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商补
2014-03-29潘晨静余雁舟
潘晨静,余雁舟
(1.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江苏省文化馆,南京 210005)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我国古代戏曲史料中的精品,其较多地保持了宋元时期南戏的本来面目,对其词语进行研究,既可以为汉语词汇史尤其是近代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难得的语料,同时也可以为《汉语大词典》[1]等现代语言辞书的编纂提供丰富的文献例证。我国著名南戏研究专家钱南扬先生对其做出了极其精彩详细的校注,出版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以下简称《校注》)[2],可谓嘉惠学林,功德无量。当然,智者千虑之余,仍有一些值得讨论之处,《校注》自出版以来,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补正①对《校注》进行订补的论文著作有:胡雪冈《张协状元校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郭作飞《张协状元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胡竹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斠补》,《中国语文》1983年第5期;王锳《〈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语词释义释补》,《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胡雪冈《〈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补注》,《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1期;王季思、康保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补正》,《文献》1991年第1期;曾昭聪《〈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郭作飞《〈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校补三十例》,《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12期等。。近来,笔者在阅读此书时,发现有些地方或可进一步讨论,现不揣浅陋,将一孔之见分条列论如下,以就教于方家读者。
(1)爹娘不听这句话,万事俱休;才听此一句话,托地两行泪下。[2]2
钱注:托地——下堕貌。今浙语作“托价(音如‘教’)”。[2]8
按:“托地”,释为“下堕貌”,不确。“托地”,当为“猛地、一下子”义。此句的意思是说张协的父母才听到张协说出要去京城应试的话,就情不自禁地落泪。“托地两行泪下”承上文“才”而来,且与“万事俱休”形成鲜明对比。“托地”表“猛地、一下子”义在明清小说中亦常见,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那大虫望着洪太尉,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后山坡下跳了去。”[3]9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杨洪分开众人,托地跳进店里,将链子望张权颈上便套。”[4]428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卷三:“焦大鹏见他手提蛮笨家伙,知道此人有些气力,便不肯等他下手,托地跳将过来,一个旋风,转到江清面前。可怜这活阎王看也没有看清,早已脑袋落地,到那森罗殿上受实缺上任去了。”[5]67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他就把刀尖虚按一按,托地一跳,跳上房去揭了两片瓦,朝下打来。”[6]87均其例。《汉语大词典》释“托地”为“霍地,一下子,很快”[1]347,首例正引本文。
(2)唬得张叶三魂不附体,七魄渐离身,仆然倒地。[2]3
钱注:仆然——倒貌。也作“匹然”,见《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也作“撇然”,见《元曲选·隔江斗智》四折白。[2]10
按:文中“张叶”即“张协”,“仆然”释为“倒貌”不确,当释为副词“突然、猛然”义,“仆然倒地”即是突然倒地。此处“仆然倒地”是张协“三魂不附体,七魄渐离身”的结果,释“仆然”为倒貌,则与“倒地”语意重复。“仆然”表示“突然、猛然”义在其他文献中也多有用例,如明·郭勋《英烈传》第五十九回:“正要解下丝绦自缢,突然走过沐英,一箭射断了丝绦,士诚仆然堕地,沐英着军校上前捉住。”[7]236“士诚仆然堕地”即是说士诚猛然跌落在地。另外,钱先生认为“仆然”也作“匹然”、“撇然”则是正确的,然“匹然”、“撇然”也均为“突然、猛然”义,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三卷:“唬得迎儿大叫一声,匹然倒地,面皮黄,眼无光,唇口紫,指甲青,未知五脏如何,先见四肢不举。正是:身如五鼓衔山月,命似三更油尽灯。”[8]17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第四折:“那周瑜一口气气的撇然倒地,扶的回营去了,这早晚多咱死也。”[9]3319“匹然倒地”、“撇然倒地”均表“突然倒地”义,且与上文“仆然倒地”句式一致,可见“仆然”、“匹然”、“撇然”三词意思相同,均为“突然、猛然”义。《汉语大词典》失收“仆然”一词,似应当补。
(3)(末凈 呾出)(净有介白)拜揖![2]13
钱注: 呾——“ ”字不见字书;“呾”本相呼声,见《集韵》,而后世却作“歌唱”解。《太平乐府》卷六乔梦符《别情》:“《凤求凰》琴慢弹,《莺求友》曲休呾。”《元曲选》刘君锡《来生债》一折白:“甚么人这般唱歌呾曲的!”“ 呾”可能是同义叠用,歌唱之意。[2]19
(4)(凈)明朝请过李巡来。(生)造物何常困秀才。(末)万事不由人计较。(合)算来都是命安排。[2]14
钱注:常——应作“尝”。[2]22
按:“常”不误,不必改为“尝”。“常”与“尝”表“曾经”义可通用,如《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王先谦按:“《群书治要》‘常’作‘嘗’,是也。[14]313“常”在汉代韩婴《韩诗外传》中正作“尝”。又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陈奇猷集释引太田方曰:“常、尝通。”[15]689再如《史记·刺客列传》:“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16]2517此例“尝”在明代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中作“常”。可见本文“何常”不误。“何常”亦可写作“何尝”及“何甞”,由上文可见,三词实为同词异写,均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不曾。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夫正位北辰,向明南面,所以运天枢,毓黎献者,何尝不经道纬德,以勒皇迹者哉?”[17]116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甞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16]3215宋·苏轼《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诗:“何甞有此乐,将去复徘徊。”[18]49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七回:“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常懒惰?’”[19]323均其例。
(5)五鸡山下,有一强人。把张叶尽劫,更没分文。又打一查皮肉破,此人有举登科分,科汝辈怎安稳![2]54
钱注:科——温州方言,猜度曰“科”。[2]59
按:钱注误。李荣主编,游如杰、杨乾明编纂的《温州方言词典》“料”字条:“事先推测。我料渠会走来。”[20]145可见在温州方言中,表猜度义的当是“料”而非“科”。本例“科”当为“料”形误,或涉上文“登科”而误“料”为“科”。“料”的本义为量,《说文解字·斗部》:“料,量也。”[21]300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量者,称轻重也。称其轻重曰量,称其多少曰料,其义一也。”[22]718称过之后确切知多少,未称之前即估量知多少,故而易引申出预测、揣度、估量之义。《文选·左思〈吴都赋〉》:“夫上图景宿,辨于天文者也;下料物土,析于地理者也。”刘逵注:“料,度也。”[23]201另外,本戏文中表猜度义的多用“料”,仅此一处为“科”,如第十二出:(旦)奴供备粝食粗衣。(生)叶感戴此心此意。(合)前生料得,曾共结会。[2]66第二十二出:[水调歌头]近日来,离古庙,意悬悬。爹娘又虑,料它贫女泪涟涟。[2]118第九出:(丑起身)唯,汉子,吾乃一方壮士,此处强人。便是官程,不放它下山;若是车杖,岂容它空过。汝生得貌如秀士,料想不是客家。我且饶你一下铁挝,留金珠买路![2]50第二十七出:(后)料想君家多是不曾娶,君且接取丝鞭又妨甚底![2]135后两例中“料”与“想”连用,为同义复词连用,表猜想、猜度。可见本条作“科”不确,当正为“料”。胡雪冈先生《张协状元校释》中录作“料”[13]51,极是。
(6)(净)教它与贫女睡,极弗稳便。(末)也骨自晓人事。[2]54
钱注:极——原作“及”,误,今正。[2]59
按:原书作“及”本不误,不必正为“极”。“及”在表示程度这一用法上可以与“极”互通,如明·洪楩编《清平山堂话本·霅川萧琛贬霸王》嘉靖刻本:“周围景致及多,故号水晶宫。”[24]461明·施耐庵《水浒传》容与堂刻本第四十四回:“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25]1858上举书证中“景致及多”即指“风景特别多,很多”,“及好刀笔”则是指“特别爱好写文章”。《大词典》“及”字条下收有“追上,赶上”等13个义项,却未及本条所表义项,似应当补。[1]635
另,《汉语大字典》“及”字条列有“表示程度,相当于‘极’”这一义项,举书证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例及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例。其中《鹤林玉露》例为:“某自少时,取虫草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及恐其神之不完也。”[26]39我们检索相关语料发现:同样一段语料仅在明刻本《鹤林玉露》中作“及恐”,在笔者所见今刊各本《鹤林玉露》中均作“又恐”;另外,在明代许自昌《樗斋漫录》卷二、清代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三十四、清代张英《渊鉴类函》卷三百二十七巧艺部四,以及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卷下中也均作“又恐”;清代秦祖永《画学心印》卷二中收录有罗大经《画说》一文,“及恐”也作“又恐”,可见明刻本《鹤林玉露》中的“及恐”二字当为“又恐”形误而成。如此,《汉语大字典》首例收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例即是不准确的。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水浒传》点校者不识“及”“极”可通用,径将“及好刀笔”改为“极好刀笔”[3]588,实属不必。
(7)(旦打丑背叫)开门,开门!(丑唤声)(末)如何甚地响?(丑)门唤腔。[2]56
钱注:甚——应作“恁”。作甚,与如何重复。[2]61
按:作“恁”固然可通,“恁”可作“如此,这样”,然而作“甚”亦不误。钱先生可能认为“甚”在此处为代词用法,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怎”、“怎么”,故而认为与上文“如何”重复。然而“甚”亦可以表示程度,相当于“很”、“那么”。其实“甚”表程度义比表疑问义更加常用,《大广益会玉篇·甘部》:“甚,市荏切,孔也。”[27]47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三:“甚,犹极也。”[28]178如《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29]375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30]98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六回:“此间路径甚杂,俺们尚有不认的去处。你两个是山东人氏,如何到此间讨得衣饭吃?你休瞒我,你二位敢不是打猎户麽?”[3]1113本文“如何甚地响”意思是说“什么东西如此地响,那么地响”。
(8)【孝顺歌】奴愁闷,又遇君,思之两口直恁贫。君家又无人,奴家又五亲,全没救兵。去则依然,奴还孤冷。[2]96
钱注:孤冷——单独。“冷”应作“另”。《西厢记》一本三折【拙鲁速】:“枕头儿上孤另。”[2]98
按:“孤另”固然可以表示“孤独、单独”义,然而“孤冷”亦不误①关于“孤冷”与“孤另”,胡竹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斠补》(《中国语文》,1983年第5期)一文已经从文本方面指出了《元本琵琶记校注》中“孤冷”不误,不必改作“孤另”;并且指出了“孤冷”是“孤单清冷”的缩语形式,甚确,可参看。不过未及本文此处所引注释。。如《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所收清代陆贻典钞本《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卷上:“【尾犯序】无限别离情,两月夫妻,一旦孤冷,此去经年,望迢迢玉京。思省:奴不虑山遇路远,奴不虑衾寒枕冷;奴只虑,公婆没主,一旦冷清清。”[31]17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山舟性木近妇人,不宴客,亦不赴人之宴。惟余还杭州,则具华馔,一主一宾,相对而已。故余《寄怀》云:‘一饭矜严常选客,半生孤冷不宜花。’”[32]11郁达夫《沉沦》:“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33]13可知“孤冷”亦为“孤单”义,不必改作“孤另”。
(9)(净笑)你问一切人:我搽胭抹粉,着裙系衫,我是大丈夫?怕那老畜生有钱![2]99
钱注:胭——疑当作“脂”。[2]102
按:“胭”字不误,不必疑当作“脂”。“胭”即是胭脂的意思。《广韵·先韵》:“胭,胭顶。”周祖谟所出的校勘记:“顶,楝亭本作脂,是也。”[34]136可见,独用“胭”字也可表示“胭脂”。再如元·武汉臣《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杂剧》第一折:“他来的路儿可也远了,多把些肥皂与他洗了脸,再搽些胭粉,换些锦绣衣服。”[9]4336“胭粉”即是胭脂粉。“搽胭抹粉”连用在其它文献中亦常见,如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北腔类卷六:“【十煞】厨无柴是我买,瓮无米是我籴。安然自在无忧虑,饥时思饱寒思暖,男不种田女不织,搽胭抹粉为生计,欢娱一宿过活十日。”[35]1939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四回:“他娘道:‘这孩儿,不当家,那里放着丑!这要生在大人家,搽胭抹粉儿的,再穿上绸棉衣裳,戴上编地锦云髻儿,这不象个画生儿哩?’”[36]1081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六回:“若花道:‘刚才那个少年男妖,为何搽胭抹粉,装作女人模样?’”[37]338
(10)(白)寂寞荒庙守清贫,穿破家缘世务萦。因为个人来避难,遂为姻契指望相成。三秋桂子郎曾折,万里萍芜奴独行。今日相逢不下马,□□各自奔前程。[2]166
钱注:“今日”二句——《旧编南九宫谱》卷四【南吕】【临江仙】引《王祥》:“相逢不下马,各自分前程。”……原为五言,这里增为七言,而末句缺二字。案:《梅花草堂笔谈》卷四《偶记》有:“正是将军不下马,果然各自奔前程。”疑所缺即“果然”二字。[2]167
按:我们认为末句所缺二字当与“今日”相对,从语义来看,以“从今”二字为长。前文所表达的意思是张协因为路遇强人而来古庙避难,因为贫女的悉心照顾而渐渐康复并与之结为夫妻,后张协入京赶考并中状元,贫女上京寻夫被拒,于是贫女发出“相逢不下马,各自奔前程”的感慨。因此,我们认为缺文内容应与“今日”相对。另外,缺文处为“从今”也有相似用例,如明·毛晋《六十种曲·幽闺记》上:“军情怎敢暂留停,疾速登程离帝京。正是相逢不下马,从今各自奔前程。”[38]33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2]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唐芸洲.七剑十三侠[M].济南:齐鲁书社,1997.
[6]文康.儿女英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7]郭勋.英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9]王学奇.元曲选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10]九山书会.永乐大典戏文三种[M]//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11]冷玉龙,韦一心.中华字海[K].北京:中华书局,1994.
[12]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3]胡雪冈.张协状元校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4]王先谦.荀子集解(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5]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7]刘勰.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18]刘乃昌.苏轼选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0.
[19]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0]游汝杰,杨乾明.温州方言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3]萧统,编.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清平山堂话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5]施耐庵,著.王利器,校注.水浒全传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2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K].第二版.武汉:崇文书局,2010.
[27]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8]刘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9]王弼,等.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0]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国书店,2000.
[31]高明.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M]//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32]袁枚.随园诗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3]郁达夫.沉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34]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5]胡文焕.群音类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6]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7]李汝珍.镜花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8]毛晋.六十种曲: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