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舞蹈年终盘点
2014-03-28欧建平
2013年,中国内地的舞蹈界可谓风风火火、成绩斐然!一方面,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给各级舞团带来了危机与挑战,但却有两个体制规模不同的新兴舞团脱颖而出,两个资金来源不同的国际合作项目隆重登场,从而促使我们重新意识到,舞蹈这个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行当,只属于那些不跳舞毋宁死的人;中央的 “八条规定”以空前的力度迅速刹住了积重难返的奢靡之风,但国家级的舞蹈赛事一如既往且接二连三,简约大气且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大型舞蹈作品不断涌现,进而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到,只有长期积累与呕心沥血,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扫描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天桥剧场、保利剧院、中国剧院、解放军歌剧院和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实验剧场、上海的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城市剧院、广州的广州大剧院、友谊剧院和广东现代舞团小剧场、天津大剧院、武汉琴台大剧院等经常上演舞蹈的大中小型场地,以及在 2013年秋天轮番主办的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和第十四届“文华奖”展演的德州、济南、潍坊、烟台、临沂、日照和青岛这 7个山东境内的大剧院,我们看到了无论质,还是量,都超过以往的舞蹈演出——各类中外舞蹈演出多达 146台,其中有民间舞和古典舞 40台,芭蕾 50台,现当代舞 56台,而演出场次的总量则多得难以计算。
仅从“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在《2013年北京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中提供的数据——“歌舞类(含民族舞、芭蕾舞、外国舞、现代舞)等演出 622场,比去年同期的 461场增加了 35%,观众达 64.66万人;此外,歌舞类演出的平均票价为 197元,平均上座率为 74%”,我们可对全国舞蹈发展的良好态势管中窥豹。
这里,仅从我在 2013年亲睹的 106场舞蹈演出中,择要点评如下:
中国有了第八个芭蕾舞团
重庆升格为直辖市之际,市长黄奇帆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远景出发,明确提出了“直辖市应有一个芭蕾舞团”的构想,由此使得中国有了第八个专业芭蕾舞团!该团于 2013年5月3日在同步开张的国泰艺术中心首演的“原创现代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让来自各地的专家、本地的领导,以及每晚 800多位芭蕾发烧友们报以热烈掌声!
《追》剧首演成功的背后,少不了创作班底的强强联手,他们都是活跃在国内外舞台创作前沿的佼佼者,因此,设计观念先进,视听效果新鲜,为全剧提供了既“原创”又“现代”的整体意象。而留德八年后回国发展的团长刘军和台湾青年编导李国治为全剧编导的大批舞蹈可谓出手不凡,无论是四位主角的独、双、三和四人舞,还是都市中的经纪人、雪域中的藏民,寺庙中的菩萨、大自然中的花神和雪花群舞,都有别致的想法与动人的场面,由此使得该剧在 11月间,还登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舞台。
中国有了第六个现当代舞团
广东现代舞团自 1992年问世以来,已在国际的主流舞台上,为中国的当代文化竖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21年间,我们又陆续有了北京现代舞团、金星现代舞团、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和北京 9当代舞团这 4个全职的现当代舞团,而我们的创作观念、意识、方法与技术中,又多了一支强大的血脉。 11月30日, “上海 175当代舞团”的首演则使神州大地上有了第六个全职的现当代舞团!所谓 “175”,原来是创办人苗小龙、赵亮、张劲刚这三位志同道合的优秀青年舞者立志“一起舞”的谐音。
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开幕
2013年11月1日至 12月31日,北京的天桥剧场以纪念其开幕 60周年为契机,创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来自中国北京、上海、沈阳、天津、广州、苏州、香港等 7个城市的 8个芭蕾舞团,以及法国、俄罗斯、乌克兰、英国、德国、瑞士、美国、韩国、澳大利亚 9个国家的 11个芭团先后演出了 14台题材多样且风格迥然的舞剧和晚会,其中既有浪漫芭蕾舞剧《吉赛尔》《海盗》、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现代芭蕾舞剧《卡门》《阿莱城的姑娘》、当代芭蕾舞剧《小美人鱼》《过年》《末代皇帝》《罗米欧与朱丽叶》《简爱》,又有短小精悍、风格多样的《精品晚会》,但属于世界首演且令人振聋发聩的演出则非北京当代芭蕾舞团首演的舞剧《夜宴》莫属!
三大世界顶级芭团的中国演出
稳步攀升的中国经济一直吸引着各国舞团前来淘金,而美国芭蕾舞剧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蒙特卡洛芭蕾舞团这三个世界顶级芭团更是来到中国,为我们奉献了风格不同,但水平上乘的舞蹈演出。
三个芭团此次来华的剧目都采取的“大小混搭”特点,可谓国际芭蕾演出市场的流行模式——小节目晚会可以展示舞团的多组明星与创造活力,而大型的舞剧则可炫耀舞团的豪华制作与整体实力!
美国芭蕾舞剧院的两台演出“大小混搭”
位于“世界舞蹈之都”——纽约的美国芭蕾舞剧院于 3月6日至 10日来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了两台迥异不同的节目。
“‘三合一精品晚会”分别展示了三位美国编导家在不同年代,用现代舞手法创作的三个节目,让我们领教了这种美国国舞的原创神功——首先是交响芭蕾《你的眼神让我沉醉》开场, M·莫里斯使用了三角钢琴做现场伴奏,而身材、肤色与动作质感各异的男女舞者们则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交响音画,令全体观众心旷神怡。
接着是 J·林蒙根据莎翁悲剧《奥赛罗》创作的现代舞剧经典《摩尔人的帕凡舞》,四位男女主演没有按照古典芭蕾舞剧中的惯性使用哑剧,而仅用了那条看似洁白、实则带血的手帕,以及动作在不同时空力度值上的精准调度,就把这部千古奇冤的大悲剧讲得清晰易懂,可谓空前绝后的大奇迹。
压轴的喜剧芭蕾名叫《牛仔竞技》,它的一夜走红证明了美国观众的开放与包容——女舞者们不但没穿脚尖鞋,反而跳起了美国民间舞,这样的舞蹈居然可被看作芭蕾!而 A·科普兰笔下雄浑嘹亮的旋律与 A·德米尔脚下激情似火的舞蹈,则把我们带进了一望无际的美国大西部,以及牧场上那简单有趣的生活和新大陆迥异不同的芭蕾。
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是该团的新制作,因此新鲜夺目,而来自不同国家的三组主演则各显其能,让人再次感受到了芭蕾的国际化特征与魅力。
马林斯基剧院的两台舞剧古今共荣
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 9月30日至 10月 5日的来华公演,成了各地专业芭蕾舞人和芭粉们的最大亢奋点;天津大剧院作为唯一的演出场地,出尽了风头,而天津市政府对高雅艺术实行全部门票半价铺贴的新政策出台,则让全体观众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具体实惠!该团接连推出的两台芭蕾舞剧分别是首演于 2004年的《安娜 ·卡列尼娜》和首演于 1895年的《天鹅湖》!
业内的观众中,大多看的是由该团一号女主演 U·洛帕特金娜先后在 9月30日和10月4日晚主演的《安娜 ·卡列尼娜》和《天鹅湖》,而她技艺俱佳的表演则不负众望,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尤其是在获悉她回国后,便已授命出任了“古典芭蕾的摇篮”——瓦冈诺娃芭蕾舞学院的艺术总监时,我们更是庆幸自己亲睹过她在舞台上的卓越风采!但比较而言,作为抒情性明星,而非戏剧性或炫技性明星的她,还是在《天鹅湖》中更加得心应手——那双超长而敏感的手臂,随着老柴音乐中那沁人肺腑的“白天鹅主题”与她同时作为动力与表情的呼吸,与全身各部位之间细腻互动,由此产生的恐惧、期待、幸福、无奈等复杂感情,让我们同步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通透美感与戏剧张力,更看到了她在芭蕾表演艺术上空前或许绝后的炉火纯青;而要塑造出安娜这个因倾国倾城之美与刻骨铭心之爱,必须自己撞死在火车头下的悲剧形象,她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对内行观众而言,看一个顶级芭团的实力强弱,往往不仅是看它的世界级明星都有谁,因为他们属于全世界,常常会四处签约;只有群舞才是一个芭团按照既定风格,长时间地调教出来的。马林斯基芭团素以群舞强大而著称于世,但去天津看演出的观众也是在看到第二幕中 24只天鹅纷纷登场,最后走进 4×6=24的队形,并开始整齐划一地翩跹起舞时,才对此心悦诚服的!
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的两台舞剧敢为人先
与前两个风格古典与阵容庞大的世界级芭团不同,蒙特卡洛芭蕾舞团创办于 1985年,自1992年任命了法国人 J·C·马约为团长和首席编导以来,开始以大胆前卫的当代风格风靡世界,而马约则以多部“重编经典”的芭蕾舞剧在当代西方编导们大多因题材旧、出新难、成本高、风险大等原因望而生畏的背景下独树一帜。该团 10月中下旬第四次重返中国,先后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国家大剧院舞蹈节演出了《天鹅湖》和《罗米欧与朱丽叶》。
马约的《天鹅湖》首演于 2011年,其童话原著的主题不仅在此得到深化,而且令人回味无穷,因为剧本是他与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J·胡欧合作出来的。但如何用非文字的舞蹈,讲述这个人尽皆知的爱情故事,同时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则是马约用了 10年时间才琢磨出来的。全剧在总体特征上,呈现出与他此前作品的高度统一:简约、抽象、写意、时尚;而在色调上,它既有朦胧夜色的湖畔,又有照度颇高的宫殿;在构图上,它既有对称平衡的瞬间,又有嘈杂纷乱的场面而这一切,则集中表现出作者“对黑夜战胜白天、邪恶战胜正义的恐惧”,而王子与公主最终沦为权谋牺牲品的悲剧结果,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与反思。
或许,各地观众对于这部新版《天鹅湖》颇为矛盾的反应,再次反证了马约和蒙特卡洛芭团敢为人先的探索价值:普通观众大多对它“不好好跳舞”和“缺乏古典美”颇有意见,但对全剧中许多触目惊心的场面却印象深刻,尽管依然不知所云;而喜欢新鲜的观众则被它带进了深深的回味与思考之中,尽管要一语道破天机尚需时间!
马约的《罗米欧与朱丽叶》首演于 1996年,当即在西方舞坛引起轰动,但 2000年首次来华公演时,却因其简约的故事、几何的布景、简单的服装、抽象的动作,特别是摈弃了古典芭蕾舞剧惯用的哑剧手势等原因,让普通观众一头雾水。这个当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拥有太多令人叫绝的创意!形象地说,它像导游一样,用舞蹈这种“非文字语言”引领我们,将莎翁这部“文字语言”的名剧提纲挈领且印象深刻地游学了一遍,而篇幅仅用了 3幕,时间则比古典和现代版少用了 40分钟。不过,全剧中最让人心动过速的场面,当属罗米欧借用慢镜头的手法,将朱丽叶从灵床上叼起身来的绝妙设计,由此揭示出男主人公在结束其生命前的最后一刻,对女主人公的至爱
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
中国舞蹈在 2013年,由于诸多国家级比赛的强力刺激,出现了许多新人佳作,尤其是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与第十四届“文华奖”展演的两大决赛,借助于文化部与山东省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这个超级大平台,先后在 7个城市新建的大剧院举行。
首先是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的决赛一马当先, 6月29日至 7月4日接连在临沂和日照举行,来自全国 35个省、市、自治区的 75个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 92个群舞作品在这里争奇斗艳, 2000多名参赛选手在这里各显神通,不仅让专家评委和各级领导们检阅了当今中国舞蹈创作的最新成就,也让这两座城市的居民们大饱眼福。
山东省获得出人意料的好成绩
在获奖单位和选手中,作为东道主的山东省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共有 18部作品入围决赛,是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并最终有 8个作品与个人获奖,获奖的等级和数量均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第一,不仅让山东的舞蹈在沉寂多年后,再次跃入全国先进行列,而且为中国舞蹈的蓝图增添了一抹亮色。
究其原因,首先是山东既是三大秧歌的发源地,又是红色政权的根据地,因而拥有着丰厚的民间舞资源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其次是各参赛单位动手早,抓得狠,参与面广,比如山东艺术学院提前请了多位北京专家讲学,鼓励青年教师群体提高创作水平,而该院教员刘杨、王森、刘忠分别为学生创作的男子群舞《脊梁》和女子群舞《沂蒙那座——桥》,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后者还获得了群舞创作的二等奖;又如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傅晓青,继上届全国舞蹈比赛获得优秀奖后再接再厉,为本次比赛编导的男子群舞《鼓子少年》获表演一等奖,女子群舞《喜鹊喳喳喳》获优秀创作奖,三人舞《风雨担架》获组委会编导特别奖,而他本人则荣获评委会编导特别奖,成为本届比赛上获奖最多的青年编导。
部队舞蹈历来是全国比赛上的兴奋剂
部队舞蹈,尤其是各团的男子群舞,历来是全国比赛上的兴奋剂,但在本届比赛上,这个群体则在小型舞蹈上有了新的突破,比如北京舞蹈学院教员张云峰和胡岩分别为总政歌舞团苏鹏 国雅琦、孙晗硕量身打造的双人舞《兵 ——作品一号》和男子独舞《我是一个兵》,都在取材的视角和作品的情调上别出心裁且各有立意:
前者通过两位舞者间巧妙转换的动静关系与男主演苏鹏令人叫绝的软开度与爆发力,表现了女雕塑家对男英雄塑像深深的眷恋与崇敬之情,因而获得表演一等奖,张云峰获得评委会编导特别奖;后者则通过机智谐趣的举止与火线成长的经历,塑造出一位小兵张嘎式的英雄少年,因而获得表演二等奖。
女性编导的独舞格外抢眼
女性编导的独舞在这次比赛中格外抢眼,比如张晓梅与韩超慧编导、郭一歌表演的朝鲜族舞蹈《恋舞伊人》和邓丽莉编导、袁竹表演的藏族舞蹈《莲花》;两个独舞的共同特点是,既未简单展示各自的动作素材,也未刻意再现各自的外部特征,而是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各不相同、蓄势待发的力与美。
再如曲晓自编自演的《蔷薇》,尽管主题同样是具象的花,但在表现手段上却超越了从任何民间舞素材或传统服饰出发的古老套路,并在紧身衣裤上披挂起硕大的红绸,随后让整个身体千旋百转,任修长手臂随风摇曳,初而塑造出一朵灵魂出窍的蔷薇,继而让这朵鲜花在怒放后红绸落地,露出女舞者撩人心动的曲线肢体,由此完成了这个舞蹈从女性形象到鲜花意象之间循环往复的审美意象,为借物抒情、赞美女性创造了一种新鲜的方式!
第十四届“文华奖”展演
10月8日至 26日,第十四届“文华奖”展演的决赛轮番在德州、济南、潍坊、烟台、临沂、日照和青岛这 7个山东城市举行,其中有 8台舞剧与 9台不同样式的舞蹈或歌舞参加了决赛。显而易见,各参赛单位均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下了血本,并大多有省、市、自治区的领导们保驾护航到达参赛城市,但评委们心中“艺术至上 ”的标准却是不可动摇的。最终,他们将 3个“文华剧目大奖”授予了《红高粱》《铁道游击队》和《粉墨春秋》这三部舞剧,舞剧《水月洛神》《过年》《碧海丝路》《红军花》、说唱剧《解放》、舞蹈诗《沉沉的 里情》、歌舞《放歌长白山》、歌舞诗《魅力西藏》、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这 10台作品获得了“文华优秀剧目奖”,而舞剧《花儿》、舞蹈诗《黎族故事》、歌舞《热贡神韵》、歌舞诗《执着》这 3台则获得了“文华剧目奖”。
难得的是,由于文化部领导特别体恤搞大型舞蹈作品必须付出的巨大代价,而进入决赛并远道去山东参赛更属不易,所以,去山东参加决赛的全部作品都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可谓皆大欢喜!
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
中国舞蹈“荷花奖”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创办于 1997年,是在中国文联领导下,与中国剧协的“梅花奖”、中国影协的“百花奖”同样级别和属性的专家奖,代表着中国专业舞蹈的最高成就。 1998年,它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评奖,当时的参评对象是与“舞剧·舞蹈诗”等大型舞蹈作品相对而言的 “小型舞蹈作品 ,”具体包括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芭蕾舞和新舞蹈这 4类,随后则将“新舞蹈”改成了更加清晰的“现代舞与当代舞”;原则上,小型作品评奖每两年举办一次,而大型作品的评奖则每三年举办一次。 2013年,这个评奖活动进行到了第九届,分别包括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和舞剧·舞蹈诗这 3类。
“荷花奖”古典舞评奖
本届“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的半决赛与决赛 8月15日至 19日在青海省会西宁举行。由于各种原因,这次古典舞评奖距离上届已有 8年之久。参加视频初赛的节目共有 137个,经过初评的严格筛选之后,共有39个入围作品参加了在西宁的半决赛和决赛。 8月19日,在青海大剧院举行了高潮迭起的颁奖晚会,获得金奖的 3段群舞《丽人行》《满江红》《陶纹梦圆》和 3段独舞《且看行云》《月满春江》《济公》均再次登台,而74岁高龄的古典舞表演家陈爱莲更是再现了她 50年前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其为舞而生的精神与炉火纯青的境界令所有观众心悦诚服。
从理论上说,本届古典舞比赛尽管较之以往,可以说在题材、语言、手法和形象等各方面均出现了更加多元的发展,但我们认为,这本是整个当代世界的大势所趋,而我们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尚无出现任何异峰突起的“怪才”和妙不可言的“极品”!究其原因,首先是 “70后”与“80后”逐渐成了编创队伍的主体,但他们虽有充沛的体力与活跃的思想,却既没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又没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因而,在古典舞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从戏曲脱出身来,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身韵”、“汉唐”、“敦煌”、“昆舞”等训练体系与大批的经典节目后的今天,他们又在创作题材和动作程式上,简单地回归了戏曲,并且开始了简单的循环往复;
与此同时,我认为,比赛期间所关注的——“中国古典舞的未来是‘向前走 ,还是‘向后转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可以割裂开来、加以讨论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创造性的行为,都只能是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前人的创造性成果,并且注入个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果!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创作者而言,他们则需要一方面深入学习,甚至是补习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走出国门,研究其它文明古国的古典舞是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间的平衡关系的,并最终走出自己的路子来!
“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
本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的决赛11月11日至 14日在贵州省府贵阳举行。 10年前,中国舞协决定将民族民间舞评奖独自落户贵阳,并与当地市委和市政府签订了一个为期 10年的合作协约,由此为“荷花奖”评奖活动开辟了一条新路。因此,本届评奖是双方精诚合作 10年、举办了 5届的“收官赛”。
鉴于报名参加本届比赛的古典舞作品多达 280余个,组委会为了缩短赛程,亦减轻参赛团体的经济压力,仅为通过视频初赛、来自全国 22个省、市、自治区和部队,汉、回、朝鲜、蒙古、仫佬等诸多民族的 56个作品直接进入现场决赛,而取消了以往的半决赛,其中包括群舞 34个和单双三人舞22个。经过 3天的激烈角逐,共评出金奖 6个、银奖 17个、铜奖 14个、单项奖 3个、“十佳作品 ”荣誉奖 14个,其中的表演金奖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金色贝多罗》获得,作品金奖由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太阳山》、广西柳州市艺术剧院的《仫佬仫佬背背抱抱》、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阿罗汉》、呼和浩特市民族歌舞团的《戈壁沙丘》、新疆和田地区新玉歌舞团的《昆仑之梦》获得; 3个单项奖中的最佳音乐创作奖由《仫佬仫佬背背抱抱》的作曲王崴获得, 2个最佳服装设计奖分别由《戴天头》的达珍和次仁白珍、《于阗女》的孙秀琴获得。
同其它舞种的“荷花奖”评奖一样,这次民族民间舞的评奖也不搞场面铺张的颁奖晚会,而是在宣布评奖结果之后,邀请专家评委点评作品,以便让参赛者对今后的创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他们的主要观点有:一、“荷花奖”的民族民间舞评奖主要是给那些民族风格纯粹和民族属性清晰的舞蹈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也应给那些多民族交融的、比较自由的民族民间舞创作提供实验与展示的机会;二、好的民族民间舞应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突出的时代特征和表意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三、民族民间舞有自己的动作逻辑和特定寓意,不能照搬现代舞中纯动作的编舞技法,更不能是动作的简单堆积。我们认为,清晰地总结并准确地阐释出这些原则和规律,对于日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显然是积极而有益的。
几点问题与思考
很多舞蹈同行都有同感: 2013年特别忙,所以过得特别快。因为大家都忙,所有才有上述海量的舞蹈作品问世,而本文的年终盘点也来自笔者亲历亲目的百余场舞蹈演出。
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比如许多大型舞蹈作品还在高成本与大制作的惯性下积重难返,不愿或者不知如何在编剧和编导上下大功夫,继续重复着“舞不够,景来凑”的愚蠢老路,尽管上芭的《简爱》、上海 175当代舞团的《荷》已经踏上了需要大智慧才能找到的简约之路!
再如在舞剧与舞蹈诗持续升温的中国舞蹈界,舞剧的剧本和舞蹈诗的文本创作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舞剧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要求,当然会更高!尤其是在强强联手的创作团队中,每个艺术门类都得强,但又不能喧宾夺主,窒息或者挤压了舞蹈这个主体,更不能输在编剧这个起跑线上!
值得赞赏的是,获得“文华大奖”的3部舞剧,都对剧本的创作给予了必要的尊重——不仅启用了内地舞界的专业笔杆子,而且还三顾茅庐,聘请了香港的著名剧作家李碧华,由此确保了剧本首先能够立得住、说得通、有高潮、能出彩,然后还能舞起来、既炫技、又抒情、更精彩!有鉴于舞剧创作在国内的方兴未艾,如何培养舞剧的专业编剧、编导、表演和评论人才,实乃当务之急!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目前舞剧和舞蹈诗的创作中,似乎任何会写汉字的人,都能从事这个专业性颇高的职业!春节前,全国演出市场再次被《天鹅湖》垄断的事实足以提醒我们,如何为舞蹈挑选一个好故事和如何用舞蹈讲好这个好故事同等重要!显而易见,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而这方面的教育则是当务之急,需要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尽快拿出解决方案,以免让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付之东流!
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