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思考
——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探索

2014-03-29张庆奎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学学校建设

张庆奎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纪念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十周年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思考
——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探索

张庆奎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系统总结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十年来转型发展的基本经验,即系统谋划、准确定位,思路清晰、稳步推进,抢抓机遇、顺势而为,重视研究、科学发展,分析学校在新一轮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转型大背景,有助于明确创建“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方向、以提升大学职能履行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任务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几个关键指标,进而从战略层面梳理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思路。

常熟理工学院;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战略

一、升本十年来的基本经验

常熟理工学院是于2004年5月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学校在升本之前就已基本确定了“应用性的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并在之后的办学实践中逐步明确了“从专科办学层次到本科办学层次、从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到以理工应用学科为主”的两个转型。作为全国最早提出并切实推进转型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两个转型”的战略目标顺利完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系统谋划、准确定位。从专科升格到本科,表面看来只是办学层次的提升,实际上却需要学校重新回答“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这样的学校”这两个核心问题。前一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办学定位的问题。在系统分析继续办师范类院校的“三个不利于”(即“不利于学校长远的发展,也不利于我校培养新师资的竞争能力,不利于我校充分发挥现有条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1])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转型”,并逐步使转型从可见的层次提升和学科专业调整转向以“应用型”和“地方性”为核心的性质转型,开始有意识地从传统大学的类型模式向应用型大

学这种新的大学类型模式转变。学校“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应该说,十年来学校的战略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学校定位是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是务实清晰的。系统谋划、准确定位,对于新建期、转型期的学校发展,起到了方向引领和目标激励的巨大作用。

第二,思路清晰、稳步推进。按照学校办学定位,积极探索“怎样办这样的大学”,明确了理工为主、校地互动、合作办学的基本思路。在学科专业方面,明确理工打头,重视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布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完成。在学校发展方式上,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合作,成为江苏省首家省市(江苏省与苏州市)共建的地方高校并签署省市共建协议;同时也加强与其他地方政府特别是常熟市政府的合作。在教育教学方面,突出了开放办学合作教育,重视行业企业参与学科专业建设,成立了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国际服务工程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康力电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五个“行业学院”。这些都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学校虽地处苏南和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但由于区域内高校密集且高水平大学众多、地处县级市、升本后各方面工作头绪繁杂,且面临着升本后层次提升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这两个转型,可以说是问题与机遇并存,稍有不慎就可能“输在起跑线上”。在此关键时刻,学校提出了要以“追求卓越,反对平庸”的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跨越发展。执此信念,学校主动接受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方案调研,成为首家接受并通过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敏锐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教学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新趋势,较早开展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顺应数字化校园发展趋势,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全局、各部门及师生提供多层次的智能决策支持[2];在具体工作中更是不断挑战自我,敢于提出并实现那些似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正是因为敢于追求卓越、善于抢抓机遇,学校才能不断获得发展的新平台和突破口。

第四,重视研究、科学发展。理论与实践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学校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引,理论研究的深入必须扎根于鲜活的实践并反过来服务于实践。基于此种认识,学校升本后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于升本之时即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并由校长亲自分管。学校历任校领导都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推进高等教育研究,学校高教研究始终坚持“关注高教改革,追踪理论前沿,重视实践应用,服务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校的转型发展和教学改革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并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参考,CSSCI期刊发表高层次的研究成果位居全国第一,成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研究的重要基地”[3]。粗略考察一下那些发展势头比较好的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发现,其背后都少不了对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视。在这个必须超越简单的“反应式解决问题的模式”[4]XI的复杂而不断变革的时代,学校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研究。

二、新一轮发展的背景、目标与重点

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学校“两个转型”顺利完成,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学生规模基本稳定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不太可能有大的变化,学校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总体而言,学校已经从升本之初的“建设期”转入“发展期”。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大趋势,顺势而为;另一方面又需要认真分析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找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明确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宏观背景: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与分类发展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3%,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04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人数达到1600万,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5];2013年,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6],一只脚已经跨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从1999年高等教育规模大扩张到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只用了三年,现在学校所在的江苏省又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甚至还没妥善处理好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办学这个“新课题”,就又要面临着如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办学的“新新课题”。高等教育在量上的扩张必然会带来质的变化:以生源范围扩大为起点,上至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整个高等教育的结构类型与高等

教育管理方式,下至各种类型和层次高校的发展路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评价标准等,都将发生相应变化。

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导向也越来越明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08年,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型大学”发展有系统地进入实践层面;2013年,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大学转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会起到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一大批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都在结合自身学校历史和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开始有意识地分类发展。可以说,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相适应的我国高等教育多样性的新局面正在加速形成之中。这种新局面,表现在高校方面,一是转型,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大学转向应用型大学;二是分类发展,从过去“千校一面”的单一发展模式向“百花齐放”的个性化发展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原因,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能更大、更多。但是反过来,问题往往就是机遇,克服了小困难学校就可能会有小发展,克服了大困难学校就可能会有大发展。

(二)战略目标:建设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技术大学

2013年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后,学校在充分肯定“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应用型大学”的具体内涵,进而提出建设“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目标。新的战略目标的提出,既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自然延伸,也是积极应对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

第一,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新的大学类型。应用技术大学目标是对学校应用型品牌大学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二者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应用技术大学是与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相对的一种大学类型,后者以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为典型代表,将科学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提出“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原则。这种大学的核心理念和使命是发展观念(科学知识)、批判现实、引领进步。与之不同的是,应用技术大学重视的是现实地参与到社会进步的进程当中去,通过强化“服务社会”职能积极参与社会建设,通过应用技术研究推进社会发展,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三个方面也正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但很明显,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这三大职能的履行方面,各有其侧重,从而成为具有较大差异的不同大学类型;但二者之间只存在类型差异(实质是分工不同、侧重不同)而没有高下贵贱之别,并且要强调应用型不仅不排斥基础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而且要将其作为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技术大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难以尽数;但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总纲并将之贯彻到实践中去,就不会偏离方向。

第二,关于质量著称。质量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对于高校来说,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质量、科研的质量、社会服务的质量上。在教学的质量(最终反映在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上)方面,应用技术大学更看重学生运用知识技术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即我们常说的实践能力。这种以“用”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明显区别于传统的以“知”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在科研质量方面,应用技术大学更关注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的推广应用。理论创新和(原始)技术创新永远是好的,但这并不是我们对科研质量进行衡量的主要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在服务社会的质量方面,应用技术大学强调的是“参与式建设”,是作为伙伴和同事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在这里,社会服务主要不是我们获取办学资源和发展的手段,而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身。同时,随着院校竞争的日趋激烈,好的质量也需要适当的宣传以使人知道了解并认同,这就是质量“著称”的基本含义。

第三,关于特色鲜明。从某种程度上说,特色鲜明也是质量的一部分。之所以特别强调特色,从学校自身来说,我们需要通过打造特色来帮助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加快发展;从高等教育系统来说,打造特色的过程往往同时也就是高校分类发展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从任何相关的方面展开,可以是学科专业方面的,也可以是区域环境方面的,也可以是办学模式方面的,等等。特色鲜明则不仅要有特色,而且要求特色的区分度高。回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学校已经有一些鲜明特色,如“注重学理、亲近业界”

的人才培养理念,如行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信息化校园建设,如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当然,这些特色还需要进一步凝炼并强化。无论是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方面的特色,还是学科专业方面的、与地方性相关的特色,这些都需要认真培育,需要有自觉将各种特色融合为特色群即“品牌”的长远目光。

(三)核心任务:将内涵建设聚焦到履行大学职能的能力上来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能够存在的原因,无法履行这三方面的职能,大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不断加剧,我们不仅要能够履行这三方面的职能,还要不断提升履行职能的能力。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关键就是要把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上来。

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我们一直在研究、在探索、在改进、在提高。这方面的工作既不能因头绪繁杂、困难重重而裹步不前,更不能急功近利、草率行事。受惠于升本十年来扎实的教学建设,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今后要做的就是进一步优化提升。总体的思路是,深入调研、大胆改革、稳步推进,一方面应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特别是专业认证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教学方面的校本研究,找准问题,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大胆革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积小胜为大胜。

十年来,学校科研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还较不足,横向课题的经费和成果明显偏少。与此相对应的,学校在服务社会方面的贡献与作为地方性的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率先取得突破,那我们也就率先实现了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真正成为一种“新”大学。这方面的工作怎么突破?说难其实也不难,那就是“产学研合作”。现阶段而言,就教学问题而谈教学,就科研问题而谈科研,就服务社会问题而谈服务社会,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系统性问题、结构性问题,需要系统思维,即对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方面的工作进行通盘考虑。作为应用技术大学,我们不能再沿袭简单的“从我看起”,而应“从社会看起”:首先看社会有什么(趋势性的、方向性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相应的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时积极与社会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只有这样,三大职能才能得到整合并步调一致、相互支撑。我们以前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战略转型和学科专业调整的,现在仍然需要坚持,并且要来得彻底一些。①本文所有论述都是针对应用技术大学而言,突出强调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但并不否定任何已达成共识的规律性的东西,相反是以这些共识为基本前提的。如知识有其自身价值,理论研究的价值不可估量,尊重、承认并不干涉基于个人兴趣的研究,人才培养首先是培养一般的人,本科高校不宜与社会“无缝对接”等。

(四)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几个关键指标

总体的战略目标和核心任务,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更好地完成任务、达成目标,这里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进行适当分解,明确新一轮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这些关键指标的实现,是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抓手;其实现的程度和效率也是对我们今后工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

关键指标之一:有效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包括:五年内,每个二级学院至少有1个合作稳定且深入的社会组织(区域、行业或企业群等);横向项目和课题(项目数量、经费)的比重逐年上升,五年内达到全校科研总量的30%,十年内超过50%;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成为常熟市的首选合作高校和苏州市及周边县市合作的主要高校。

关键指标之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具体包括: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合,形成以工科为主、应用文科为辅的两大主要专业群;五年内至少各有1项省级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十年内至少有1项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实现培养层次的提升,五年内实现独立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就业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关键指标之三:形成若干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具体包括:以“服务社会”为基点整合各项大学职能,形成既有内在逻辑联系又利于实践操作的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建设新模式;以“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理念为指引,形成以“行业学院”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化校园建设与高等教育研究有效结合,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院校研究特色。

三、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思路

建设“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技术大学”是一

个复杂的、长期的、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课题,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这里试对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思路作一简要梳理:

(一)明确理念,培育文化

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曾说:“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有了合适的氛围,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自然就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这种氛围,其实就是理念和文化。

大学理念和文化的内涵很多,如自由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等等。在大学发展的长河中,这些经过历史检验被证明是值得追求的东西,自然应该成为后来者必备的前提。因此,我们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首先必须承认并努力培植这些理念文化。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与传统大学差异显著的新型大学,必然要有其自身的独特理念和文化。结合学校的实际,应该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应用技术大学的理念。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建设的目标和作为一种大学理念,是有区别的。学校已经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目标,之所以确立该目标,是与我们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理念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认同相关的。应用技术大学的理念,前面已有涉及,其最核心的理念大致有:经世致用、崇尚技术、融入社会。如果我们能将这三条一以贯之地融合到办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并以之为标准指引衡量一切活动,那么大致就可以说这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了。由于涉及到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深层变革,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不同阶段,这种理念需要不断地和不时地被提及、被研讨、被实践、被反思。

第二,理工文化。虽然我们的学科专业已经实现了理工为主,人才引进、资源分配等大致也向理工倾斜,甚至学校名称也突出了“理工”二字,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已经有了相应的理工文化。理工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崇理尚工、理工交融。崇理,这是与传统大学具有很大一致性的方面,主要表现为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由于我们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基本都来自传统大学,这方面的问题应该不是很大,今后可以以保持为主。尚工,与应用技术大学的理念是极其吻合的,但这恰恰是我们比较欠缺的,因为学校升本前基本没有工科背景。这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需要特别加强的。理工交融,二者携手才能不断前进,这已为很多成功的理工院校所证明。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强调“工”,也不能忘了工须以理为魂,与理交融。

(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

深入研究、积极探索,这是学校十年来转型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一切改革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应继承并发扬。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这种新型大学,没有直接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尤其需要这种精神、作风。

深入研究,首先是研究规律性的东西。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成才有其自身的规律,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工程教育、应用性文科教育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他者的成功经验很多都值得借鉴,因此我们强调要走出去多交流考察。但如果没有对规律性的东西的掌握,就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或者看到A成功的时候学A、看到B成功的时候学B,而总是没有自己。回顾这些年学校发展中取得的成功,恰恰就是那些属于我们“原创”性质的、在深入研究后自己搞起来的,这就涉及到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即研究自己。

研究自己(院校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自己的个性特质、独特资源、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从而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开始自觉地向院校研究“转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为校本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这是很多其他兄弟院校短期内(我希望一直是)难以超越我们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院校研究不是某一两个部门和少数几个人的事,而是对所有教职工的共同要求(当然具体要求是有区别的)。

最后,深入研究,还要加强政策研究。高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影响,如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国家和地方的政策、乃至一些行业政策,都会对学校发展产生影响。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履行好服务社会的职能,都与地方行业企业直接相关;因此,必须花心思进行政策研究,通过政策研究,规避可能的风险、寻找潜在的机遇、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学校和各二级学院有不少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在独立开展研究的同时,应当将政策研究纳入“业务范围”,一方面充当学校发展的智库,一方面充当地方行业企业的智库。这无论对于这些研究机构本身、对于学校、对于地方行业企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对于应用技术大学而言,研究本身不是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实践、更好地发展。这就需要我们

时刻在实践的观照下进行研究,任何一项研究成果出来了,我们首先要想的是:“它对实践能有何积极作用”、“如何将它应用到实践中去”、“怎么扩大它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同样的,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也应该不断地被总结,并尽可能提升到理论的层面,然后再回头重新审视曾经的实践,得出对实践更清醒准确的认知。如此“实践—理论”的不断循环,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正道。我们曾经受益于此,今后仍须重视并加强院校研究工作,以此作为破冰克难的首选武器。

(三)互动发展,合作共赢

我们为什么要确立应用技术大学这样的战略目标?表面的原因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是不得已而为之;深层的、更为根本的原因却是,之所以确立这样的目标,是因为我们自觉地将服务社会作为学校发展的目的!这样,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技术路线就很明显了,那就是与社会(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相关组织和机构)积极互动,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思路要贯彻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

目前,学校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常熟市人民政府及周边县市均有较为良好的合作,并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创建了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国际服务工程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康力电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五个“行业学院”,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总结近年来的合作,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一个共性的地方,那就是,只要我们能够找准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兴趣点,合作就比较容易实现并且比较深入。升本十年来,学校发展对各项资源的需求很大,期间,我们比较重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现在,学校的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时期,且明确提出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将服务社会职能提高到一个非常显著的地位,这个时候需要在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都有所转变。在观念上,要转变等、靠、要的懒汉思想,变向社会索取资源为向社会提供服务。当然,我们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技术性的服务,如地方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各种科技服务、政策咨询服务等。除了我们强调的以理工科为依托的各种技术服务外(这些主要面向行业企业),有地方特色或地方可能感兴趣的服务是很多的,如与吴文化、服装、城市建设和规划相关的内容等。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横向项目在所有二级学院中是最强的,这直接受益于他们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提供相关政策咨询服务。只要我们能真正转变观念并扎扎实实地去做,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应用技术大学的职能不是单一的,因此,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将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这就是前面强调过的,不要忘记应用技术大学的每一项职能实际上都是有机地与其他职能密切相关的,互动合作还包含各项职能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地方行业企业的互动合作,会给我们带来不合作就不可能获得的许多新的信息、技术和资源,这些信息、技术和资源往往最能促进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并且也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观念转变,这是比合作所带来的直接收益大得多的隐性收益。我们在合作中一方面需要重视使对方受益(不重视这一点合作就难以持续甚至根本找不到对象),一方面又要重视自己的受益;而在自己的受益方面,又需要特别重视那些隐性的收益。做到了这一点,学校所有方面都将受益,学校自然就能比较顺利地发展。

(四)教师为本,管理保证

从根本上来说,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越是那些发展得好的学校,越是那些想要踏踏实实搞内涵建设的学校,就会越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所有高校的共识,不少高校还明确提出了“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这些年来,学校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通过人事师资和津贴分配领域的改革,以及教学科研相关制度的修订完善,稳步提高教师收入,多方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通过聆湖苑房产开发、教工食堂改革等,确保教职工安居乐业。在继续为教职工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今后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优化结构、提升能力方面。

所谓优化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层面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一是教师个体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优化。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还需要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这是目前我们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共性问题。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一要在人才引进时把好入口关,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二是要格外重视现有师资的结构优化,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扎扎实实地下功夫

并持之以恒。当然,我们强调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是整体意义上的:对文理为主教师实践性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但鼓励并支持所有教师加强教学科研的实践性。在教师个体知识能力的结构优化方面,可以通过培训、进修等形式加强,教师发展中心要在其中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但最为根本的是现实地参与到地方行业企业的活动当中去,在实践中锻炼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实力和水平,而管理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则会起到放大或缩小的作用。一支管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战略方向准的管理队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师的能量,反之则会起到限制作用。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首先是一个方向性的、战略性的决策,管理队伍必须首先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要总体把握整个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深刻理解应用技术大学的核心本质,要明确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战略问题和发展思路;还要时刻牢记,管理本身不是目的,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全体师生。为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必须不断提升管理的专业性,创建学习型机关;为更好地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必须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建服务型机关。

四、结语

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坚持并发扬过去的成功经验,深刻领会高等教育转型的大势所趋,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愿景,紧紧依靠全体教职员工,深入研究,大胆探索,通过与地方行业企业的互动合作,集中精力提升履行各项大学职能的能力,促进内涵式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培育生成常熟理工学院自己的应用技术大学的理念文化,使学校始终走在一条良性、自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1]许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校转型发展的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6):1-10.

[2]朱士中,先晓兵,陈凤.挖掘大学数字价值,建设高校决策支持[J].电子商务,2010(11):90-92.

[3]陈新民.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00-2012年)的计量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76-81.

[4]彼得·圣吉.2009年全新扩充修订版中文版序[M]//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08-16)[2014-03-22].http://www.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moe_633/2013 08/155798.htm l.

[6]省教育厅召开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暨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新闻通气会[EB/OL].江苏教育,(2014-01-17)[2014-03-22].http://www.ec.js.edu.cn/art/2014/1/17/art_43 40_142564.htm l.

The Strategic Think 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chnology-app lied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Exp loration of the School Runn ing of Changshu Institu te of Technology

ZHANG Qing-kui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Firstly,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ten years’transition development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ince being upgraded as an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namely system planning,accurate positioning,clear thinking,steady progress,capturing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opportunitie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Secondly,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round of transitions,defines the target direction of constructing“a technology-applied university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excellent quality”and several key indicator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functions to perform ability as the core construction task. Lastly,the paper proposes a basic idea of constructing a technology-applied university on the strategic level.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echnology-app lied university;transition development;strategy

G647

A

1008-2794(2014)03-0024-07

2014-03-24

张庆奎(1963—),男,河南焦作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学校建设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