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人群输血传染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2014-03-28刘文国何路军宋任浩
刘文国,何路军,常 缨,宋任浩△※
(1.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北 霸州 065700; 2.河北省血液中心,石家庄 050071)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关学者报告了关于输血传播肝炎的研究后,人们意识到输血虽能挽救生命,但也能传染疾病,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输血感染艾滋病的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全世界对输血传播疾病的极大关注。加强血液安全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杜绝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大事。为了解本地区献血人群输血传播疾病的流行趋势,降低输血风险,合理有效地开展血液质量监控工作,本课题组对献血人群输血传染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样本来源 2008~2012年本地区固定采血点体检和初筛合格无偿献血者,年龄18~55岁,以二乙胺四乙酸二钾抗凝试管留取血液标本,共300 114人份。所有血液标本均以离心半径25 cm,3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浆,待查。
1.2主要试剂 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试剂(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希森美康生物科技公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试剂盒(珠海丽珠试剂有限公司,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抗体试剂盒(北京万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试剂盒(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荷兰梅里埃生物有限公司);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抗体试剂盒(北京现代高达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万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室内质控品(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所用试剂均为国家批准检定合格试剂。
1.3主要仪器 全自动样品处理仪(Microlab AT plus2,瑞士TECAN公司),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Microlab FAME,瑞士哈密顿公司),HTⅢ恒温酶标仪(奥地利Anthos公司),Aualab酶标实验室管理系统,BIO-RAD Model 1575洗板机、自动旋转仪等。
1.4检测方法与结果判断 ALT测定采用速率法,用两种不同试剂检测,结果>40 U者为不合格。HBsAg、HCV抗体、HIV抗体和TP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员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和判定结果,所有标本分别采用2个厂家双试剂检测,并由不同人员操作。双试剂均有反应性即判为阳性;或1个厂家试剂有反应性,进入复检程序(双试剂双孔复试)后只要有一孔有反应性即判为阳性。HIV抗体检测为阳性或可疑均送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各项检测指标阳性率比较采用趋势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008~2012年共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300 114人份,不合格3901人份,总不合格率为1.30%(表1)。其中ALT、HBsAg、TP抗体等指标阳性率逐年上升,χ2值分别为21.236,14.258,8.103,均P<0.05,呈上升趋势;HCV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2.570,P<0.05),而HIV抗体阳性率则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呈稳定态势(χ2=1.313,P>0.05)。
表1 2008~2012年石家庄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指标分布 [人份(%)]
ALT: 丙氨酸转氨酶;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CV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IV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TP抗体: 梅毒螺旋体抗体
3 讨 论
近5年来本地区无偿献血人数逐年递增,从2008年的51 950人份增加到2012年的64 847人份,递增速度接近10%,总不合格率为1.30%,低于国内其他一些地区[1-3]。防止输血传播疾病的首要方法是选择稳定的低危献血者。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安全输血策略指出,要从低危献血者中采集血液并严格检测血液。近年来,采血机构采取许多措施来保证献血者是真正的低危人群,所采集的血液也来自低危人群。首先,在医学史调查中特别注意排除高危人群献血,坚决纠正以往存在的只填表不问诊的现象,以保证体检的效果,通过问诊和体检,初步甄别不适合献血的人员,加以屏蔽管理;二是在初筛环节选择较好的检测方法和试剂,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检测,确保初筛的效果;三是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高危人群自检并主动退出献血行列[4],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激发健康适龄公民无偿献血。
本调查显示,5项检测指标中血液的总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0.35%)、TP抗体(0.30%)、HBsAg(0.27%)、HCV抗体(0.25%)和HIV抗体(0.09%),ALT、TP抗体和HBsAg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这与吴蕾等[5]的调查结果相似,但本数据显示ALT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吴蕾等的调查结果不甚一致,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ALT异常与献血者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如服用药物、饮酒、运动、疲劳等,此外还与检测前质量控制有关,如标本运输、保存的温度等[6]。建议加强献血前健康咨询,对健康状况不良的献血者进行提示,并规劝其暂缓献血,以减少血液浪费。本地区TP抗体不合格率居第二位,是导致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献血人群的性知识教育,有助于高危献血人群的自动放弃献血,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手段。HBsAg阳性率增高可能与检测方法由一步法改为二步法[5],检测灵敏度提高有关。
统计表明,5项检测指标中HCV抗体阳性率从2008年的0.34%降到2012年的0.17%。输血后肝炎是最为常见的输血传染病,其中丙型肝炎占输血后肝炎的90%[7],因此预防丙型肝炎的重点应放在对献血员的管理上。近年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和采供血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输血后疾病的发生。我国1993年将HCV抗体列入献血员筛查项目;1998年10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尝试从源头上解决血液安全问题,也就是提倡“自愿无偿献血”的模式来解决临床用血来源。采供血机构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加强献血前病史征询和身份确认工作,确保所采集的血液是来自低危人群的血液;建立计算机管理体系,杜绝不合格献血者重复献血。另一方面,国产HCV抗体试剂盒的质量不断提高,献血者经过HCV抗体筛查,HCV抗体阳性者被不断屏蔽,血液HCV抗体阳性率因此不断下降。
综上所述,为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血液安全,一要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促使不宜献血的人群自我排除;二要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程体检和检验;三要引进先进的检测方法和试剂,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1] 何亚琴,徐立,贺晨峰.2009-2011年常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2):107-108.
[2] 金丙坤.德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6):273-274.
[3] 覃克文,唐发清.2006-2010年桂林市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0):2439-2441.
[4] 邓曦,郑军,丁增桥.孝感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460-1461.
[5] 吴蕾,何成涛,张立波,等.2004-2011年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10):638-639.
[6] 邢颜超,程维兴,路西春.ALT活性作为献血者筛选标准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79-281.
[7] 吴建军.不同人群无偿献血者HCV流行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