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2014-03-29张立峰闫星童
张立峰,闫星童
(吉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张立峰,闫星童
(吉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概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分析了中学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现状,提出了中学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具体为:加强对地理教师相关知识的培训,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建立生活情境与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连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健全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估体系.
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策略;中学地理
新一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在是传统知识和能力目标的陪衬,而是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并列的三维目标之一,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1].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情意领域相呼应,从内部成分来讲,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把其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由心而生的内心体验,包括爱情、幸福、美感等.态度是主题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内在感受.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是人们在处理事情的底线,面临抉择的一种可靠依据[2].
2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现状
2.1 教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悉知相关知识,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前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储备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该目标实现的严重障碍.很多地理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在意识层次和实际实践中是相违背的,他们知道情意的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在课堂授课的实践中,倚重对地理知识的讲解,弱化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造成如此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有其心而无其力”[3].
2.2 应试教育的扰动作用强烈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地理教师授课过程中过多的考虑升学和课时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地理审美情趣等外在内容,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的培养,停留在知识课堂的阶段,为了考试而教学,无视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在地理课程上感受不到地理具有的美学情趣,只是接受片面乏味枯燥的地理知识,会导致他们厌恶地理课程的学习,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也会有不良的影响.
2.3 教育管理者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不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是三维目标中新发展出来的理念,此目标能够到一线教师的思想中,主要是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理解和领会,只有他们在这一目标接受时做足了功课,才能够更好的向一线教师传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才能在教学过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潜移默化给学生.但是目前很多教育管理者都不具有一线教师教学的经验,这样就使得教育管理者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确定在目标传达的时候侧重的是哪一部分,这就使教师对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
3 中学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贯彻略有不足,尤其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能淋漓尽致地在课堂中感染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从不足中找到解决的策略,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更好的在课堂中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1 加强对地理教师相关知识的培训
教师要想教给学生的是一滴水,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拥有的是一片海洋,知识底子丰厚,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提高教学中其他方面的素质.教师可以在教育管理者的支持、鼓励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累积知识,还可以参加教学有关的各项活动,从中吸取精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专业相关的知识和前沿信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把知识灵活运用,努力提高地理教学理论水平及地理教学方法的修养,以便更好的服务学生.
3.2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
开放式课堂就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采取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摒弃原有的传统讲授法,选择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效率,掌握一定量的基础知识上才能提出更多、含金量更高的“为什么”.只有学生存在问题,才会提起学习的兴趣.当一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升华为意识、观念、责任、习惯,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会十分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6].教学的授课空间也不仅限于教室,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地点,比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种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学习中可以根据本地的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的野外观察,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质疑,用自己的思维判断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情感.
3.3 建立生活情境与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连接
知识源于生活,知识的有效积累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最直接的渗透方式就是与生活相结合,很多学校可以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层次多.比如在讲“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地球、太阳的角色,通过演示可以更加直观的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在讲“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如果有一定的河流地貌条件,可以带领学生到家乡的河流去观测,通过视觉观察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讲“工业区位因素”时,可以参观工厂,联系家乡实际,讨论下工业的布局特点.中学的地理课程内容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只有在学生亲身体验过,才能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帮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并且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生活中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4 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良性互动的基础,也是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前提.只有师生平等,才能实现课堂氛围的真正和谐.然而,要实现师生平等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受到“师道尊严”等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往往都会认为“师高生低”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正常的,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被压抑,如此一来,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是十分困难的.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果肯放下“架子”,不追求所谓的“面子”,真正用心与学生沟通,把学生看成是人格上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发挥榜样的力量,和谐的课堂氛围一定可以实现.
3.5 健全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估体系
健全的评估体系是检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教师改正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传统的考试评估很难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们基于课程标准构建起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科学的评估体系应当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都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形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是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聚沙成塔.因此,只有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终极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1〕刘冲.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策略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杨雪峰,浅谈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6-75.
G633
A
1673-260X(2014)02-0201-02
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LSJY2012G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