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博物馆的民俗陈列研究
——以《香港故事》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为例
2014-03-28吴红丽
◎ 吴红丽
城市博物馆的民俗陈列研究
——以《香港故事》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为例
◎ 吴红丽
在城市生活日益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时代,城市博物馆的民俗陈列,记录了百姓对旧生活的记忆、展示过去的民间生活历史。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香港故事》和首都博物馆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两个展览是城市博物馆民俗展示的典型代表,为国内博物馆界一致认可。本文以这两个展览为例,讨论城市博物馆如何选择民俗陈列的内容和展示手段,并探讨在城市现代化生活背景下民俗陈列的价值和特点。
民俗 城市博物馆 香港故事 老北京民俗
民俗,《汉语词典》定义为“民众的习俗,民间风俗”,其内容有:⑴人民的风俗习惯;⑵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民俗具有传承性,多为口头或行为传承。有学者认为“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城市生活日益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电视、电脑、手机逐渐取代了看戏、下棋等娱乐方式,西式的婚礼取代了传统的嫁娶礼仪,自作的各种传统小吃变为少数酒店才能见到的食品,如何保存和展示民俗成为城市博物馆一个极其重要的使命。
城市博物馆的民俗陈列,记录和保存百姓对旧生活的记忆、展示过去的民间生活历史。民俗有物质的部分和非物质的部分,博物馆的民俗陈列展示无疑需要“物”来支撑,但是,如何使用记录非物质文化的影像播放也是现代博物馆基本的展示手段。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香港故事》中有很大的篇幅是“香港的民俗”,讲述香港居民衣食住行和节日习俗的内容。这些展示民俗的部分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内容,普遍反映较好。首都博物馆《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以专题展示的形式陈列,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展览之一。这两种模式代表了当今城市博物馆民俗展示的基本理念,为城市博物馆的民俗展示提供了标杆,成为国内博物馆竞相学习的对象。本文以这两个展览为例,讨论城市博物馆如何选择民俗陈列的内容和展示手段,并探讨在城市现代化生活背景下民俗陈列的特点和作用。
一、《香港故事》中民俗展示主要内容和特点
《香港故事》是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该馆由香港博物馆发展而来,新馆位于香港科学馆旁,建成于1998年。《香港故事》也于此时向观众开放,整个展览占地7000平方米,共8个展区,分布于两层展厅,有多个立体造景及多媒体剧场,配以声和光的特殊效果,栩栩如生地介绍香港的自然生态、民间风俗及历史发展。“香港的民俗”为第四个展区,以水上人家、福佬人、本地人、客家人四种香港及岭南地区传统居民的生产生活为主线,对香港地区传统的民居、重大的节日礼俗、祭祀做了复原展示。
(一)水上人家
这部分复制了一艘原始尺寸大小的渔船,陈设水上人家的生产、生活用品,有渔网、钓具、各式瓶罐等。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密密麻麻的晒鱼和不断播放的海浪、海鸥声音,给观众视觉和听觉的享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晒鱼全为真正的鱼干,经过防腐处理后作为展品挂在竹竿上展示。
(二)福佬人
福佬人是香港地区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民俗》重点展示了福佬人的晒盐。传统的晒盐在香港早已绝迹,盐田、晒盐工具、对传统晒盐技术的介绍,还原了福佬人的基本生产活动。
(三)本地人
对本地人的展示以三座传统建筑为中心,介绍本地人传统的婚嫁仪式、元宵点灯的习俗。建筑内陈设的各式家具、服饰均是收集的民俗物品,或者按真实大小复制。
(四)客家人
客家人一般居住在山区,以农耕为生活。“香港的民俗”部分在展厅的一角采用大型喷画与实物、硅胶人像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农民在稻田用牛犁田、收获稻谷、吹晒稻谷等劳作情景。
(五)重大节日礼俗
“香港的民俗”最令人瞩目的部分是一个超大型的太平清醮场景,最高达20多米。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部分是在建设之时特意留出的高层设计。内容包括包山、戏棚、飘色、舞狮和道坛等,色彩缤纷,热闹纷呈。此处复原了香港长洲“抢”的习俗,三座高达20米的“包山”以竹子搭成,每个包山挂了近两万了包子,男人争相爬到高处摘包子,摘得越多福气越多。
香港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香港故事》中的民俗展示成功之处有几点:其一在于岭南特色的体现。自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居民大略形成了客家、广府、潮汕三大民系。香港自19世纪中叶开埠,内地迁移过去的居民有着三大民系,另外加上福佬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在香港定居以后,除了保持自己原有的一些生活习俗以外,还根据香港近海、对外贸易发达等情况有了融合与发展。其二在于原真性的展示。在“香港民俗”部分的展品中,除了瓷器、木器、铁器工具、服饰等较难损坏的民俗物品外,晒鱼、稻谷、包子等各种原始的食物经过防腐处理后也成了展品。当然,这些食物的防腐成为该博物馆后来需要专人负责、不断维护的工作,给文物保护人员带来了大量的工作,一般博物馆也难以模仿这种展示方式。其三在于回避了政治内容的展示,以节日民俗和宗教祭祀等民间活动体现对社区族群文化的表达,反映与“国际大都市”所不同的传统香港,以唤起本土文化的认同。
《香港故事》中的民俗展示的意义在于打破对传统博物馆展览的认识,普通的生活与普通的物品成为了展览的主角,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博物馆里展示的一定是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所以,在20世纪末,许多中国内地博物馆的业务人员参观访问香港历史博物馆,学习《香港故事》对民俗故事的选择和展示手段。
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5年12月开始试运行,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其基本陈列之一,以北京建都八百多年的皇城为背景,定形于清末至民国年间,采用最具北京民俗特色的元素符号——胡同和四合院来反映展览的主题。该展览以一位“老北京”的回忆自述串连起人生礼俗的种种事项,用胡同、商业街、四合院的复原场景和大幅场景画、投影短篇作为背景舞台,将各种文物、民俗物品作为道具,强化了北京民俗的原生态性,显得亲切自然。其主要内容有:
(一)洞房花烛美姻缘
这部分展示的是老北京人的结婚礼俗。结婚是人生的大事之一,标志着家庭的建立、家族的繁衍。老北京人的婚礼有一套古老相传的繁琐礼仪,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媒和相亲,再是定亲阶段的送彩礼、订送嫁妆,然后是娶亲部分的上花轿、迎亲进门、拜天地,最后是洞房花烛的挑盖头、闹洞房、喝交杯酒等。
(二)降龙诞凤添人丁
添丁进口是中国传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喜事,代表着血脉的延续和家族的兴旺。《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示了求子、生育、满月、百日、抓周等内容,对相关的各种仪式进行了介绍。这些北京传统生活里常见的礼俗,现代城市生活中基本已消失不见。
(三)古稀大寿福如海
祝寿是晚辈对长辈表示敬意和祝福的重要形式,各地还衍生了不同形式、不同礼节的祝寿活动。北京人做寿多是办整生日,有“庆九不庆十”的说法。《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复原了一个寿堂,展示了北京人祝寿的场景。
(四)爆竹辞旧迎新春
春节是汉族人一年中最为重视的节日,后来蒙古族、满族等长期居住于北京的居民也融合了的风俗。北京人过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的,称“送信的腊八粥”。接下来是过“小年儿”的祭灶。祭灶,最早称为“纪灶”,是纪念发明用火煮熟食的先人,后来演变为祭灶神。北京人到近代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间风俗。除夕吃完年饭放鞭炮、全家团圆守岁、接神、包饺子,大年初一祭先祖、小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压岁钱等等习俗,是中国人一年到头的盼望和期许。
(五)老北京的生活
老北京的生活以胡同为舞台,大街小巷里每个家庭的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所反映的民风民俗、生活情趣如同一幕幕剧目。北京有名的胡同就有三千六百条,没有名字的胡同赛牛毛,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的基础。
京剧清代中期形成于北京,融合了皖剧、豫剧等剧种的精华,其产生突出表现了清代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反映了北京文化包容性、创造性的特点。
北京民俗当然不止这些,但是《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选择的是具有典型意义、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内容,以清末民初的的风俗为重点,展示了汉族、蒙古族和满族在数百年历史基础上的融合,体现北京民俗传承性、融合性、都市性、等级性、时尚性的特点。
在展示手段方面,借用戏剧舞台美术造型方式制作的场景空间,使用文物与场景结合的方式,让观众置身于特定历史空间与文物对话,提升观众的参与感;采用声光电的多媒体手段弥补静态的物品展示的不足,将静态文物所不能展示的内容展示出来,扩大了信息面,增强了通俗性。
《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作为21世纪初期城市博物馆民俗专题展示的典型代表,既体现了文物精品的观赏性、趣味性,又采用了多种辅助展示手段,使展览有形、有声、有色,改变了观众仅作为旁观者的角色,而成为参与者。
三、现代化背景下城市博物馆民俗陈列的价值和特点
在城市生活日益现代化的背景下,城市博物馆的民俗陈列展示的主要民间的、传统的生产、生活、节日礼俗的内容,与历史、艺术的展览相比,其展品虽然没有那么精美,但是却往往受到更多观众的喜欢。民俗陈列的价值和特点在于通俗性、易于理解;具有大众感情的共同性,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观众参与感更强。
(一)民俗陈列更能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
在城市博物馆里的民俗陈列保留和展示了普通民众过去的生产生活,其内容甚至是许多观众经历过、且刚刚消失不久的东西,唤起了观众对过往的回忆。如北京市的许多民众在胡同里长大,近20多年来的城市建设使他们从小生活的胡同消失在高楼大厦之中。来到首都博物馆观《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老北京的生活”部分,看复原的胡同场景无疑是这一批人回忆儿时生活、给晚辈讲述自己经历的最好方式。
(二)民俗陈列具有更加丰富的展示手段
历史、艺术的展览往往在编写陈列提纲、选择陈列手段上非常严谨,有一种“教科书式的严肃”。但是,民俗陈列摆脱了这种“教科书式的严肃”,内容选择更加活泼,展示手段也可以多种多样。《香港故事》中“香港的民俗”采用的是对不同群族生产生活的场景复原、对重大节日活动的再现等形式,显得内容丰富,吸引观众。《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以一个老北京的的成长经历编排内容,结合了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播放等多种展示手段,故事情节紧凑,仿佛走入了传统的北京生活。有的博物馆民俗陈列还采用全息影像技术、3D播放技术等,结合了最新科技的展示手段。可以说,民俗陈列因反映的是普通百姓的传统生活,不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是现代博物馆对展示手段进行检验的最佳陈列。
(三)民俗陈列的观众参与性可以更强
为了保证文物和艺术精品的安全,博物馆往往将其放在玻璃柜里展示,或者与观众隔开一段距离,相关的陈列展示的往往是“冷冰冰”的历史。民俗陈列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传统生活,内容是许多观众经历过的事情,展品是许多中老年观众曾经用过的物品,如制作民俗物品、举办民俗节日、穿着传统服饰照相等都可成为民俗陈列常见的互动项目。因此,民俗陈列使观众有了更强的参与性。
[1]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9月.
[2]沈平.民俗展陈内容及其理念初探——以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展为例”[J].中国博物馆.2007(01).
[3]王炯.浅议民俗博物馆的展示形式和陈列方式的选择——以甘肃天水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1(02).
[4]李晓欣.香港地区博物馆与社区身份认同研究:以《香港故事》为例[J].美术馆,2008(02).
Study on Folk-custom Display of City Museum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ong Kong Story and The Old Beijing Folk-custom Exhibitions
Wu Hongli
In an era where city life moves towards informat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folkcustom exhibitions in city museums help to keep the past in people’s memories and display the history of folk life.Both the exhibitions of “The Hong KongStory” at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and “The Stories of Old Beijing Folk-custom” at the Capital Museum are typical ones among folk exhibitions held in city museums, which are well recognized by domestic museums.In this paper, the above exhibitions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discuss how to decide on bot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folk-custom display, and how to probe into the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custom displa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life in cities.
folk custom; city museum; Hong Kong story; Old Beijing Folk-custom
G268.5
10.3969/j.issn.1674-7178.2014.04.008
吴红丽,广州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的陈列与教育。
(责任编辑:陈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