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职教集团建设与合作模式探讨

2014-03-28尚海燕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教成员实训

尚海燕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合肥 安徽 230601)

职教集团是近几年逐步兴起的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载体,一般由一所职业院校牵头发起,联合其专业所在行业的企业、行业协会、行政主管部门、专业相近的本科院校及中等职业院校一起,联合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其目的在于密切专业与行业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摸索和创新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模式和新途径[1],对于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促进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职教集团建设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7月制定了 《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规划(2008—2012年)》,明确提出建立职教大省的战略目标[2]。职教大省建设目标的确立,是落实科教兴皖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推动安徽崛起,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省的劳动力资源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强省,走科学发展之路,促进行业发展和振兴安徽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为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快社会产业发展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契合度,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产业的联动发展效应,促进安徽省地方经济建设,各行各业的职业技术学院都开展了建设职教集团的办学模式创新,例如,安徽省供销系统成立了安徽财贸职教集团,服装行业成立了服装职教集团,涉农行业成立了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交通行业成立了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等,目前我省依托行业背景建立的职教集团已经达到30余家,职教集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省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联动发展。

2 职教集团合作模式构建

职教集团的组成成员主要由企业、兄弟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专业相近的本科高校、各类行业协会或学会等组成。其生命力及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项目合作与资源对接整合。

2.1 校际合作

2.1.1 合作办学

集团内的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合作,一方面,可以共享软硬件资源,比如实训室、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既可节省建设经费,又可以保障设备和场地的使用效率;其次,可以联合招生开展人才培养,比如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开展3+2模式的人才培养合作,中学毕业生进入中职学习3年,再到高职学习2年,取得专科毕业证[3];专科和本科之间同样可以开展类似的办学合作,畅通了中职、高职和本科的教育立交桥;其三,同级学校之间还可以开展二学历互选,比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之间开展二学历互选,财会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医药基础知识课程,医学类的学生可以选修营销类课程,增强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技能边界,促进了学生就业与成才。

2.1.2 合作育人

集团成员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加大课程开发的力度,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享建设成果;建立企业选派兼职教师、教师到企业锻炼、教师互访、业务交流等制度;依托合作企业,扎实推进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3 合作就业

集团成员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沟通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人才市场供需信息,拓展就业渠道,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根据合作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研究开发实训课程,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指导服务;集团成员间共同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及专场洽谈会,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2.1.4 合作建设

集团成员共建专业,共同培育并开放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鼓励教师相互兼职,共建专业教学团队;集团成员相互开放国家级、省级实习实训中心,共享实训基地建设成果;联合开发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共建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并共享建设成果;建立跨校的教材编写团队,联合开发和编写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特色教材,联合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在省教育厅指导下,成员学校共同培训技能大赛选手,联合举办技能大赛。

2.1.5 合作发展

集团成员合作学校积极支持专业开发、“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大赛;依托联盟网站,共建信息服务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加强宣传和交流;合作学校积极为合作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

2.1.6 合作研究

组织开展校际科研课题与社会服务项目合作,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开设高等职业教育论坛,开放科研资源,建立跨校科研创新团队,联合申报、承接纵向、横向科研课题与社会服务项目,开展面向社会的横向课题研究,进行应用技术开发和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2 企业间合作

2.2.1 合作共建流通网络

集团所属企业通过合作共建,合力打造流通服务网络,网络覆盖水平标志着市场渗透能力的高低,依托行业建立的职业教育集团内的企业成员,大多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产业主体和经营对象,或者是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职教集团平台,打造服务网络。以安徽财贸职教集团为例,该集团是依托安徽省供销系统建立的职教集团,集团内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建立服务网络,一是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4];二是积极构建农副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三是加快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四是努力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现代流通网络。通过努力,增强供销合作社经济实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和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践证明,职教集团内部企业成员之间的合作是卓有成效的。

2.2.1 合作构建企业链

集团所属企业组成企业链,使企业在其所处的企业生态系统中,彼此之间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的交易和合作,努力实现价值的增值,不断增强企业的生命力[5],改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培育竞争优势和合作优势,实现集团各成员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2.3 合作交流管理经验

集团所属企业之间加强中、高层的互访和学习,通过合作交流,使其获得新的学习机会,彼此从对方获取新的管理技术和技能,以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领导能力,促进集团成员协同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发展和壮大的目的。

2.2.4 合作开发市场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社会,市场的变化也非常迅速。为了及时有效的抓住市场机会,企业间联手利用各自的优势,充分挖掘各自地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通力协作,合作创造和开拓新的市场,共谋发展大计。

2.2.5 商业信息互通与交流

集团成员之间,相互借助各自的网络平台或通过简报的方式发布供求信息,形成信息交流机制,把集团成员间的合作推向新阶段,为促进安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3 校企合作

2.3.1 实习与培训基地建设的合作

校企之间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参与顶岗实习,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其次,企业一线人员可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丰富学校课堂的实践性;其三,学校的教师可以依托较好的专业基础,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开发、策划等专业服务;最后,校企双方还可以共同成立人才培养平台,建立“校中厂”或“厂中校”等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人才培养平台。

2.3.2 互派挂职交流合作

合作学校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及其下属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企业定期派遣中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培养“教授型”高级工程师。

2.3.3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

合作学校在相关专业中,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企业定向培养、输送人才,由企业为冠名班,并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经营规模或投资领域的变化等情况,适时共同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为保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企业投入一定的办学资源[6]。建设专门化实验实训基地,满足企业冠名班学生的实验实训需要;积极为冠名班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创造条件,以使合作培养的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

2.3.4 教学、科研及产学合作

合作学校聘请企业相关专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进行企业文化及管理实务的系列讲座。企业推荐技术骨干承担合作学校的部分教学任务,担任专业带头人,参与合作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工作,参与合作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合作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专业骨干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科研成果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3 职教集团的职能设计

3.1 资源整合

建立“依托行业、部门联动、校企合作、共生互赢”的运行机制。科学规划和充分利用集团内优势资源和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集团成员队伍建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推广、产品销售、信息交流、深度合作及学生学历提升、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员工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提供支持。

3.2 人才培养

创建校企供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院校按企业要求的用人规格,共同优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近距离对接。高职院校面向企业开展营销策划、品牌推广、员工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技术开发、会计事务咨询、商事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应变能力。企业优先接纳成员院校的师资培训、学生实习与就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从资金、设备、场地等方面支持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3.3 信息共享

建立职教集团网站,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就业链、产品供求链等,多视角、全方位地广泛宣传集团成员。搭建成员企业间共生互赢的合作平台,促进企业间横向联合,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信息链、供求链、价值链、利益链系统。

3.4 公共服务

积极开展行业规范和职业、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抢占企业率先发展和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制高点。加强教育与培训,参与各类行业技能培训;协助政府和行业做好现代流通、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对安徽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布局调整和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和指导性意见。

4 结束语

职教集团的发展尽管取得了飞速发展,也获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但是,作为一种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必然存在很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总结和反思,更需要传承和共享,使职教集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向健康、务实的方向发展。

[1]赵梦,刘聚全.安徽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优化对策[J].对外经贸,2013,(6):58-61.

[2]司家兰.皖江城城市带产业选择研究[D].安徽大学,2011.

[3]江勇.立足行业办职教的实践与思考[J].水利科技,2013,(4):26-30.

[4]郭健.服务行业、面向社会,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以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众科技,2011,(9):29-32.

[5]云景乾,吴家礼,许芳奎.依托行业的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析探.[J].高职教育在线,2010,(9):54-57.

[6]于新淮.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2-15.

猜你喜欢

职教成员实训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