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

2014-03-28谢涤湘禇文华

城市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博物馆学城市更新文化遗产

◎ 谢涤湘 禇文华

博物馆以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为主要功能,是当代社会中一种很重要且很常见的文化设施。随着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文化转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在城市更新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文化导向城市更新(Culture-led regeneration)中的重要要素。博物馆不仅为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传播者,也常是吸引游客至城市的主要吸引力[1]。本文在对西方博物馆学、城市更新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思考博物馆与城市更新的关系,进而阐述城市更新背景下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策略。

一、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从博物馆诞生迄今已2000多年了。历史上第一座博物馆是埃及王苏特为了祭祀九位缪斯女神而建的“缪斯神庙”(mouseion),馆内有供学者们研究、写作及教学用的房间,其被视为古代博物馆诞生的标志[2]。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的欧洲出现。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建立,正式使用了Museum一词,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对博物馆的定义是“贮存和收藏各种自然、科学与文学珍品或趣物或艺术品的场所”。这一定义只涵盖了博物馆的收藏和保存两种职能[3]。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其章程第三条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是其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世,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这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博物馆定义[4]。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类型变得愈来愈丰富,其涵义也不断扩展。从世界第一座博物馆迄今,博物馆的类型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博物馆为小众文化机构(传统博物馆),主要以收藏与研究功能为设馆的核心理念。古埃及、古希腊的博物馆是研究学术及收藏图书的地方;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是王公贵族私人藏宝的主要场所;16、17世纪,当时的帝国主义为了炫耀从殖民地国家掠夺来的文物和标本,开始对藏品进行研究,使博物馆除了收藏功能外,又有了辅助研究功能[5]。第二阶段表现为大众文化机构(现代博物馆)。18、19世纪受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初等教育普及运动、政治民主化的影响,博物馆逐步对公众开放,显现了展示和教育功能的雏形,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的功能由收藏研究发展到教育,为博物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第三阶段表现为新型博物馆的出现,如社区博物馆(neighborhood museum)、生态博物馆(ecomuseum)等。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与社会的挑战。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始出现;另一方面,二战后世界上的局部战争并未停止,犯罪率不断上升,在全球出现了社会与道德危机。学者们开始反思博物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应起何种作用,对博物馆社会作用的关注成为新博物馆学诞生的催化剂[6]。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智利举行圆桌会议,会议的主题为:“博物馆与当代社会”。会议强调博物馆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变革,博物馆是为社会、社区发展服务的机构,要建立为当地居民服务的中小型博物馆。这是博物馆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改变了传统的博物馆哲学,扩大了博物馆的内涵,博物馆不再只关注“物”的收藏,而是以人为中心、直面社会问题,并促进了博物馆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是博物馆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自此之后不但发达国家涌现了大量“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而且研究博物馆的理论——博物馆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发展出了高度关注人、社会发展的新博物馆学[7]。相对传统博物馆学只注重历史事实、物件的收藏、保护、陈列,忽视对现实人的生存环境的考量,新博物馆学理论倡导博物馆应在关注历史的同时关注我们生活的当下世界,积极面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矛盾,并通过博物馆的建制和宣传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和谐、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并在行为实践中关怀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8]。

二、博物馆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一)城市更新的内涵

城市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一旦城市某些建筑、街区的区位、功能及环境适应不了城市发展需要,更新改造就变得不可避免。近代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城市更新越来越成为西方政府和公众不得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近现代众多伟大的规划思想家,他们的成长都与其对城市更新的关注密不可分,比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柯布西埃的“光明城市”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9]、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理论”[10]等。

城市更新表面上是城市物质环境与功能的调整,但实质上是社会经济与空间的重组过程,在空间再生产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再生产,从而对城市发展带来重大影响[11]。城市更新有很多种模式,从更新方式的角度,有大规模推倒重建模式和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从更新动力的角度,有房地产导向的更新模式、旅游导向的更新模式和商业导向的城市更新模式等;从更新的目标来讲,有偏重于经济发展的更新模式、偏重于社会整合、空间改造的更新模式,以及综合经济社会空间改善目标的更新模式。西方国家发展历史显示,城市更新的侧重点从1950年代以物质环境改造为主,已转变为当前的更加强调整合性与综合性的更新途径[12],文化政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已越来越普遍[13,1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更新主要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大拆大建盛行,对历史文化遗产破坏较为严重,也导致了传统邻里社区、社会网络的瓦解、原住民被驱离等问题。但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城市更新的目标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即城市更新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环境的改造提升和经济的发展策略,还应是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社会的整合与公平进步的重要行动。城市更新应不仅仅注重建筑、设施和空间环境等有形物的改造和保护,也应注重地方的社会网络、情感记忆和地方认同等无形物的保护与传承,城市更新不应为运动式的大拆大建,而应是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改造。因此,当代城市更新的潮流趋势与新博物馆学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二)博物馆对城市更新的影响

虽然城市更新伴随着城市的出现而出现,有着漫长的历史。但是,“二战”以前的城市更新规模普遍不大,城市规划主要考量的是城市向外扩展。在这一阶段,博物馆对城市更新的影响很小,博物馆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历史文化遗产“守护者”的角色。但自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博物馆所承担的功能开始日趋多元化,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当代博物馆对城市更新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三方面:

1.博物馆促进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无论是国际上鼎鼎大名的大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故宫博物馆,还是籍籍无名的小博物馆,都以文化遗产的收藏为最重要功能。一般来说,城市更新都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存续造成一定破坏影响,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可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同时,当代的许多博物馆还是城市文化地标,在塑造城市风格,凸显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博物馆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博物馆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性,一方面表现在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观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013年故宫接待游客1456万人次、英国大英博物馆接待游客670万人次。世界上有不少城市以博物馆为主要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成为知名的旅游城市,如巴黎、阿姆斯特丹、罗马等等。另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借其文化精华与文化氛围激发出经济创意,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台北故宫近些年推出2400多种的文创产品,产品年收入达到8亿新台币。因此,在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文化生命力象征的博物馆,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再一方面,博物馆会促使地方的文化展演活动与地方经济活动产生各种形式的连结,包括空间集聚与合作机制,这样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相关文化产业带动作用,使整个城市增值。典型的例子是伦敦的泰德现代美术馆,其前身为泰晤士河南岸的废弃发电厂建筑,改造成博物馆后,短短五年内吸引超过2100万的参观人次,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泰德现代美术馆也成为了伦敦的新地标之一。另一个著名例子是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古根汉姆博物馆,该博物馆前身为造船厂、集装箱收发区,后经美国古根汉姆博物馆与西班牙巴斯克地方政府合作改造为古根汉姆博物馆毕尔巴鄂分馆,大量游客的到来为该市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毕尔巴鄂也从默默无闻的衰败港口城市发展成为国际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3.博物馆促进了社会的认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急剧变化,社会变得更加疏离,“无地方”式空间越来越普遍,市民的地方认同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博物馆是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者,是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国家认同、地方认同的重要手段。因此,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有利于唤醒人们对地方的记忆、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对城市的归属感,增进人们与地方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建构市民的地方认同、身份认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三、城市更新背景下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策略

(一)城市更新应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发展,弘扬博物馆文化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建设发展博物馆已经成为凸显城市特色非常重要的手段。博物馆的数量和水平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西方国家,博物馆发展历史悠久,培育出了浓郁的博物馆文化。英国有句俗语:不是在博物馆里,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我国的博物馆发展历史还较短,单位人口的博物馆数量大大少于发达国家。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毁损,博物馆的建设发展非常迫切。老城区既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地区,也是城市文化遗产荟萃之地,还是城市最有地方特色的街区。因此,老城区应是我国博物馆建设的重点地区,应在城市更新中推进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也应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促进老城区的更新。为此,城市更新中,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是可动文物)的挖掘、整理,并透过设立常规的博物馆予以收藏与保护、展示、教育与研究,并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要以新博物馆学的理念保护和活化再生老城区,即要在加强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加强对老城区空间肌理和结构的保护,充分彰显城市发展的动态发展路径和地方文化风貌。为此,应努力推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将老城区打造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但需要注意的是,对老城区的“博物馆”保护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追求绝对真实性、静止、僵化的保护,而应是在保护老城区整体风貌和历史脉络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改造空间环境(如适当地疏减建筑密度、促进建筑活化再利用、整饬空间环境等),以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当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所一直倡导和推动的古迹遗产保护模式。

(二)城市更新应高度重视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发展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发展速度明显提速。但是,各地政府往往热衷于建设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却对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缺乏足够重视。虽然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能更好地彰显城市的文化形象,也能成为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其却无法涵盖城市所有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相对不重要、非主流的文化遗产很难吸纳进来,无法充分体现出城市复杂多样的文化特质,而这就需要一批中小型博物馆来承担。同时,老城区内建筑密度高,建筑高度、体量都受到限制,因而也不适宜于建设大型博物馆。事实上,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内中小型博物馆随处可见。中小型的博物馆主要包括两类:一种是地方性博物馆,一种是专业性博物馆。前者是指专门收藏和展示城市某一地区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博物馆,如广州荔湾区的荔湾博物馆;后者是指收集和展示某一主题或某几个主题文化遗产的特色博物馆。因此,我国在城市更新中,应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主要利用旧建筑发展各类地方性、专业性的中小型博物馆,使其成为城市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的重要补充,也成为城市博物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10月,广州越秀区东濠涌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是东濠涌河涌治理的成果,展馆为涌边的旧建筑,大部分展品来源于东濠涌沿岸的社区街坊,包括米缸、石磨、船桨等,反映的都是东濠涌两岸居民旧时生活的风俗文物。与普通博物馆图片加文字的模式不同的是,东濠涌博物馆还以动画、音像等手段,复原了广州千年河涌沿岸商贸人文盛况,再现了广州千年的河涌风情、水城记忆。东濠涌博物馆规模虽不大,也基本上没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珍惜文物藏品,但是,其却鲜明地再现了东濠涌沿岸居民的历史脉络,也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广州的水文化特色,为保护地方独特的集体记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这种与普通市民息息相关的中小型博物馆也弥足珍贵。近年来社区博物馆成为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亮点和主力。简单来说,社区博物馆指的是为社区而建,由社区而建,并服务于社区的博物馆,其着力关心和解决当下社区的现实问题[7,15]。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和凝聚力,这是当代城市更新非常强调的方面。

(三)城市更新中应积极推动新型博物馆的建设

传统博物馆以文物的收藏、展示为主要目的,功能单调,面目老旧,往往无法与游客形成互动,无法让游客在参与、体验、娱乐中体会到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也无法观照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因而很难满足现代人的需要。而新博物馆学则提出当代博物馆的建设应该以人为导向、突出主题与特色、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凸显文化的多样性、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手段。因此,城市更新中应积极推动新博物馆学理念指导下的新型博物馆建设,尽可能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丰富博物馆的文化知识传授手段,增强游客的体验;因应当前文化符号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积极发展以文化遗产收藏、展示为主体,并兼有学术交流、文化艺术培训、教育、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地方性博物馆应高度关注社区存在的问题,成为社区公共活动的重要中心,专业性博物馆则应突出特色。

(四)城市更新中应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发展

在我国,博物馆的建设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博物馆也多为事业单位,博物馆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拨款以及门票收入。而在欧美发达国家,非政府机关主办的博物馆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部分博物馆还非常有影响力,比如著名的美国古根汉姆博物馆,且博物馆的收入来源包括政府拨款、彩票基金、慈善组织资助、市民捐款、门票收入等多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博物馆的建设应改变单纯依靠政府的局面,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当中来。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博物馆建设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因为,当代城市更新和博物馆建设都非常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结合,需要公众参与。社会各方面参与到博物馆建设当中,有利于打造出更多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也有利于唤醒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基于此,一方面应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市民和私营企业开办博物馆,激发民间建设博物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博物馆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吸纳市民和社区的参与,加强博物馆与社区的互动与对话,包括收藏品搜集和展示、开展教育活动、构建历史记忆、共同探讨社会问题等[12],使博物馆的建设成为增进地方认同和市民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时代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当代文化演进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方面,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日益密切,文化产业成为最具活力和前景的产业部门之一;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日益重视,且透过旅游发展,成为凸显地方独特形象、凝聚社会认同、展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博物馆既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负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教育的职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在文化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对于城市更新有着重要意义。自1980年代以来,新博物馆学理念的兴起,博物馆的定位、功能逐步产生质变,其重心不再局限于文物的典藏建档、保存、陈列等功能,而是转向关怀社群与社区的需求,这与现代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一脉相承。在城市更新中,促进博物馆的发展,既能更好地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能为城市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快速提高,我国的城市更新发展迅速。在我国的城市更新中,应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弘扬博物馆的文化,应着力于发展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包括地方性博物馆和专业性博物馆,应在新博物馆学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对老城区的整体保护和历史脉络的保护,推动新型博物馆的建设,完善博物馆的功能,增强博物馆的参与性、体验性,促进博物馆与市民、游客的良性互动,促进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连结。此外,还要创造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市民参与到博物馆建设当中,将“自下而上”的博物馆建设整合到“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当中。

[1] Urry,J.Consuming place[M]. London:Routledge,1995.

[2]杨姗儒.台湾文化资产再利用为博物馆之探讨——以古迹与历史建筑为例[D].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2009.

[3]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甄朔南.藏品收藏观的演进[A].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6]甄朔南.什么是新博物馆学[J].中国博物馆,2001(1):25-28,32.

[7]吕建昌,严啸.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姊妹馆——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辨析[J].东南文化,2013(1):111-115.

[8]周丽英.台湾地区博物馆对新博物馆学理论的践行[J].世纪桥,2012(21):135-136.

[9]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1]谢涤湘,朱雪梅.社会冲突、利益博弈与历史街区更新改造[J].城市发展研究,2014(3):86-92.

[12]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2):75-82.

[13]董奇,戴晓玲.英国“文化引导”型城市更新政策的实践和反思[J].城市规划,2007,31(4):59-64.

[14]易晓峰.从地产导向到文化导向——1980年代以来英国城市更新方法[J].城市规划,2009,33(6):66-72.

[15]黄春雨.社区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1年合刊:39-45.

[16]侯春艳.新博物馆学理念的创新和倡导[J].中国博物馆,2013(3):10-13.

猜你喜欢

博物馆学城市更新文化遗产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再论“新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与文化遗产相遇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TOD/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