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歌曲分析与写作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2014-03-29刘冬萌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创作音乐思维

刘冬萌

(赤峰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歌曲分析与写作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刘冬萌

(赤峰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音乐教学中,《歌曲分析与写作》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对音乐作品认识、分析及创作的基础.但目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越来越背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术界已经逐渐意识到,本课程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大势所趋.本文就高校《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目的和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从而让学生达到真正能创作的教学效果.

高校;歌曲分析;歌曲写作;教学改革

《歌曲分析与写作》是各大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和技巧,学会分析歌曲和创作歌曲,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如何打破当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质性的提升《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效率,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1 高校《歌曲分析与写作》教学现状

1.1 教学目的

开展《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的初衷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对经典歌曲较强的理解能力;

(2)掌握歌曲写作的基本技巧和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创作能力,最终完成歌曲的独立创作;

(3)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开阔视野,提高修养,培养高尚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

(5)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1.2 存在问题

从教学目标来看,该门课程教学的模式应以着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根本,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

(1)这门课程在高校的讲授大多数时候沿用和模仿原有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模仿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方法.忽视了音乐系学生文化程度差异大、选修方向不同的特性,不能完全实现该课程开设的目的.

(2)教学中教师只有干枯的理论知识传授,单纯的照本宣科、为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这样的“注入式”教学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只有被动接受、不能积极吸收,更不会主动求索;教师缺乏主动与有效的引导方法,学生只能是按图索骥,制约了学生的音乐思维的拓展和创作灵感的激发.

(3)教师对课程的目的缺乏深层的认识,仅停留在单一的理论传授的层面,对歌曲分析和写作的本质特征、以及该课程引发的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培养等根本目的认识不足.

1.3 教学改革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歌曲分析与写作活动的本质是一个从分析情感、理解情感到最后充满情感、积蓄冲动的创造性过程.基础理论是入门的基本条件,实际创作行为是发生在学生个体产生的对生命情境的体验、理解后的冲动.因此,对于理论技巧的应用,必须结合到学生自身灵感和思维的激发与延展中进行.同时,现代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显然,当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相悖于现代合格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要求.

因此,本文认为,在现代教育和时代背景下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着眼于对学生歌曲创作中所表现的独特个性的呵护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歌曲分析与写作》这门课程教学的功能和现实意义.

2 高校《歌曲分析与写作》课教学改革的内容思考

2.1 课前:构建乐理课与文化课基础教学网络体系

音乐专业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较,高考成绩更偏重主科专业成绩,录取分数历来偏低,造成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素养“先天不足”.另外,高校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大多没有原创基础,音乐词汇量和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如若刚从需要大量乐理知识和文化典故的名曲鉴赏分析中,再快速进入到实质的音乐创作中,对学生的接受度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注重文理素质并重的《歌曲分析和写作》课程中,学生创造能力薄弱、思维过于局限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

可见,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基础,就是预先储备必要的音乐理论和文化知识.个人认为可以从教学网络体系构建入手,将与音乐基础理论课相关的文化课程,如大学语文、名曲赏析、音乐史、音乐美学等纳入到网络体系之中.具体做法,首先在《歌曲分析与写作》每堂课前预习时,提供学生相关必读文章清单,这些文章分别是上诉各门课程的节选内容.学生通过课前的阅读和自学,可以获得《歌曲分析与写作》当堂课所应学习内容的文化背景、历史来源、乐理知识等较为全面的、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

这样,不仅弥补了学生文化知识薄弱的缺陷,又达到了关联文理知识结构的目的,提升了《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效率.

2.2 课内:启发式教学实践与人文知识途径的拓宽

2.2.1 启发式教学模式,提升学习积极性

改变当前“注入式”“一言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可考虑以启发式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如教师在讲授歌曲概述这一内容时,可采取演示法、欣赏法、讲述法、并加入演奏方式,突出授课重点.具体方法:首先是讲教材,采用生动鲜活的实例进行教学诱导,不拘一格围绕内容加以铺展,切忌照本宣科,在重点处适时点拨和诱导,易于启发也使学生意犹未尽便会主动积极思考.其次是听歌曲,教师通过现场演奏或者播放各种风格、体裁、形式的歌曲,进而吸引学生好奇心和兴趣,来探寻对各种类型歌曲的认知与感受,提高审美意识;最后是教师通过点拨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可以请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出详尽的分析,不同观点间可以进行互相的有理有据的辩驳,注重学生间的平等交流,在这样融洽开放的教学氛围下,这门课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指挥、唱歌、音乐对话、即兴弹奏等形式融入课堂中.通过启发式的点拨,让学生其在不受任何约束中激发自身潜能.

2.2.2 加强学生人文知识理论的理解深度

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对哲学、艺术、文学、思想等优秀精神的深厚理解,理解表面肤浅,创作内容空洞不切实际,这就需要在课程教学中采取更好的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途径,除了前面所述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课程网络体系的构建之外,如何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认知深度和创作灵感,则应要求教师采取一定的方法拓宽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例如,对于加强歌曲写作旋律风格的问题,上课时可以通过将不同名曲名作间的创作背景、民族文化、审美心理、自然地貌、风土人情等互相比较,分析每首歌曲旋律风格的形成因素.这样,学生不仅认识和理解了多民族的文化意蕴,艺术特色,更进一步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从而将所学运用到歌曲写作当中,汲取优秀成果积淀而成的人文智慧、科学精神,来完成自我的思维塑造和风格形成.由此,人文精神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就发挥了最大的催化作用.

2.3 课后:鼓励学生参与歌曲演唱和写作比赛

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多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想唱就唱、想写就写,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写作经验的不断累积,沉淀出具有个人标签的的音乐语言风格.

2.3.1 鼓励学生参加歌唱比赛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歌曲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重新演绎或二次创作.首先,演唱经典名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读写练能力和鉴赏能力.其次,歌唱比赛能聚集各种专业学生,是彼此间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比赛中的相互了解能为独立创作出成品的可能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达到了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及创作的热情的目的.

2.3.2 鼓励学生参加原创作品选拔比赛

通往音乐殿堂的道路需要不断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积累学习和创作经验,锻炼综合能力,才能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肯定.教师应在课前课后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阶段性的原创作品比赛,从中发掘优秀的歌曲作品及音乐创作人才.学生在比赛中得到肯定后,增强了创作歌曲的自信心,从而更为积极主动的创作歌曲.一首首优秀歌曲的诞生,对校园文化的丰富,以及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贡献.

3 结语

新时期现代高等教育背景下,构建真正顺应时代和高校特点的教学改革模式,积极、努力的探索十分必要.《歌曲分析与写作》是一门集歌曲知识与技能创作于一身的理论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在歌曲写作中学生应具备的创造性思维.但是,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方式,不仅会造成沉闷的课堂氛围,还会形成枯燥的教学互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性地从多方面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歌曲创作中产生具有个人特色的创作思维,从而使课程应有的教学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1〕方智诺.歌曲写作与作品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世军,冉才.马可歌曲创作特征及其对歌曲写作教学的启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

〔3〕陈安宁.对高职音乐《歌曲作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J].作曲技法,2009(1).

G642.0

A

1673-260X(2014)02-0190-02

猜你喜欢

创作音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墙之隔》创作谈
圣诞音乐路
音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