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类文学网站的转型策略思考——以起点中文网为例
2014-03-29秦宇慧
文/秦宇慧
原创类文学网站的雏形,是个人文学网站中的原创论坛,如清韵书院、榕树下等。与之相比,起点中文网(下文简称“起点”)只能算是后辈,其不同之处是,它在创立不到一年后便迅速转型,改变了其网站原有的文学同人的性质,迈向了商业化的轨道。观察这些原创类文学网站的兴起、发展及困境,既包含了对文化传播的时代化变迁探索,同时也为新时期互联网环境下的此类网站找到一个转型发展的良方。
商业化转折
2003年5月,起点开辟了“在线收费阅读”业务,开始以点击付费的方式吸引各个原创论坛上已经颇有名气的作者——对于出版渠道不畅的大陆来说,能够将文字直接套现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何况起点还不时推出针对作者的一些福利制度。
人气作家的加盟,使起点迅速提高了自己的网站访问量与页面浏览数,在A lexa的国际排名大幅上升,第二年,它便得到了盛大公司的注资,进一步开始扩展规模,将营利的触手伸向网络游戏、实体图书出版、漫画、声讯、影视改编等各种途径。2013年《华西都市报》推出的网络文学作家收入排行榜上,前四位均是常驻起点的写手,而且年收入均超过千万元——就创造财富来说,起点无疑是成功的。
然而,对于网络原创文学来说,起点以及类似收费原创网站的存在,是福是祸,却实在不是一句话可以尽言。笔者认为,事实上正是由于收费阅读的出现,使得原本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网络原创文学陷入逐利的躁动之中,网站、写手、读者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关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原创文学诞生之初,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黄金时期。
原创文学的黄金时代
国内早期的网络文学,在避开了传统文学体制的发表瓶颈后,作者因内心情感而创作,因读者的认同获得后续动力,又因网络交流的便利而不断提升自我;去除功利目的而创作出的文本,则尽得“真诚”二字,这是以往传统文学中极难得的品质。这是网络文学的自发时期,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
然而当“起点”等商业化的原创网站出现后,本就因资金等问题举步维艰的个人文学网站失去了作者资源,便纷纷关停或转型。转型者如起点一样寻找到了资金支持,从此走上商业化的轨道,并且越跑越快,甚至无法停下脚步看一看前方是坦途,还是悬崖。
这些商业化的原创类文学网站采用的营利模式大体相似,其中“起点”是发展得最快的一个,但对于网络原创文学来说,却未必是最成功的范例。
起点当下的弊病
的确,起点聚集了极高的人气,然而商业化的逐利本质,使起点以各类排行榜区分作品的优劣,并按参与者付出金钱的多寡来排列各种榜单的顺序,最重要的三个排行榜分别为:月票PK榜、会员点击榜、书友点击榜——它们占据了起点首页最中心的版面,从而使已经上榜的作品获得了更多的访客点击。
可以发现,决定作品是否上榜的关健,是读者的好恶——只有付费的会员才有资格投票和打赏,有权力决定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在起点写作,有点像旧日在戏园子里唱戏,观众花钱买票,高兴了还可以赏钱,花钱的是“大爷”。而被“大爷”们喜欢的,便可以称为名角,在起点叫做“白金作家”。这些在网友们口中被称为“大神”的白金作家,收入最高者每年可达几千万。在其下,则有各级签约作者,按更新字数每月收取若干稿酬,从几千元到颗粒无收。
正是由于起点的作者(更多人愿意称他们为“写手”,以区别于传统作者)的收入,完全依赖于读者们的好恶,而中国的网民中有51.2%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并且大专以下学历者占到79.1%,因此,如何取悦低龄、文化素养不高的读者,便成为一个写手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而这也导致起点的小说创作普遍出现以下一些弊病。
快速频繁的更新,在影响作品质量的同时,伤害着写手们的健康。起点的上榜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是长篇传奇小说,而保证小说的更新速度是上榜的最基本条件。许多写手为了吸引读者要做到每日更新一次甚至二、三次,如辽宁籍写手月关在创作《回到明朝当王爷》一书时,连续保持每天更新12000字的速度;而长居北京的写手唐家三少则以每天10000字左右的速度全年无休地更新。
高强度的键盘工作无疑需要超强的体力,甚至需要透支身体的精力乃至健康,2013年起点签约写手“十年雪落”便因过劳死殒没在家中,一时成为新闻话题。另一方面,过快的写作速度也造成作品质量上的粗糙,如字句上的大量低级错误、情节上的前后矛盾,这类BUG,即使有读者在阅后指出,写手们一般也没有时间进行修改,使之成为网络文学被人诟病的证据。
“媚俗”已经成为网络传奇小说中最大的毒瘤。写手们以读者的好恶为安排情节的标准,为了增加收入不惜破坏小说应有的结构。如设计超人式的主角以便于读者代入并取得较强的快感,这类人物魅惑多金、纵横无敌、受异性追捧,能够令年轻的受众最大程度获得心理满足——至于人物形象是否立体丰满,情节发展是否符合逻辑都是可以忽略的问题;另外还要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出现敌人-干掉”“出现敌人-干掉”的模式循环出现——这种高潮迭起的小说结构类似于糖葫芦,只要读者愿意看就可以一直写下去,这对于以字数收费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一旦发现读者开始厌倦,作者便会匆匆收尾,再开一本新书,完全不顾及作品的完整性是否被破坏。
新生写手为了崭露头角而将心思放在写作之外,把自我炒作视为必需的技能。在起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事情是很难出现的。一个作者想要从众多的写手中脱颖而出,除了基本的文字能力,还需要学会一些写作之外的功夫。例如要擅于“忽悠”读者求各种月票、推荐票、收藏票,擅于拉帮结伙与其他写手相互帮衬,冲击新人榜、新书榜,增加在起点首页的曝光率。甚至,有人会雇用“专业人士”为自己的作品刷点击数以冲进点击榜,总之是尽一切可能提高作品的人气,最终得到乃至扩大收入。
除此之外,新人写手还会观察上榜书籍的特点并跟风创作,从而导致网站作品类型化严重,作者主体创新越来越少,各种情节、人物设计出现相似的套路——这将使文化素养不高的读者阅读起来十分轻松,却也使之陷入纯粹欲望满足的泥淖。
未来发展策略建议
综上可见,商业化原创网站中,写手的成功一般不在于其写作功力的深厚而在于其他一些元素,其中迎合读者口味是最重要的一点。受众因年轻而导致的审美格调不高,以满足欲望为追逐目标;而网站管理者与写手们则为逐利而刻意迎合读者的口味——低龄读者、逐利写手与低俗作品构成一个怪圈。好的作品被压抑在无人问津的页面上自生自灭,最终劣币驱逐良币,优秀的作者或离开或放弃创作。
起点无疑有着界内老大的优势:最近的一则新闻宣称,盛大文学每天都新产生近1亿字的文学作品,截至2013年上半年,盛大文学拥有超过200万名作家,创作出逾600万部作品。这样庞大的数字是传统文学界不可想象的。然而,如何使网络原创文学步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使低龄读者在日渐成熟后,依然能够在网站中找到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使这些已经形成了电子阅读习惯的宝贵受众继续停留在网站上,是管理必须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原创类文学网站商业化的转型,是生存的必须,但想要长久地生存下去,就不能以纯商业性的思维方式操作。因此,网站管理者应尊重互联网上的分众化特征,为低龄读者外的其他阅读群体提供专门的栏目,扶持相对严肃、注重思想与语言的作品。
就是说,要引导低龄读者,使他们在获得阅读快感的同时,在文化修养与思想内涵上也获得一定的提升。对于网站来说,这是有利于未来的一件实事:当这些年轻人们开始厌倦心理甚至生理欲望的单纯满足后,他们会转而关注网站上其他更有深度的作品——这对于读者和网站来说,无疑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