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协调性分析
2014-03-29于丹丹郝晨光
于丹丹,郝晨光
(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协调性分析
于丹丹,郝晨光
(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现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就必不可少的会涉及到低碳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经济的同时发展会使区域经济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对二者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区域经济
1 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1.1 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
1.1.1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取得的各类成果的总和,包含人类的环保意识、为实现保护自然目标而制定的法律、政策、制度,以及各类研究机构、政府非政府组织采取的各种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1.2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行动,到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气候谈判曲折前进,再到全球范围内的政治行动广泛开展,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对国际气候博弈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刻,最终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习惯上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转变发展观念为核心,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目标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又一大进步,是一场涉及人类生存模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1.2 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对整个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广泛而重大的影响,特别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碳基能源体系和以其为基础形成的各类产业结构,决定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出现温室效应,气候在短时期内的急剧变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把保护环境建立生态文明的问题摆在了各国政府的面前.再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
1.3 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背景
在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很长时间里,环境保护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人民曾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认为人类是不可战胜的,是大自然的主宰.其实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专家呼吁:“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能源大量消耗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和政府也及时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的重大意义,并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来.建设生态文明的正式提出是在中共十七大上,而党的十八更是在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
2 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关系
2.1 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相似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对几百年工业文明取得的成就和造成的后果进行深刻反思的结论,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工业文明不仅提升了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源的能力,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只有尽快创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才能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应运而生.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问题,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种低碳节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理念被提出来.两者都是在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约束下的产物.
2.2 二者的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核心价值,其关注的对象和寻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在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受到环境与资源的约束下,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赢的价值观念,来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在其价值体系中,低碳经济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实质,还蕴含着遵循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3 在实现途径和措施上具有通用性
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政策指导来实现其经济模式的建立和发展.而减少碳排放,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则依赖于生态化、低能耗化的低碳经济模式.二者在其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均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原有产业政策的转变以及各国法律政策的出台.
3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它受到该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利用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经济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近些年来,受西部大开放影响,西部中部原来的边远地区也充分利用各自的地区特色,逐步发展壮大,成果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支独秀,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在建设生态文明,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下,部分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
3.1 工业经济高碳消耗的产业模式根深蒂固
长久以来,工业经济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享用着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服务,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模式难以改变,工业经济的影响力根深蒂固.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仍是一条带动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方式,对各类化石能源的需求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造成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低碳能源开发落后,造成了未来可替代能源选择有限的尴尬局面.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产业的培育任重道远.
3.2 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单一,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过高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单一是不少地区经济发展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中个别资源富集地区,如赤峰市的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资源开发仍旧延续初级的资源开采形式,出售低端产品或直接出售资源.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表面上增加了地区的GDP等经济指标,但经济发展对资源开采的过度依赖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甚至出现个别地区经济状况受国际国内资源价格波动影响巨大的尴尬局面.鄂尔多斯等资源丰富地区,在资源类产品价格较高时,地区经济形势表现良好,一旦受到价格波动、金融动荡等因素影响资源价格下跌,地区经济形势便严重下滑.单一的资源型发展方式和经济机构不但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健康和长远发展,而且容易造成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3.3 地区经济发展对新技术的应用率过低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在产业发展和创新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经济发展到从科研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已初具模型.但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地区重要的支柱型经济产业的发展没有步入从产业投入到科技推动再到产业壮大发展的良性轨道,依然维持着低端产品、低端市场、价格低廉、产品缺乏竞争性的循环模式.
3.4 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错过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黄金期
部分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结构调整认识不足或调整不及时,造成原有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缓慢,严重影响甚至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根据地区资源特色和产业结构布局准确预见经济转型最佳时期,从产业衔接、人才储备、科技成果研发、政策规章出台等各个方面提早做好经济转型准备,争取在原有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完成经济转型,既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部分老产业向新产业的平稳过渡..
4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成长的几点建议
4.1 科学技术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次人类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积极推动.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有害物质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需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研发新技术,解决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新兴材料技术、脱碳、富氧燃烧、温室气体捕集等科技难题,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基础,其次要加快科学技术到社会生产力的转化速度,提高科技转化率和利用率,缩短科学技术“变现”的时间,通过国家和社会投资,建立健全科学技术验证到投产的转换机构,加快科学技术“变现”速度和效率.
4.2 转变传统的发展和消费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
价值取向决定行为方式.长期以来,工业文明倡导的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和消费观念已根深蒂固,人民已经习惯了现有的生活方式并对其产生巨大的依赖,人民普遍认为低碳的生产方式仍然处于理论阶段,尚是一种新兴的消费观念,对现阶段高碳排放、环境污染的程度认识不够,对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的思想认识严重滞后.为提高人们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的认同和参与,各国政府通过信息宣传培训等手段帮助国民转变观念,比如丹麦政府通过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国民的低碳意识;日本发动全社会力量构建低碳社会.我国积极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并确保其实现,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面对公众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在私人消费中大力倡导使用节能型、低碳型的产品和服务,以公共服务来替代过多的私人消费,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以便用较少的能源消耗和碳基排放达到较高的生活满足.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开展环境公益项目,提升企业形象.同时,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营造低碳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4.3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现有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规,采取考虑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对新能源、提高能效、生态基础设施等低碳经济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同时要加大环保低碳立法,建立健全社会和企业发展的硬性约束机制,将促进生态保护低碳排放的目标责任化、法制化,具体落实到各个行业、各类企业,针对企业和地方政府完善现有的环境监督和碳排放评价体系.是要建立并完善保护生态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对发展低碳技术有重大科技创新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加快低碳新技术转换的专业人才、团队、企业进行奖励,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低碳环保技术研发和转换中来,逐步形成新技术研发迅速、科技转化率高、生产企业参与积极的良性循环.
4.4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加大低碳产品消费市场的培育力度
低碳市场的发掘需要以下三个因素的共同配合:首先低碳产品的消费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合理的低碳消费能力、需要社会企业具备低碳产品的消费能力和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其次低碳市场的发展需要充沛的商品供应,而低碳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再次低碳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类市场管理制度的出台和法律体系的建设完善,健全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是保障低碳消费市场和低碳商品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依据,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行为底线.
4.5 巩固现阶段节能减排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进度
一是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健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更新,制度约束等措施巩固多年来节能减排成果并不断扩大.二是因地制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三大产业分配比例,提升低碳产业在三大传统产业中的比重,借助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契机,逐步培养低碳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机构中的主导地位,使其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1〕徐玖平,卢毅.低碳经济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吴航.论生态文明观下我国产业的生态化转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02).
〔3〕董树彬,张启发.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J].唐山学院学报,2010(04).
〔4〕成思危.新能源与低碳经济[J].经济界,2010(03).
〔5〕郑国柱.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0(09).
X22
A
1673-260X(2014)02-0126-03
《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BJXM 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