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4-03-29黄阳阳
黄阳阳
(广州航海学院, 广东 广州 510725)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黄阳阳
(广州航海学院, 广东 广州 510725)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随之增多,由于家庭、文化、经济等原因,高校贫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对高校学生管理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
心理健康;心理教育;贫困生
1 引言
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对高等教育实行了大规模的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逐渐加大,伴随而来的就是高校出现相当数量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或难以支付教育费用和学生在校生活费用的贫困大学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压力.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新体系得以逐步完善.数据表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这跟高校较为健全的贫困生帮扶制度是分不开的.但有14%的贫困生依然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且贫困生心理问题较非贫困生突出[1].高校贫困生因为经济上的窘困,比其他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将给高校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2 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2.1 自卑
自卑是贫困生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2].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一种消极情感.“自不如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自卑感体验.自卑表现为对自己的品质、能力等评价过低,同时可能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等.贫困生自卑感的产生,其根源就是他们运用了不正确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象某人一样”等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容易滋生很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从而容易产生前面所说的种种不良的消极情绪.
2.2 嫉妒
嫉妒是指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自尊是每个社会人的正常需求.与一般学生相比,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他人的尊重的需求更为强烈、更有迫切感,同时,心灵也更为敏感、更为脆弱[3].
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往往体现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中,而这种差距,容易导致贫困生产生嫉妒心理.出于维护自尊心的心理,部分贫困生容易出现攀比行为,盲目追求高消费和高享乐的生活,甚至有些同学省吃俭用,就是为了购买高消费品向同学炫耀,以达到满足自我虚荣心的目的.这种与自己经济能力极不相符的高消费往往又给实际的生活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容易使他们心生妒忌、憎恨,甚至表现出对他人、对社会不满情绪,甚至走向极端,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稳定.
2.3 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4].
高校贫困生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体现在经济压力,他们要为学杂费、生活费而担心。贫困生相对来说家庭经济能力较差,自身起点较低,往往认为努力学习是改变现实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大部分贫困生的学习定位都比较高.但在现实大学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他们不得不断地在外面兼职,勤工俭学,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而定位较高的学习目标需要付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时间上的冲突使贫困生身心俱惫,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导致学习压力加重,容易使贫困生对学习、生活、人生产生怀疑,失去信心,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严重者甚至出现人格分裂,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精神病症.
2.4 人际交往的自我封闭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重要条件.据调查,有60%的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
22.5 %的贫困生感到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5].
贫困生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往往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而害怕同学得知自己的的情况,特别是家庭和经济情况.他们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不愿参与或者从不主动参与同学们的集体活动,常常采取独来独往、自我封闭的方式.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文化教育、艺术特长培养方面相对缺乏,大学前,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来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但在大学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标准下,他们不再拥有这一种优势,使得贫困生的自我评价过低,容易产生孤僻的心理,久而久之,在同学群体中显得更加孤立,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甚至丧失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3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3.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只有满足了生理需求才能向更高的要求前进.贫困生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昂贵的学费让家庭感到很吃力,他们每年都要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四处奔波,有些同学经常被学校催缴学费,自尊心受到打击,总是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由于担心经济问题,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当中,思想压力大,烦躁不安,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必然容易引发很多心理问题.
3.2 主观意识
部分贫困生错误的给自己贴标签,觉得自己是贫困生就是个“特殊人物”.一种情况是错误的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不好,学校、社会和同学们理所当然的要关心自己、要给予无条件的帮助.可当他发现,学校和同学并没有把他当成“特殊人物”来对待,自己没有得到特别多的关心和照顾时,失衡,愤怒、嫉妒的情绪随之而生.另一种情况是认为自己是贫困生,担心其他同学看不起自己,于是产生了攀比心理.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受社会背景、家庭传统,教育环境以及文化培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弱,而非贫困生接受的教育相对全面,在第二特长、社会认知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这种综合素质的对比,容易让贫困生感到自己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错误给自己贴上了标签,因而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感.
3.3 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工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就业制度还不够完善,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上存在着不公平的情况,社会资源成为了毕业生找到一份好职业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大多贫困生得不到必要的社会资源的资助,他们在择业、就业上往往处于弱势.由于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既没有可以依赖的人际网络关系,也没有足够的经济作为就业过程中的经费支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形势中“单打独斗”,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
4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指出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关系高校和社会稳定,体现社会公平,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国基本已经建立起比较多元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采取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政策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数量随之增多,暴露出原有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题与不足,如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够规范、缺乏人文关怀等.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引进个人诚信体系,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机制,加大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从情感上关怀学生,为学生解除心理忧虑.
解决高校学生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国家的资助还远远不够,高校自身也务必建立有效措施,认真解决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等问题,如设立各种校级奖助学金、成立爱心基金、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发放生活补贴等制度.同时,高校应该引进企业、行业奖助学金,争取各种社会资源,设立资助基金,全方位地资助贫困学生.通过国家、学校、企业等社会资源,以“奖、助、贷、勤、补”为依托,“减、免、缓”以及社会资源的全方位资助相结合,建立新型、合理、规范、全方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从而解决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4.2 开设系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多数高校来说,都仅仅是停留在一两门课程上,部分院校甚至只是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缺少了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开设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与卫生保健》、《“三观”教育》、《诚信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学》、《心理学概论》《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等等.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训练,有利于在大学生当中普及心理知识,有利于贫困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式,增强心理调控能力,从而有利于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教育和素质培训相结合,通过影片、音乐、图片、互动体验等等直观形式,强调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敢于表达自我、敢于面对自我,敢于挑战自我,从而起到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解除贫困生心理障碍的作用.
4.3 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保证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高校开设心理咨询机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投入过少,咨询资源缺乏,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导致大多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普遍存在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性格孤僻的特点,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咨询环境,往往不敢直接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利于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态,不能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投入,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心理咨询体系,采取团体教育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理论咨询与拓展辅导、现场咨询与网络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在学校范围内可以通过专题橱窗、校报、校内广播、网络等渠道,加大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多元化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为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做好服务.
〔1〕郑雅铭.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73-174.
〔2〕邹娟,吴根甫.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1(8上):128-129.
〔3〕余华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企业技术开发,2009,6 (28):161.
〔4〕李万仓.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5):97.
〔5〕陈斯祁.高校贫困生心理障碍与调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142-143.
〔6〕辛海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11).
G441
A
1673-260X(2014)02-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