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特性上思考博物馆建筑设计
2014-03-28罗兴连
◎ 罗兴连
博物馆是昔日文明的见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栖息地。关于博物馆的定义,2007年,国际博协(ICOM)在章程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博物馆是非营利的、为社会公众及社会发展服务的永久性机构,并对公众开放,集藏品征集、藏品保管、研究、交流和展览为一体,以学习、教育及欣赏人类的物质形迹及生存环境为目的。”①它的职能赋予了它为公众服务的崇高使命。美国博物馆协会1990年在解释博物馆定义时,也将“为公众服务”作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之一。近年来,我们也提倡博物馆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博物馆要贴近社会,为公众服务,除了体现在陈列展示、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服务等方面外,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方面同样也应该实现为公众服务的目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一座座具有现代化建筑和高新设备的博物馆不断兴起后,博物馆人更应该总结这些博物馆建筑的经验和教训,将为公众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
一、博物馆功能与建筑设计观念的演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地兴起了博物馆建设的热潮,博物馆建筑空前繁荣,改建或扩建的博物馆遍布各地,不少博物馆建筑开始注重瞩目的外观和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并成为了其所在城市的新地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这种状况,有学者指出:博物馆建筑已经“被符号化、景观化,凸现于城市肌理之上,成为一件巨构的展品”。②
博物馆建筑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文化的载体,事实上,它的建筑风格和形象不仅受所处环境、藏品内容、策展理念、技术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博物馆社会职能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博物馆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博物馆的功能也由原来的以收藏为主向社会教育功能为主转变,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也随着博物馆社会职能的演变不断变化。
众所周知,早期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收藏、展示和研究的目的,导致它并非是专门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来设计和使用的。这些博物馆大多都是依托宫殿、官邸和城堡等建立,例如罗马的卡比多莱因(Capitoline)博物馆,梵蒂冈的皮尔·克莱蒙提诺(Pio Clementino)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国立博物馆等。
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掀起了研究历史的热潮,人们对古典艺术珍品的兴趣大增,从而推动了博物馆陈列展示与科学研究职能的发展。16世纪中叶,欧洲各国也开始出现了存放收藏品的专门建筑。1569年至1571年间,巴伐利亚的阿尔布雷兹五世(Albrecht V)在他慕尼黑的宫殿里建造的古物陈列馆(Anfiquaruim)是当时博物馆建筑的代表作。③
18世纪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社会生活需要,欧洲兴建了大批的博物馆。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开始转变,藏品向公众开放,使博物馆也开始具备了陈列展示的功能。这一时期,博物馆建筑形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少量专门根据博物馆功能设计的博物馆建筑。让·尼古拉斯·路易斯·杜兰(Jean Nicolas Louis Durand)是第一个开始关注博物馆建筑功能性的人,并提出了专门的博物馆模式,这对博物馆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产生了深远影响。④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建筑有罗伯特·斯默克(Robert Smirke)在1825~1847年设计建造的英国不列颠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和卡尔·弗里德里奇·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在1823~1830年设计建成的德国柏林阿尔特斯(Altes)博物馆。这两座博物馆建筑风格相似,立面都是爱奥尼柱廊,廊内墙上绘有色彩明亮的壁画,中部是一个仿罗马万神庙的圆形大厅,造型端庄典雅。它们既体现了当时所崇尚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潮流,也延续了杜兰关于博物馆建筑功能性和计划性的思想,在设计构想中注重陈列展示的功能。
19世纪中叶之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为博物馆及相关学者所认识,这对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开始从私密到开放,从为私人到为社会服务过渡;博物馆建筑也开始由收藏保存艺术珍宝的殿堂向为社会服务的公共建筑转变。
20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规模获得了较大发展。博物馆不再只是向社会开放,还开始有意识地吸引观众,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博物馆建筑由于受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形象简单为特征,例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其外形就像一只茶杯或海螺,或像一条巨大的白色弹簧,其螺旋形的展厅不论从内部空间还是外形来看,在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但是,该建筑还是过于注重对形式的追求,在盘旋而上的坡道上陈列艺术作品虽然非常独特,却使人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极为不便。七十年代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与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设计的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展现的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博物馆:室内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无柱空间,能够满足博物馆不断更新发展的需求,他们赋予建筑的理念是:“博物馆作为文化发生的场所”。而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则使新馆巧妙地融合到周围环境当中,并且将传统上作为“科学和艺术殿堂”的博物馆变成了公众聚集与交往的场所。⑤这些博物馆建筑理念的转变与博物馆社会职能演变是密不可分的。
二、博物馆建筑既要现代与传统结合,又要兼顾外部公共空间设计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博物馆建筑作为特殊的公共文化建筑,是地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景观。因此,博物馆建筑的外形应该充分地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例如湖北省博物馆建筑就是典型的“楚文化”风格,它的建筑特点是高台阶、宽屋檐、“覆斗”式大坡面屋顶;而苏州博物馆建筑则非常注重建筑的发展与城市的和谐,充分吸收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沿袭了当地传统园林建筑的风格,同时又将现代建筑的特征及功能巧妙地融合其中,成为了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典范。
然而,博物馆建筑仅仅只是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在建筑外形上成为标志性的建筑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公共文化建筑,还应从服务公众的角度出发,充分地考虑博物馆建筑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使其成为令人愉快的公共场所。正如贝聿铭所总结的:当今的博物馆已超越了“艺术宝库”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公众聚集的场所。因此,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贝聿铭就认识到博物馆需要大量的公共空间与设施。⑥
近年来,各地不少新建的博物馆建筑要么过于片面地追求博物馆建筑的外在形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要么建筑空间浪费巨大,服务设施不够人性化;即使避免了以上的问题,却仍会由于设计观念的局限,缺乏对博物馆建筑外部公共活动空间的考虑,常常只注重对博物馆建筑主体个性的追求,忽视了外部空间,从而出现了外部空间与博物馆建筑主体不协调,对公众吸引力不够等问题。
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博物馆作为为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其外部空间应该考虑到与公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行为习惯相衔接。外部空间作为博物馆建筑与外界联系的开放通道,是观众完成心理过渡、行为转换的地带,它的设计直接影响市民对博物馆建筑的看法。因此,外部空间的设计应该遵循吸引公众参与的原则,在平面组织、空间布局等方面与博物馆建筑环境相适应,通过与博物馆建筑入口结合的广场、利用建筑自身屋顶和柱廊等建筑构件构成的半开放式的庭院、水池、休憩的座椅等设施创造博物馆建筑与公众的亲和力,营造良好的文化和休闲氛围,使博物馆在城市生活中更具吸引力。例如建筑大师迈耶(Richard Meier)设计建造的西班牙巴塞罗那现代艺术馆博物馆(The Barcelona Museum for Contemporary Art)位于巴塞罗那旧城中心,在设计中,迈耶根据周围环境特征通过大体量的新建筑将四周小尺度和零碎的空间有机地整合起来。他将错综复杂的旧城道路网络延伸到博物馆建筑内部,尤其是在主入口处、后花园、圆形大厅和巨大的前广场处由经过这里的蜿蜒的步道联系起来。通过这些外部空间的设计,巧妙地使博物馆成为了公众所习惯的城市步行系统中的一部分,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心理过渡。
三、营造人性化的博物馆内公共活动区域
博物馆内部公共活动区域是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区域,随着现代社会对博物馆功能需求的转变,博物馆内部公共活动区也在原来传统的展示空间、观众循环空间及少量服务设施空间基础上向社会教育区、公众交往区和商业服务区延伸,这也是现代博物馆建筑内部设计为公众服务理念的体现。要实现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目标,就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展示空间的灵活性
展览是博物馆为社会服务最直接的方式,而博物馆展览主题是不停更换的,这就要求博物馆建筑一方面在设计和施工时有博物馆专业人员及早介入,为展示布局和展线安排提出专业意见;另一方面还要为临时展览预留出足够多的展示空间。由于这些临时展览空间都是不可预见的,因此,临时展示空间的设计还必须注意灵活性和可变性,例如在主体结构体系固定的情况下,尽量保证平面布局的自由,并可以用一些便于拆卸的轻质隔幕来代替隔墙。例如德国蒙澄拉德巴赫市立博物馆((Monchengladbach Museum)中的可移动墙。
2. 注意展厅中光的因素
开放式的展厅空间通常都会考虑在中庭引入自然光,使观众更加亲近自然。多层高整体通透的中庭与分隔的展室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有助于展室的间接采光。而封闭式的展厅空间对灯光照明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需要由美术设计师和灯光师共同设计,专业的灯光师从建筑设计开始就应该进行配合。例如,新西兰奥克兰博物馆(Auckland Museum)的公共区域和展厅地面,为了方便在需要用电的地方连接管线,设计了金属条带将使用功能与装饰风格相结合,达到美观实用的效果。
3. 多元教育活动空间的设置
随着社会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认识的加深,当代博物馆建筑中都相当重视对专门教育活动空间的设置,如儿童馆、互动室、讲演厅等。然而,博物馆要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就应该在原有的教育活动空间设置的基础上,设置更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区域,如设置电影放映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在博物馆日益开放的今天,博物馆内容丰富多样,观众在参观体验过程中也拥有了较大的自由选择权。博物馆如果将有研究功能的区域如实验室、维护操作室等用视觉开放的形式也向观众开放,使观众看到博物馆的“幕后工作”,可以激发观众对博物馆工作的兴趣,更多地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中并提高观众的满意度。这一方面,美国的许多博物馆和科学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美国旧金山的探索馆(Exploratorium)和加州科学馆(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就将科学实验室和标本制作室等科研区域作为对外公共展示的内容,让观众可以隔着透明的玻璃近距离地观看科研人员的科学实验工作。
4. 重视休息和交往空间的设置
博物馆休息和交往空间是指传统博物馆中的各种功能用房之外可供观众休息和交往的公共区域,包括门厅、休息厅、中庭、通道、露台等。博物馆建筑内公共区域的设计应形成展览空间和休息交往区域交替的设置,这样可以使观众在博物馆内更加自由地参观。休息和交往空间的合理布局以及休息座椅等休闲设施的设置,都可以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舒缓和放松。同时,无障碍设施、满足生理需要的卫生间、饮水处等便利设施的合理安排也更能体现博物馆建筑的体贴之处。
5. 适当引入其他文化、商业设施
现代的博物馆建筑都或多或少地引入了商店、自助餐厅、酒吧等公共服务空间,尽管这些公共空间带有经营的性质,但它们的存在满足了观众的多元化需求,也为休闲活动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也是博物馆不断完善服务设施,为公众服务的体现。
因此,从公众的角度出发,将博物馆定位为一个吸引公众主动参与,实现多方位自我完善的都市公共活动中心,吸收国内外可供借鉴的各种设计思想和方法,并根据博物馆的各方面因素寻找实现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目标,才能让博物馆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都市生活载体,成为民众心目中认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因此,博物馆只有从为公众服务的角度出发确立设计思路,才能使博物馆和观众及潜在的观众有机联系起来,使博物馆成为公众愿意主动参与活动的场所。
注释:
①国际博协网站,http://icom.museum/who-we-are/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html.
②王路.关联的容器——当代博物馆建筑的一种倾向[J].时代建筑,2006,6:22.
③韩宝山.西方博物馆建筑发展简史[J].中国博物馆,1990,3:37.
④李浩.现代博物馆设计研究——大众化走向下的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观及设计方法[D].2002,5:3.
⑤李浩.现代博物馆设计研究——大众化走向下的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观及设计方法[D].2002,5:7.
⑥程世丹.当代博物馆建筑发展趋势[J].华中建筑,1999,3:93.
[1]弗雷德·肯特.从“标志性建筑”到吸引人的公共场所[J].建筑文化,2011(10).
[2]赵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谈博物馆的建筑与陈列[J].建筑创作,2010(10).
[3]李浩.现代博物馆设计研究——大众化走向下的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观及设计方法[D].2002(5).
[4] 向秉仁,吴云一.当代博物馆建筑与城市文化[J].建筑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