,具有体育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仅占41.55%,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占28.27%,说明陕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学历水平不高,体育教学水平难以保障.[4]由此可知,农村学校体育师资与城市学校相比严重匮乏.
2.4 陕西城乡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资源存在较大差距
体育场馆、器材资源是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和锻炼的基础,体育场馆、器材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又是反映学校体育开展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根据调查可知,陕西城市学校尽管受到城市用地紧张,运动场馆面积较小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城市学校办学历史较长,学校规模较大,体育经费投入较多,体育场馆、器材资源基本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的要求,能够确保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正常进行.而陕西农村学校虽然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但由于建设经费严重短缺而无法进行建设,导致运动场地狭小,所有的学校几乎都没有规范的室内运动馆.同时,由于经费不足,各学校无法购置必需的体育器材设备,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受到局限,形式单一,一些学校虽然将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排入课表,但仍有被挤占的现象.[5]陕西城乡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资源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质量,也是阻碍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3 陕西城乡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保障策略
3.1 提高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切实保障城乡学生享受同等的体育权益
国家出台的体育教育相关政策,适应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城乡学生虽然生活环境不同,但都应享有同样的权益,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就没有很好的贯彻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各级教育主管领导要加强学习,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健康第一”作为城乡每一所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要把维护和保障学生体育基本权益提到人权的高度上认识,城乡学生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有同等的体育教育政策.
3.2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陕西城乡学校都拥有足够的体育经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各级财政要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因此目前正是改变陕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最佳时机.首先,国家公共财政应优先保障对陕西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当地各级政府也要保证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量.其次,国家只规定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比例用于学校体育工作,但具体比例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各校体育经费无法得到保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学校体育经费纳入地方教育支出预算,明确规定体育经费应占学校公用经费的比例,防止被各学校钻政策的空子,占用体育经费.第三,由于农村学校学生较少,按学生比例所划拨的体育经费将无法满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需求,故对于学生较少的农村学校要划拨专门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费,以满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3.3 建立适合陕西城乡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育教师交流制度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城乡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建立适应陕西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城乡体育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地方政府要为城市学校体育教师流动到农村学校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使城市学校的体育教师心甘情愿的到农村从教,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提高农村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专业知识保障.建立体育教育城乡体育教师一体化流动配置制度,即体育教师交流制度,可以使体育师资配置更加合理有效,让陕西地区城乡学生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
3.4 建立陕西城乡学校专兼职体育教师长效培训制度
针对陕西城乡特别是农村学校兼职体育教师相对较多的现状,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兼职教师的体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建议省、市、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体育教师岗前培训和再培训等长效培训制度,切实提高城乡专兼职体育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在培训内容、方法、手段上,应紧密结合陕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创新体育活动的开展方式,挖掘体育资源,将当地广泛开展的特色体育项目引进校园,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1〕文烨,唐炎.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及模型构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3):230-23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EB/OL].[2011-11-28].http://news.moexinhuanet.com/.
〔3〕教育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 [EB/OL].[2011-05-20].http://www.moe.edu.cn/.
〔4〕毛晓荣,张波,等.论“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陕西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配备保障[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126-130.
〔5〕刘静,刘昕.城市居民体育运动与学校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多赢性社会学研究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