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2014-03-28杨筱敏李雪梅
杨筱敏,李雪梅
(南充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四川 南充 637000)
呼吸机是一种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仪器,其通过增加患者的肺通气量、血氧饱和度以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临床上,表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肺水肿、哮喘等的患者均可使用呼吸机治疗。在医院内,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常需离开病房去做其他检查以及转诊治疗[1],因患者病情的特殊性以及条件限制,若在转运过程中未处理好各个环节,易造成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等医疗意外。为了保障转运途中无意外,患者体征无明显起伏,完善转运途中的每一个细节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规划好路线、积极与患者沟通、准确交接外,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也十分重要。传统的用于院内危重患者转运的呼吸装置主要是呼吸气囊,这是一种简易型呼吸器[2],这种方法不仅供氧量有限,而且有脱管的可能。此外,简易呼吸气囊还存在影响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的风险。便携式呼吸机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除了能够提供给患者所需要的充足的氧气外,还能减轻甚至消除转运途中脱管等导致的缺氧风险。本研究对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便携式呼吸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室和重症监护室的危重患者94例,记录在治疗过程中178例次院内转运的详细情况。将94例危重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呼吸机转运组(采用便携式呼吸机转运)和呼吸气囊转运组(采用简易呼吸气囊辅助转运)。呼吸机转运组47例,转运89例次,患者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23~81(64.7±5.3)岁;呼吸气囊转运组47例,转运89例次,患者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25~84(65.9±6.1)岁。所有患者均由呼吸机供氧,且有转换科室或者监护室的必要。患者分别经鼻气管、口气管插管及切开气管插管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转运前的准备 院内转运应慎重,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意愿、家属意见以及转运的必要性。在征得家属和患者同意后方可转运[3],否则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医患纠纷。因为院内转运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除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仪器和医护人员准备妥当后方可开始转运。要准备好吸痰用品,必须配备多巴胺、甘露醇、利多卡因等急救药物及丙泊酚等镇定药。
1.2.1呼吸气囊转运组的转运方法 呼吸气囊转运组患者在转运途中接受简易呼吸气囊供氧,相关医护人员将气囊灌装好气体,并固定好气囊与病患管道的连接,保留静脉液路,将气囊的活瓣打开与患者的气管导管或者面罩接通,面罩内充气约2/3~3/4即可,不宜过满。
1.2.2呼吸机转运组转运方法 呼吸机转运组患者在转运途中接受便携式呼吸机供氧,相关医护人员准备好仪器并调节好各种参数。使用前先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无损,将呼吸机与氧气瓶相连,注入氧气于便携式呼吸机中,然后将便携式呼吸机与患者的面罩或气管插管相连,打开流量计旋钮记录氧流量。此外,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如呼吸频率等)设置好呼吸比、潮气量等。便携式呼吸机中气体的含氧量应高于患者在病房中所用呼吸机中气体含氧量的20%,这样能够确保转运途中患者吸入的氧气足够,不会发生缺氧等现象。使用时应注意“先开先关,后开后关”,切忌错误操作。
1.2.3使用仪器 所采用的便携式呼吸机的型号是Philips Trilogy100,它有被动呼气回路和主动呼气回路,适用于无创和有创通气。此外,它还有1GB的SD卡,可以随时记录和储存数据,便于后期分析和报告。此呼吸机还可以显示患者吸气峰流速、漏气量以及通气量等参数。
1.3检测指标 全程记录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转运过程中如出现状况,但经妥善处理后无明显影响者为“无碍”,转运过程中无任何问题的为转运“成功”。所测数据皆取自转运开始前及转运开始后10 min。
2 结 果
2.194例危重患者的病种分布 94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脑梗死和肺衰竭,分别为23例和19例,其余依次为癌症晚期、重低氧血症、脑出血及脑部外伤(表1)。
2.2两种转运方式的结果分析 呼吸气囊转运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有4例患者死亡,12例次患者有轻微不适、呛咳等症状,另有12例次转运中途脱管或因供氧不够而紧急转回病房。呼吸机转运组患者均成功转至目标科室,无患者死亡,仅有5例次病患出现不适及3例次供氧不足,这些原因均未造成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另外,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不适的患者给予丙泊酚镇静,而其余意外皆由医护人员妥善处理,未发生不良后果。呼吸机转运组转运成功率高达91.01%,而呼吸气囊转运组的转运成功率仅为68.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P<0.05)(表2)。
2.3便携式呼吸机以及呼吸气囊转运危重患者效果比较 转运开始前,两组患者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开始后10 min,呼吸气囊转运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有明显升高,与转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机转运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稍有升高,但与转运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后两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气囊转运组血氧饱和度较呼吸机转运组高(P<0.01)(表3)。
表1 94例危重患者的病种分布 (例,%)
表2 不同转运方式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的效果分析 (例,%)
表3 便携式呼吸机以及呼吸气囊转运危重患者的效果分析
3 讨 论
危重患者往往需要做更多的检查以及多个科室的联合诊疗,他们是大型医院的主要救治对象,无论是检查还是手术都需要非常专业的医护团队运作。治疗危重患者不仅关乎患者的身体健康、家属的精神状况,更有可能影响医患关系甚至医院声誉。所以,有效做好各项工作十分必要。在诊疗危重患者的过程中,较重要也较容易出事故的一个环节便是院内转运,无论是脏器功能障碍还是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都极易发生事故,因此对医护人员以及器械的要求都非常高[4]。便携式呼吸机其操作简单,能有效提高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的效果[5]。使用便携式呼吸机的患者无意外死亡病例,仅有少数出现不适,91.49%的成功率很好地证明了转运效果。
在转运工作中,首先应选派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参与转运工作[6];其次,在转运之前应该充分准备好途中所需携带的器械以及抢救药品等,诸如吸痰用品,多巴胺、甘露醇、利多卡因等急救药物及丙泊酚等镇定药;然后,应严格规划好转运路线,确定接收科室以及相应的协作人员[7]。将呼吸机插管固定到气切导管上,注意保持患者呼吸畅通、保证途中不会掉落。此外,对特殊危重患者进行预处理也是十分必要的,诸如包扎止血、清除异物等。转运过程中应注入生理盐水至患者体内,因便携式呼吸机无湿化气装置[8],适当补湿及吸痰非常必要。
在转运危重患者的途中,应适时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诸如: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另外,患者的精神紧张状况以及明显的面部表情变化也在被记录的范围内。为了保障转运过程的顺畅,呼吸机的电源、气密性、报警功能、灵敏度等都应注意[9]。在转运过程中也有诸多因素需要注意,如呼吸对抗问题[10]。便携式呼吸机的呼吸模式设置比较单一,有时难以与病患的自主呼吸协调一致,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参数设置来匹配患者的呼吸状况,但是也有个病例难以调节好。现代技术正努力改进这一问题,尽量消除呼吸对抗所带来的麻烦。本研究结果显示,呼吸机转运组患者转运前及转运后10 min的血氧饱和度及心率与转运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呼吸气囊转运组患者转运前及转运后血氧饱和度及心率有显著改变(P<0.05)。由此可知,呼吸机转运组能维持患者稳定的呼吸并提供给患者充足的氧气,患者各项体征平稳。由此看来,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波动大对安全运转也有影响。
综上所述,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危重患者转运的效果较好,不仅给医护人员的操作带来方便,还可降低事故率甚至病死率,有效降低转运风险,增强病患及其家属的信心,有助于对危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1] 张美,李广罡.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2,9(10):76-78.
[2] Greenawalt KL.Transporti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ursing,2013,2012,42(4):58-61.
[3] 李成红.住院危重病人院内转运风险与安全管理[J].全科护理,2012,10(24):2286-2287.
[4] 王毓敏.便携式呼吸机长途转运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12-113.
[5] Fanara B,Manzon C,Barbot O,etal.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2010,14(3):R87.
[6] 王桂玲.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间转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72-73.
[7] Droogh JM,Smit M,Hut J,etal.Inter-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expect surprises[J].Crit Care,2012,16(1):R26.
[8] 郭晓晓.便携式呼吸机急救转运危重患者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26-227.
[9] 徐昉,黄桃.IMPACT750呼吸机在危重病人长途转运中的使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4):98-99.
[10] Blakeman TC,Branson RD.Evaluation of New Generation Portable Ventilators[J].Respiratory care,2013,58(2):26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