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韵文研究

2014-03-29张幼良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词坛韵文词学

中国韵文研究

栏目主持人:张幼良

主持人简介:张幼良(1963—),男,江苏无锡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学。

【主持人语】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角度而言,在文学发展的最早源头——歌谣里头,孕育着韵文与散文双体合一的胚芽,至西周战国期间始双途分流,产生韵散两种基本文体。一般认为,韵文包括辞赋、骈文、乐府和后世的诗、词、曲,甚至有韵的颂、赞、箴、铭等;散文则专指一切无韵之文,包括誓、命、训、诰等应用类文体。由于对有韵无韵之“韵”在概念宽窄方面的限定有异,使后世学者对韵文和非韵文的界定和分类产生分歧。不过概念的分歧并不影响中国韵文学的研究,较早的韵文学研究专著先后有陈钟凡的《中国韵文通论》、龙沐勋的《中国韵文史》和梁启超的《中国韵文概论》。虽然三书概念有别,体例不一,内容亦互有侧重,但梳理中国韵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解决韵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初衷是相当一致的。自此,韵文学研究作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独立起来,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不绝如缕。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了中国韵文学会,老一辈学者唐圭璋、任中敏、程千帆、钱仲联、霍松林、羊春秋等继往开来,踵事增华,中国韵文学研究迎来了全盛的发展时期。韵文学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韵文学文献学研究、韵文学各体文学理论与作家作品研究等继续开展,韵文与散文的交叉研究、韵文学的文化学研究、韵文学的古今演变研究、中外韵文学的比较研究等领域不断拓展,呈现出千帆竞发之势。

2013年11月,苏州大学文学院与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联合承办了第六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会出席境内外代表120余名,提交学术论文100余篇,现萃取5篇论文以飨广大读者。邓子勉《静嘉堂藏毛扆等手批〈宋名家词〉》一文指出,为人熟知的毛晋汲古阁刊印的《宋名家词》,在校勘等方面留下了一些遗憾;其子毛扆所批校的《宋名家词》却保存至今,为今人考核相关词集的版本源流,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刘华民《宋季词史作品探讨》一文颇有创获,该文对宋季具有“词史”内涵和所指的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阐释,提出宋季词史作品数量虽远不如诗史,但也卓然可观,饶有特点。这些论点可补宋代诗词发展史之阙,甚或可推动诗词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薛玉坤、罗俊龙《民国词坛“四声之争”钩沉——以午社词人为中心》一文探讨的问题涉及当今词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材料挖掘上有深度,在写法上又颇有新意。论文从午社词人切入,通过午社词人和午社外词学名流对词创作中要否严守四声的争论,来透视他们各自对词的音乐属性的理解,特别是他们对词与音乐的关系——这一词学难题的探索过程,更值得研究者珍视。李剑亮《刘毓盘与民国词坛》属学者研究兼学术史研究的专论。作者选取集学者、教授、词人于一身的刘毓盘作为研究对象,横向梳理了刘毓盘在词创作、词学教学、词史撰写、词籍辑佚方面的成就,对于全面认识和评价刘毓盘在民国词坛的地位和影响意义重大。李亚峰《中国韵文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对100余篇参会论文进行系统梳理,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韵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既有大处着眼的归纳提炼,又有烛照毫芒的分析透视,于简朴叙述中体现个人见解,于纵横观照中凸显学术价值。

book=55,ebook=59

猜你喜欢

词坛韵文词学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清代中后期词坛对蒋捷及其《竹山词》的接受——以常州词派为核心
明清拟话本小说征引韵文的嬗变轨迹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振兴词坛温庭筠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