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浸片经皮理疗结合刺四缝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2014-03-28徐仕冲胡钰
徐仕冲,胡钰
小儿厌食症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等范畴,临床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至拒食,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1]。当前西医对本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措施。中医治疗小儿厌食临床疗效显著,治疗以中药汤剂口服为主。但是由于小儿口服药物较困难,依从性差,影响临床疗效。笔者收集厌食患儿45例,予中医浸片经皮理疗结合刺四缝治疗,疗效较好,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12/2013-11南通市中医院儿科门诊收治厌食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1~3岁14例,~6岁20例,~10岁11例,平均5.3岁;病程1~6个月。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3岁10例,~6岁18例,~10岁17例,平均5.7岁;病程23 d至6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2]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小儿厌食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12岁;(3)未经外院治疗;(4)基本生命体征稳定;(5)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厌食者;(2)受试者中途退出,或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定疗效者;(3)出现中药浸片皮肤过敏及不能耐受针刺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双歧三联活菌散口服,1~2 g,每日3次,疗程2周。观察组采用经皮理疗结合刺四缝治疗,(1)外治药物组成:鸡内金、神曲、白术、木香、砂仁,方法:中药浸片敷贴于中脘穴、神阙穴,将经皮理疗仪电极板固定于浸片,理疗20 min,并将浸片敷贴于穴位保持4 h,隔2 d敷贴1次,2周为1个疗程。(2)刺四缝:用三棱针进行深刺,以挤出黄白色黏液便可。根据患儿不同的年龄和病程,一般1周针刺1~2次,疗程2周。
1.6 观察指标 治疗后总体疗效及食欲食量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为依据。(1)显效:食欲、食量明显增加,面色红润光泽;(2)有效:食欲、食量较前增加,面色较前红润;(3)无效:食欲不振,食量少于同龄正常儿童,症状无明显改善。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n=45]
表1结果说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当前其病因多为饮食及喂养不当,多食甘甜厚腻,过食生冷或零食,日久伤及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是为厌食之症。中药浸片通过经皮理疗仪外敷于神阙穴、中脘穴,治疗时间相对较短,使患儿易于接受。厌食浸片的药物包括鸡内金、神曲、白术、木香、砂仁,共行运脾开胃,理气导滞之效,切中已故名江苏省老中医江育仁教授“脾不在补而贵在运也”[4]的思路。神阙穴属任脉之穴,与督脉之命门相应,任督经气相通,阴阳相济,故有“脐通百脉”之说,是中医临床外治常用穴位之一。中脘穴属胃之募穴,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调升降。二者配伍有健运脾胃、理气导滞、促进强壮之功效。经皮理疗温度保持在37~38 ℃为小儿能接受的舒适温度,通过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神阙穴和中脘穴药物浸片充分吸收,并向体内转运。四缝穴是经外奇穴,点刺四缝穴有具有理脾生精、消食化积、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医学的大量研究证实针刺四缝穴后,明显地改善了肠胃道的运动功能,并且使患儿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钙、磷等微量元素不同程度的升高,从而可明显改善厌食的症状[5]。且点刺四缝穴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疗程短,收效快,但由于本操作为有创性操作,部分患儿不能耐受,导致中途放弃。本研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将两种中医传统外治疗法有机结合,能明显提高患儿的食欲,改善其症状,疗效非常显著,适合在临床中开展。
[1] 江育仁,王玉润,刘弼臣,等.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02.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75-127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1-184.
[4] 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J].中医杂志,1983,24(1):4.
[5] 夏晓红,李洁,赵征宇.针刺四缝穴为主治疗小儿疳证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5,26(6):54-56.
(收稿日期:201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