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3-29王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民族

王升

(赤峰学院 科技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升

(赤峰学院 科技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去思索如何培养和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今天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更应进一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以使大学生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已经走向富强,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更应提出更高的精神追求.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决定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高尚的品质、顽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等.

高等院校具有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社会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育人者,肩负传播社会正能量、以身示范的作用.民族地区高校相对于一般高校来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民族构成上以及文化氛围都有其独特性,因此民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1 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影响

民族地区高校,都处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各种文化交汇之处,各种文化对大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是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内蒙古地区高校为例,蒙古族文化对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蒙古族大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历史上长期处于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对本民族文化有着独特的热爱.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接中常常产生误解或误读.他们喜欢用本民族特有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思维习惯甚至期望心理来阅读、理解其他文化甚至主流文化的各种行为、社会活动等,在很多情境中由于文化心理的较大差异,他们对许多事物或行为不能理解,甚至反对.因此,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如何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提高他们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1.2 网络文化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影响

在无网络时代,大学生受到正统价值文化的影响,容易接受,因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在网络时代,网络对他们来说,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了素质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各样的评论,真真假假如泥沙俱下,各种价值评判充斥其中,但而涉世未深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有时给他们分辨正误带来困惑,令他们无法判断真善美与假丑恶.尤其是某些言论抓住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对他们产生误导.因此,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判断是否能力也是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3 功利意识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增多,大学生面临着与社会的迅速接轨,因此导致功利意识对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现在的大学校园,学生们一方面接受课堂的教学,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学习某些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则在选择各种时机在社会接受培训或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人如传统大学生一样课外教几个学生,有的则在酒店、超市打工,也有个别有条件的会租某一小店在进行独立的营业活动.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可能凝神聚力地进行充电,准备考研或考公务员.还有一部分考证族,他们也知道将来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只要自己感觉好什么证都考.但无论哪种类型,他们的目的都是明显的,就是为毕业工作提前进行了准备.受到生存压力的影响,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一般来讲都有较强的功利意识.这种情况,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竞争的意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另一方面过强的功利意识,又容易使他们失去道德的底线,最终可能会形成极端的个人主义.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1.4 家庭因素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已经进入一个特别的时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普遍有比较优越的条件,有父母无限的爱,在物质上能得到最大的满足,在精神上能得到最佳的关爱,他们更聪明,也更独立,但更有个性,如任性、偏执、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使他们考虑他人太少,考虑自我太多.在同学中强势的喜欢凌驾别人之上,甚至瞧不起其他同学,容易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或矛盾,进而不能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在同学中处于弱势的,一旦也其他同学不能很好相入,就转向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最终陷入孤独状态,甚至自封状态,极端的会得抑郁症,如果万一和同学再次发生冲突可能还会引发命案.因此,如何引导他们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应有内容之一.

1.5 学校课程设置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影响

目前高校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学生培养逐步转向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与学术型相结合的道路.这是高校适应社会提出的改革方向,但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地区高校有两个不利因素,其一是观念转变较慢;其二是有的高校还缺少适合新时期人文素质教育优秀的教师,无法开设满足学生要求的优秀课程.这就无法更好对学生进行文化上的引领,导致民族地区大学生还处在相对落后的象牙塔之中,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人文知识、科学素养等先天不足,其人文素质提高确实还需要一个过程.

2 民族地区高校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教育不仅仅是传承文化成果,还担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作用.目前,全球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性、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国际社会复杂多变,在这种新的历史形势下,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对民族地区尤其如此.民族地区高校,要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已任,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有机结合,从而赋予民族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并运用到人文素质教育之中,这是民族地区高校新时期的责任,既有利于本地区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祖国的进一步发展.

2.2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俗,而要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和睦,需要有文化的认同感.从各个民族的文化上看,都有着追求和谐的理念.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思想,对各民族都有重要的影响或启发.以“和谐”为中心的民族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各民族人民爱国的情感,可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国家稳定,保证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

2.3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迎接国际社会挑战的需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的比拼上,也不仅仅停留在军事的较量上,也体现在各国文化底蕴、各国人民人文素质的竞争上.今天,我国在经济、军事日益强大的时期,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增强文化素质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象征,只有对大学生进行很好的文化引导,才能使他们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

3 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特色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探讨

3.1 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承继着祖国的优秀文化,担当着祖国和民族的大任,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文化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应开设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可以编写本民族文化艺术为内容的教材,开设人文选修课.通过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内容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教师把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儒家文化进行比较讲解,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民族文化的异同,理解民族思维的异同.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比较的思维.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共同的研讨进一步明确民族文化、民族艺术都是祖国的宝贵财富,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通过研究探讨可以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2 民族地区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引导

新时期大学生由于独特的家庭环境,很多人在思想上不够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偏听偏信,容易以偏概全,甚至思想产生消极或偏极的情况.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途径,包括课堂教学、校园网络、校内各种学生活动等对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与培养.既要引导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要培养他们如何在社会各种复杂的思想中,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使他们走上健康、积极向上的前进道路.

3.3 以社团为中心营造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

民族地区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以社团为中心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首先,社团本身是某一专长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具有同一专长的学生不分民族、性别、家庭背景等聚集在一起,共同为爱好和兴趣而努力,这有利于各民族同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彼此的团结与友谊.其次,社团可以利用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融入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他们自身组织的活动,各民族同学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展示,进而不断形成合力,也自然而然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爱国的情感.

3.4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还包括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民族地区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高校来说,既要强化教师在理论上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努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但更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服务地方、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当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田野调查、教育实习、科普宣传等等.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各种课题的调查研究.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整个过程还需要高素质老师的点拔与引导.通过教师的指导,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的成熟,有利于培养成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5 不断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整个教育的主导力量.因此,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学习,不断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收散自如,灵活有序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通过他们在课堂和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学生便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社会的新发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面临许许多多问题,但只要能认真研究问题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就能解决问题并使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仅限于口头上,而是实事求是地落在实处,真正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1〕陈文逸.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与设想[J].台州学院学报,2008.

〔2〕论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发展之关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

〔3〕张存凯,金秀华.论高校人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

〔4〕李崇辉.民族艺术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应用性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

G641

A

1673-260X(2014)02-0230-03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课题(NGJGH2012.7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民族
人文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人文绍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