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博物馆
2014-03-28多娜泰拉卡拉比
◎ [意] 多娜泰拉·卡拉比
一、关于藏品
2011年1月,巴黎画廊美术馆搬迁到一座更大的新建筑中,该美术馆2007年在巴黎玛德莲广场落成。①美术馆开放期间有两个常设展览和两个规模较大的临时展览,一个是关于罗曼诺夫王朝和圣彼得堡隐士庐博物馆的起源;另一个是关于埃斯特哈齐家族和布达佩斯艺术博物馆的起源。这些展览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博物馆的诞生。
与展现显赫贵族风范的沙俄皇室大师级藏品一道挂在画廊美术馆内的,是不同时期绘画大师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从丁托列托到毕加索,从伦勃朗到德兰)。这一系列展品无不体现了馆长Marc Rastellini的想法。他指出,博物馆的诞生起源于伟大的收藏家,主要是16~19世纪的业余收藏者和文艺赞助人,他们希望用藏品来展示自身的品位。为了让艺术影响更广泛的受众,Marc馆长没有遵循传统套路将展品按艺术流派、艺术家或艺术类型进行分类。相反,他认为策展人应该错综运用不同的手段展现艺术史,应该与其他机构互相取长补短,组织开展多样化的项目。另外,他认为展览的内容应该拓宽,譬如可以从考古学跨界到当代表演艺术。策展人正是这样“以作品为中心,通过时间和空间赋予它们各种主题”。②
如Roland Schaer所论述,③以藏品为基础的博物馆概念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的旧制度时期,不同行业的人文学者,如牧师、医生、律师、演员、王子或君主等,都有收藏古希腊和古罗马古玩的爱好。及后,在16~18世纪的法国、英国和俄国,收藏画像、书籍、乐器、古玩和奇珍异宝的品位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从而出现了专门放置这些人工制品的建筑物。
欧洲的所有国家都有民间博物馆,它们的特点是收藏各种物品,而这些物品的起源往往反映出其所处城市的历史变迁。然而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始建于在希腊时期的亚历山大港,可里面却没有任何藏品。根据古希腊历史和地理学家斯特拉博在其十七卷本的《地理学》中的描述,亚历山大港的博物馆是为一群智者和哲学家们兴建的。这个群体接受君主指定的牧师管理,群体的成员在共享资源的前提下致力于各类研究。他们可以在博物馆里面碰头,也可以上图书馆、动植物园、天文台、解剖实验室等。因此,这座博物馆是专门用于研究、碰面和讨论而非收藏物品的。
另一个起源要从马塞尔·博埃特说起。1903年,博埃特在巴黎市历史图书馆谋得一个职位后,便开始组织有关巴黎城镇历史和各个时期变迁的小型年度展览。展览设在图书馆内,展品包括影印的印刷品或图片,配有生动、详尽的讲解。之后几年,特别是在1924至1931年期间,博埃特撰写了一本里程碑式的书籍,一共四卷,其中一卷全部是插图,名为“一座城市的一生:从诞生之日到今天的巴黎”。与此同时,博埃特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图书馆的发展与壮大。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机构,是以一系列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档案资源——包括图书、照片、复制品和报刊剪辑等——为基础的。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它的常客包括专家和业余爱好者,但主要的还是其所居住的城市感兴趣的市民。
上述案例中所讨论的“机构”:它们的产生源于君主的一个决定,它们针对的是特定的受众,它们需要靠资金来维持,并且它们的藏品千差万别,不仅因为物品本身的多样性,还因为其目标受众的不同。
二、关于博物馆建筑
来到20世纪,博物馆的概念在形势的推动下不断更新扩大,从而使博物馆这类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博物馆学成为一种职业;国家与地方的博物馆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尽如人意;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等国际组织努力协调着各种保护博物馆的行动。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专门为博物馆设计的建筑的不断拔地而起,博物馆成为了一种建筑实践。这些博物馆以恰当的方式陈列展品,为大众欣赏文物创造了条件。这一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城市博物馆并非一定要陈列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它们的展品可以是与人们生活、娱乐、学习、工作于其中的制度、社会、空间和建筑有关的各种故事和传说。
都灵埃及博物馆所追求的目标,给我们指明了建立没有固定场所的虚拟博物馆的可能性。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罗马的考古遗址巴比尔地穴博物馆,该馆正在尝试让游客认识城市的这一片区域,从而使其“转化为集体记忆”;它提倡“增进对于我们如今仍活动于其中的居住地的历史和情感认知,使用几百年前居住于此的人们所使用的城市,尽管在功能上可能有所不同”。⑤这两个案例的目的都是让游客与遗迹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并且获取有关信息。
在其他一些地方,譬如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伦敦博物馆、利物浦博物馆或博洛尼亚博物馆,它们分别在一栋栋崭新的建筑或翻新的老建筑中落成,而在鹿特丹或斯图加特的案例中,博物馆建筑必须具有某种主题,在某些地方甚至被视为地标性建筑。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那些永远“与时俱进”的博物馆。
三、大都市与小城镇
上述观点与上文提及城市的规模之间不无关联。伦敦、巴黎、罗马、都灵、博洛尼亚、威尼斯,它们的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从结构、历史、经济、社会和制度构成以及复杂性的方面来看,都是相对大型的人类定居点。由于大量珍贵的物品往往已被人们丢弃,因此博物馆所能提供的必然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不仅是艺术藏品或者生活物品,还会是描述一个地方某一段历史的故事:也许是伦敦的市中心或者码头港区;也许是上文提到的罗马巴比尔地穴、利维娅别墅或者图拉真市场;也许是都灵的皇家宫殿、汽车工业或移民进程;还可能是威尼斯泻湖的历史或20世纪发生的事件,如威尼斯双年展的诞生、马尔盖拉港的石油化工区或者威尼斯陆地的居民人口增长。
留住知识和构建集体记忆的问题也困扰着小城镇的居民,至少在古代欧洲,它有着漫长的演变史。意大利北部威尼托政区的两座小城镇阿索洛和巴萨诺、锡耶纳省的蒙特普齐亚诺以及佛罗伦萨附近的斯卡尔佩里亚的案例,不但需要我们回答有关小城镇博物馆规模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资源和模式来讲述他们的故事。⑥尽管有时候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博物馆及其展品显得十分匮乏,但对市民而言,它们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是那些对文化管理感兴趣者的出发点和目标所在。
这一领域的界定或许有些模糊,像“生态博物馆”或“城市历史景观”,它们指的是建筑物、露天场所和人类定居点的集合。像意大利这样的国家无疑有着足以构成城市特性的历史景观,不同的研究路径是理解、评估和保护这些实体的重要工具,同时还能管理当代文化藏品。
四、资源与展示技巧
米歇尔·塞荷最近在法国《世界报》上向我们展示了学术界和当代年轻人所生活的新时代。⑦这位知名的哲学家就年轻人的交流方式(他将小学生称为“小拇指们”,认为他们用拇指打字输入短信速度惊人)、他们的语言以及他们所关注的领域等提出问题,强调教育体系必须尽快适应新时代,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塞荷与笔者所在研究团队的成员持相似观点。本研究的出发点正是由于对此前研究结果的表述方式不够满意。研究人员来自城市历史相关专业,尤其关注建成空间与露天场所的形态问题,从广义上讲,其实都属于人文科学。研究者们意识到,其著作的主旨可以产生超越学术范畴的趣味,并且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传播。再者,各种新式交流工具可以对我们的历史研究方式产生影响,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事物,从而带来新的研究切入点。
同时,研究团队的成果表明,人类正朝着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发展。这意味着,在有关城市、艺术和建筑史的问题上,不同的人们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着不尽相同的兴趣,换言之,他们对自己生活、工作、娱乐和学习空间的认知不同。这便是笔者希望寻求另一种方式来传播研究成果的原因:以前,首先是出版小册子,作些脚注,简要列出参考文献,然后向大众推广,从学生到游客,即不仅限于领域内的专家。专家有他们自己的探讨平台,包括国际会议、期刊和专著。计算机视觉化等新技术的出现为与更广泛的受众交流提供了契机。然而,我们的研究团队感到,近年来全球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文化遗产的努力,城市向导数量的激增以及通过虚拟手段展现和访问知名博物馆,虽然从视觉的角度来说非常丰富,但从历史研究角度(亦即文献参考、图像搜集、绘制图表等)而言乃至从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使用年份等)而言都相当平庸。在笔者看来,一方面那些转向多媒体的人选择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展示手段——“视觉化”和“图像化”,将文献运用降到最低;另方面,大众往往对卷帙浩繁的研究不感兴趣。
笔者的团队认为,当今的一大现实挑战,是让历史学家、绘图和多媒体高手共同协作,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以此为宗旨,威尼斯研究组与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地区杜克大学团队的同事一道(由Caroline Bruzelius指导),从丰富的背景中提炼出为数不多的几个案例研究——威尼斯的泻湖和陆地——由此分析历史长河中的各种变革。他们希望利用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对上溯至7世纪的这段漫长的历史进行视觉化,在做好文字记录的同时充分参考历史资料。入选的案例包括:
· 圣若望及保禄大殿所在的海岛(由威尼斯建筑大学的一个团队与杜克大学和帕多瓦大学的同仁共同研究⑧)。这座在有着18世纪的雄伟教堂和女修道院旧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其泻湖北面在近现代的填海造陆工程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相呼应。此地入选的原因是这里的一座重量级建筑物——圣马可大会教堂,它由众多“小建筑物”、街道、露天场所以及公立医院等城市基本设施构成。这里也是由著名葡萄牙建筑师Gonzalo Byrne在卫生教育局的原址上设计的“公益住房”片区所在;这个住宅项目与该区的功能和街道以及大运河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圣依搦斯蒙难堂所在的海岛(由威尼斯建筑大学与帕多瓦大学的团队共同研究),包括圣依搦斯蒙难堂的标志性建筑群,女修道院和慈善大会堂。这些建筑物融合了哥特式细节与帕拉第奥式建筑风格(从建筑学角度和技术层面上看都非常特别),19世纪时,吉扬安东尼奥·塞尔瓦将建筑物翻新改造为艺术学院,直到今天又重新将它塑造为威尼斯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这些建筑物将会纳入该区长期发展的考虑范围,包括沿着16世纪的运河两头建立一条新的石堤。
· 曾经的军火库、威尼斯共和国的造船厂遗址、到如今的威尼斯双年展。19世纪的塔楼近年经过翻修,已成为一座展现该建筑综合体历史沿革的展览中心。笔者的研究团队负责建设虚拟博物馆,展示该地区长期以来的变革。
· 犹太人区。1516年犹太人来到这里定居,到2016年将届500年的历史。出于纪念的目的,威尼斯市政府和犹太人社群都会为该区的特殊历史和几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出一份力。
· 双年展的所在地,曾被拿破仑改造为一座城市花园,不过自1898年以来,一直都是艺术和建筑界重要国际展览的场所。它由数个建筑风格迥异的“国家馆”组成,其中不少是由知名建筑师设计的;视觉化的主题在这里也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五、操作上的问题
另一个研究层面涉及一个特殊的案例研究,位于梅斯特雷的20世纪博物馆,如今的M9博物馆,其重要性体现在为我们指明了接触更大型的项目的方向。M9博物馆位于威尼斯陆地,这座新的20世纪博物馆曾在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奖。它不展览藏品,而是作为与建筑相关的“容器”,根据最新的标准来设计。作为一座城市博物馆,它能改善和提升其所处的城市区域的价值。与此项目相关,笔者的工作主要朝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制作一份近几年的城市博物馆目录⑨,二是在新博物馆原址的基础上开展历史研究。
M9博物馆所在的波艾罗街周边地区以前是圣玛丽亚感恩堂本笃会修女的女修道院;里面有灌溉用的运河网络,能连接水城威尼斯。18世纪时该地区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程,19世纪成为军事用地。笔者的团队也对现存建筑物的原址进行了研究。⑩通过城市保留下来的碎片,即“微历史”,我们发现它与这座城市里的其他建筑群不仅不是割裂的,反而与威尼斯其他地方的生活存在着联系。研究人员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是否能够再现该地区的历史,是否能从这一地区窥视更广阔的人类定居点的历史?我们尝试去读懂一座建筑物或者它所在的遗址的某段变革,尝试以此揭示这座在另一个层面上不断发展的城市的故事,也试图在研究中运用不同的维度和距离去观察所研究的对象。最后一种方法实际上是我们在“视化威尼斯”的各个研究项目中所面临的真正挑战。⑪
注释:
①Pinacothe’que de Paris, Programme. Premier seme’stre 2011; ‘Les Romanov. La naissance de l’Ermitage’,Journal de l’Expo, 26 Janvier-29 Mai 2011; Les Esterhazy, ‘Princes des collectionneurs’, Journal de l’Expo, 26 Janvier-29 Mai 2011, 1-16.
②Pinacothe`que de Paris.
③Roland Schaer, L’invention des muse’es (Paris: Gallimard, 1993).
④Inaugurated 17 March 2011 by the City of Turin and studied, in our group, by the research team based at th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Turin directed by Rosa Tamborrino.
⑤Described by Daniele Manacorda, in ‘Citta’e storia’, I Musei della citta’, III, no. 1-2 (2008): 225-36.
⑥The first example was studied by Bianca De Divitiis and Ines Tolic; the second by Ludovica Galeazzo of the University IUAV of Venice and the third by an international group guided by David Friedman with the local authorities.
⑦Le Monde, 6 March 2011.
⑧Members of the group are: Alessandra Ferrighi, Gianmario Guidarelli, Ines Tolic of the University IUAV of Venice; Alexandra Dodson, Marc Olson, Victoria Szabo, Rachael Brady, Erica Sherman, Joseph Williams,Matthew Woodworth of Duke University, North Carolina; Andrea Giordano, Cosimo Monteleo of the University of Padua; Mattia Grosso of Nesting, and directed by Caroline Bruzelius and Donatella Calabi.
⑨Prepared by Gianmario Guidarelli.
⑩Donatella Calabi and Elena Svalduz, Il Borgo delle Muneghe a Mestre (Venice: Fondazione di Venezia/Marsilio). Reviewed by Filippo De Pieri, Planning Perspectives, no. 3 (July 2011): 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