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中海诸文明之“邂逅”

2014-03-28沈爱凤

艺术评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拜占庭展品希腊

地中海诸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初期以来,大小不同的文明此消彼长,诸文明之间不仅相互争战,也相互吸收、传承和融合,沿岸各不同民族通过文明的碰撞和对话,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繁荣,在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文化和艺术。

2013年10月29日至 2014年2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第一次向中国公众系统介绍地中海数千年以来的文明和艺术精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腓尼基、赫梯、米诺斯、迈锡尼、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帝国等诸多时期的文物精品,可谓是地中海诸文明在北京的一次“邂逅”,举办展览的意图十分明显:不仅介绍有关古代地中海文化和艺术,也祝愿各国人民加强交流、增进友谊。

一、上古地中海东部沿岸和西亚各民族的艺术

地中海文明的曙光最初映现在东部沿岸,在今天并不起眼的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勒斯坦,距今九千年乃至一万年前,耶利哥(今巴勒斯坦之 Tall as-sult

n)和沙塔尔 -休於(今土耳其中南部)的人们已经兴建了具有圆形碉楼的村落和最早的城镇。当时,沙塔尔 -休於的人民雕塑了象征生殖力量的母亲神像,以及可能是图腾象征的豹子和母狮艺术形象。

四千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诸城邦(公元前 4000年代末至公元前 2000年)已经建起了高高的塔庙,祭奉天上七颗星星: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就是现在一个星期为七天的由来。苏美尔人最先使用楔形字符,苏美尔文化为古巴比伦(前 1894-前1150)、亚述(前 3000-前605)和迦勒底王国(即新巴比伦,前626-前538)所传承。

本次展出有出土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两件《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泥板》(图 1),上面还有苏美尔滚筒印章压印出的浅浮雕,使我们回到了三千多年前的苏美尔 -古巴比伦时代。

早在四千多年前,古埃及人民已经建起了高高的金字塔,他们相信灵魂不灭,他们精心制作木乃伊,把他们来世的幸福寄托在尼罗河大神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女神的身上。埃及人在尼罗河畔的悬崖上开凿并修建了陵墓建筑,还兴建了诸多壮丽的神庙,他们的雕像和壁画庄严而神圣,他们的金属、玻璃和宝石诸工艺极为精湛。

本次展品中有诸多古埃及风格浅浮雕、人物雕像、《饰有游泳女像的脂粉勺》、《饰有哈托尔女神的脂粉勺》、《女子手捧小匣之马骨脂粉勺》、《三耳玻璃瓶》、《香水玻璃瓶》、各种施釉彩的小香水陶瓶,埃及风格的方解石瓶、石罐、石壶、银制碗等。还展出有埃及风格之大型玄武岩《霍尔将军雕像》、大理石之《埃及风格人物雕像残件》,还有《柏木制作的木乃伊棺》,它们严守埃及艺术正面律。

在非常遥远的年代,腓尼基人已航行在地中海万顷碧波之中,甚至从海路环绕了非洲大陆。此外,能够远航地中海的还有克里特水手,其祖先来自小亚细亚和北非,他们在克里特岛相遇并创建西方历史上最早的米诺斯文明(前 3000-前1450),但克里特人却不属于印欧民族。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人民把诸神塑造成威风凛凛屹立在猛兽背上的样子,还把诸神雕像作为柱子支撑皇宫。叙利亚、黎巴嫩和塞浦路斯还擅长制作青铜圆盘、金盘和象牙雕刻。站立兽背诸神保佑着海上航行的腓尼基人,也保佑着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和稍后的阿拉米亚人。诸神头顶宫殿的传统流传到爱琴海,成为西方人形柱的来源。

展品中有出土于黎巴嫩推罗的《装有船首图案和塔尼特女神的方形铅秤砣》,乃记录了腓尼基人的航海和贸易活动。还展出一件出土于塞浦路斯的腓尼基《双耳尖底瓶》,在古代,这种尖底瓶是用来装橄榄油的,运输橄榄油是腓尼基商船的主要任务之一。有一件《刻有腓尼基语祭文的石碑》,上面不仅有东方的语言,描绘的图案是古希腊经典的卷草 -棕榈纹。本次展览中有来自塞浦路斯的一件《饰有神话场面的金银碗》,上面饰有埃及人战胜敌人的线刻画面,环绕着斯芬克司与卧地神.组合的二方连续,具有古埃及 -叙利亚的混合艺术风格。其他还有地中海各地的黄金、石和象牙等制品

在古波斯帝国(前 550-前330)之前,米底亚人就已经确立了伊朗历史上最早的文明格局,为波斯文明奠定了基础。波斯人把帝国疆域从亚洲扩展到欧洲和非洲。波斯青铜和黄金工艺华丽而精湛,他们建立了壮丽的波斯波利斯皇宫。古希腊文献记载,他们通过米底亚和波斯获得了来自东方的丝绸。亚历山大远征后,希腊人、安息人在西亚 -伊朗的土地上建起了诸希腊化国家,经过五百年的沉寂,萨珊波斯( 224-651)国家再度兴起,萨珊的文化和艺术对拜占庭和丝绸之路产生深远影响。

本次展览虽无古波斯作品,却有波斯风格的影子,如塞浦路斯出土的一件《玻璃浅棱纹平底杯》(图 2)实际上模仿了米底亚 -古波斯风格的黄金篚.( Phialae,“碗”的波斯语音译)造型。本次展品中的拜占庭手镯则具有萨珊波斯银器的装饰特色。

二、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方艺术

腓尼基人和克里特人之后,轮到古希腊人在爱琴海上自由航行,在遥远的传说里,最早的说希腊语人——阿该亚人为了美女海伦而远征特洛伊。阿该亚人创建了欧洲大陆上最早的迈锡尼文明(前 1650-前 1100),随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公元前 1600年,爱奥尼亚人进入阿提卡半岛建立雅典等城邦。前 1100年左右,多利亚人灭迈锡尼文明,建斯巴达城。历经黑暗时代和移民浪潮之后,公元前 9世纪左右,希腊民族有了共有称谓——希腊人。公元前 8世纪到前 4世纪,古希腊人重建了爱琴海文明,并在希波战争(前 492-前 449)之后迅速走向全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古典建筑、古典雕刻、古典戏剧和古典哲学体系。

古希腊人以理想化的古典美塑造了他们心目中宙斯、阿波罗、阿耳忒弥斯、阿芙洛蒂忒等诸神造型,这使希腊雕刻成为古代艺术无与伦比的楷模。希腊哲学和戏剧(特别是悲剧)也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温克尔曼将古典美判定为“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他说:“正如大海的深处,经常是静止的,不管海面上波涛多么汹涌,希腊人所造的形体在表情上亦都显出在一切激情之下他们仍表现出一种伟大而沉静的心灵。 ”[1]亚里士多德将希腊文化的因素称为“卡塔西斯”(即净化),净化中包含了“爱洛斯”(Eros,情感)和“逻各斯”(Logic,理性) [2],也就是说,古典美的内涵包含了理性与情感的和谐。但促成希腊文明产生的源头不仅在于其自身,西亚和爱琴海文明对他们具有极大影响,他们在吸收西亚诸因素之后制作出希腊彩陶,特别是在东方风格基础上,发展出黑像式风格、红像式风格等彩陶艺术,奠定了西方工艺的基本风格。

古希腊彩陶方面,有诸多黑绘式、红绘式希腊彩陶展品,上面多描绘有希腊诸神和英雄形象,如丰收女神得墨忒尔(《红像双耳爵》)、雅典娜(《黑像双耳尖底瓶》)、柏勒洛丰(《雅典黑像杯》)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红像双耳瓮》)等,还有腓尼基公主欧罗巴(《绘有宙斯掳走欧罗巴图案的红像双耳爵》),欧洲的地名即由她而来。有一件《红像双耳瓶》(图 3)描绘了吕底亚(前 7世纪 -前546)国王克洛伊索斯之受刑。公元前 546年,他被波斯军队俘获拒绝投降,被推上柴垛处以火刑,大火点燃时,他高声喊叫希腊政治家梭伦之名,感动了波斯王居鲁士二世,遂松绑赦免。 [3]

公元前 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前 336-前323在位)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远征,一举摧毁了古波斯帝国。希腊军队把古希腊文化传播到地中海东岸各国、波斯和遥远的印度,使希腊文化和亚洲文化得以融合,形成了希腊化文化。

展品中有一尊出土于意大利的罗马时代的《佩带王冠的伊西斯头像》,面部已经完全希腊化,仅仅是额头兽角和王冠上的眼镜蛇显示了埃及女神的特色。一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克娄帕特拉七世残片》,与我们心目中的“埃及艳后”相去较远,其冠冕下方的联珠纹具有东方特色,而《克娄帕特拉七世青铜立像》则把埃及雕刻正面律与希腊写实风格融为一体。还展出了诸多《披纱女子立像》彩陶小雕像,具有希腊罗马风格。展品中有一个《刻有希腊文的供桌》,为托勒密王朝埃及某地一卫戍官所为。赛拉比斯神为托勒密时代神.,是埃及阿匹斯神牛与冥神奥西里斯的混合体,一度在地中海流行,展品中一件出自迦太基的《赛拉比斯神头像》,展示了埃及-希腊和腓尼基文化的混合,头像是写实的希腊风格,头顶则模仿了人形柱。

公元前 2世纪,罗马人战胜劲敌迦太基王国(前 814-前146)。又过了一个世纪,罗马人乘古希腊衰落之际,向东扩张,征服古希腊全境和托勒密王国(公元前 305-前 30),吞并了整个地中海,建立了罗马帝国(前 27-公元 395)。罗马艺术主要模仿了希腊古典写实风格。公元前 212年,罗马人马尔凯勒鲁斯征服西西里岛希腊殖民城市锡拉库萨,凯旋时带回大量希腊艺术品,罗马贵族从此爱上了希腊艺术。罗马人并不像希腊人那么虔诚崇拜诸神,其艺术神韵要比希腊逊色,罗马雕刻的成就乃是把恺撒大帝、屋大维(即奥古斯都大帝)、君士坦丁大帝,诸政治家、演说家及贵族们的脸庞雕刻得栩栩如生,罗马工艺具有希腊遗风,但也有自身特色,其陶塑、银器、青铜灯具、玻璃制品、宝石镶嵌和小型胸章异常精致。

古罗马展品主要是雕刻。《身着大祭司服的屋大维半身像》(图 4),展现了罗马帝国创建者富于人性的一面,其脸部缺陷没有被掩饰,而不像我们通常在身着戎装、指点江山的奥古斯都大帝立像上所看到的那样完美、神圣而高不可攀。《身着戎装的哈德良半身像》,其凝神专注的眼神仿佛越过罗马城垣,眺望着帝国边疆。有一尊帝国时期希腊政治家、演说家《哈罗德·阿提库斯半身像》,鼻部已损坏,但坚毅、专注的表情和纷乱发型与俗称“海盗”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卡雕像极为相似。《罗马将军雕像》传承了希腊人体美的遗风。而《刻有弹奏琵琶音乐家残片》则遗留了古希腊的音乐传统,并使人联想起印度-阿富汗犍陀罗艺术的舞蹈形象。还有两件古罗马时代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雕像》和《阿耳忒弥斯雕像》,保留有希腊艺术古典美的风韵。

展品中有一件前 9世纪的陶瓮,但刻有 1世纪时的埃及式拉丁文,留下了希腊化的烙印。还展出了极为著名和珍贵的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罗塞塔石碑》(前 196)。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主要就是根据罗塞塔碑三种铭文(希腊文、埃及祭司体象形文和埃及世俗体草书)破解了埃及文。展品中有一件神秘的《密特拉献祭公牛的浮雕》,表现了密特拉用短剑宰杀公牛的情景。本次展览有罗马帝国、希腊化世界流行诸多马赛克镶嵌地砖画,描绘有小爱神与海豚嬉戏的场面。

公元 3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迁徙到拜占庭,改其名为君士坦丁堡。其后不久,罗马人的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即拜占庭)和西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将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延续至文艺复兴。拜占庭人的文化把欧洲、古希腊和萨珊波斯诸文明集于一身。

5世纪至 15世纪是欧洲中世纪。从 392年起,西方人废弃古希腊罗马文明,转而信奉基督教文明。中世纪早期,日耳曼人四处迁徙,他们建立了法兰克王国(486-9世纪)等诸多“蛮族”国家。 8世纪,查理曼大帝提倡文化,重建了西方文明,并把法兰克王国扩大为全欧洲的帝国。公元 1096-1291年,西方十字军发动了八次大规模东征,十字军、阿拉伯军和拜占庭军在西亚、北非和小亚细亚的土地上浴血鏖战。十字军在东方建立诸拉丁王国,最后被阿拉伯人所驱逐。而君士坦丁堡遭到蹂躏,从此一蹶不振。

中世纪西方展品中有《国王形象的象棋子》和一件饰瞪羚纹样的《海象牙主教权杖》等。拜占庭时期的展品有《带棕榈饰的象牙小盒子侧板》(图 5)、《饰骑士和格里芬镀金银手镯》,其纹样风格是希腊化、萨珊波斯和拜占庭的融合特色,具有卷草纹和联珠纹的混合结构。展品中有诸多东方拉丁王国时期的彩釉小碗,具有西方和西亚的融合特色。还有十字军时代的《柱头浮雕》、《耶稣进入耶路撒冷雕塑残片》和《刻有阿拉伯文字的十字军纪念牌》、《天使雕像残片》、大理石墓碑、十字架和首饰盒等,十字军纪念牌上出现了穆斯林军首领萨拉丁的名字。有当时幸存下来的拉丁王国之一塞浦路斯王国的遗物,包括中世纪风格的《鲁西格南国王子祈祷雕像》和阿拉伯风格的《鲁西格南国王胡格四世的铜盆》,铜盆上有阿拉伯铭文,风格接近伊朗伊斯兰工艺,上刻耶路撒冷徽章和阿拉伯风格的精美书法。

三、阿拉伯世界、奥斯曼帝国和现代地中海艺术

公元 610年,穆罕默德创建了伟大的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旗帜下,穆斯林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向外扩张,先后征服西亚、北非和中亚,建立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欧洲称之为萨拉森帝国,中国史书上称之为“大食”。伊斯兰文明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覆盖面极为辽阔,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向东到中亚腹地,向西经地中海南岸到西班牙南部,皆为伊斯兰世界,其中有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发建立的阿拉伯帝国,还有倭马亚王朝( 661-750)、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 750-1258)、法蒂玛王朝绿衣大食, 909-1171)、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白衣大食, 929-1031)等。阿拉伯人继承了上古西亚、中亚诸多文明的精华,并把它们伊斯兰化,阿拉伯人的清真寺无梁殿建筑,阿拉伯工艺制品,阿拉伯植物纹样和波斯细密画,阿拉伯书法,皆无比精湛。阿拉伯与西方除了战争之外,双方文化也得到了交流。当基督徒废弃古希腊罗马文化时,他们像拜占庭人一样,为西方保留住了希腊罗马的文明火种,并将它们发扬光大。

突厥起源于遥远的东方,他们中的一些部族后来来到了西亚,他们在西亚建立了伊斯兰特色的塞尔柱王朝(1037-1194),并将领土扩展到了拜占庭帝国。 1299年,奥斯曼一世创建奥斯曼国家。 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迅速扩大了疆域。 1453年,奥斯曼帝国最终占领君士坦丁堡,改其名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奥斯曼人继承了伊斯兰文明,并把遥远东方的文化和西方特色注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土耳其文化。

本次展览的阿拉伯展品中有《贝都因人的斗篷》、《阿拉伯风格的女子衣裙》。来自土耳其的石膏《灰墁墙壁装饰》充分显示了伊斯兰抽象纹样的复杂和精巧,但其中仍然可以辨认上古西亚重叠三角、卷草、水滴、对角交叉、龟背、棕榈诸纹样因素的痕迹,但穆斯林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加入了很多阿拉伯因素。展品中还有产自近代土耳其的具有西亚和西方古典主义混合特色的陶器,包括烟斗、茶杯、托盘、糖罐、酒壶和牛奶壶(图 6)等,其深沉的红色温馨而典雅。展品中还有一件奥斯曼帝国的旗帜,其上的圆形纹样具有萨珊-拜占庭遗风,中间饰有阿拉伯书法组成的纹样。

15世纪至今,西方世界经过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全面兴起了近现代西方文明,并把地中海的文明传播到了全世界。

从17世纪以来,西方探险家就陆续前往两河、波斯和埃及。 1798年,拿破仑 ·波拿巴将军攻入埃及,随军带领 175名学者组成的科学艺术团随军南下,法国人对埃及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考察,其成就体现在 1809年出版的 24卷文献和 12卷画册的《埃及地方志》,这部大型画册在现代考古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19世纪,法国、德国、英国、捷克等国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希腊、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地多有重大考古发现,如发现亚述王宫、赫梯都城哈图萨斯、特洛伊、迈锡尼和克诺索斯等遗址。

本次展出了 1809年版《埃及地方志》中的一卷珍贵画册,应该是首次来华展出。本次大展还有一个特色,即展出了近代西方探险家、旅行家笔下的希腊、意大利、土耳其、埃及、北非和阿拉伯各国东方风情的素描、水彩、水粉、油画,这些作品记录了18、19世纪各地的建筑、古堡、风俗、服饰、人种和地貌。有一件 19世纪西方画家所绘长卷油画《君士坦丁堡全景》,画面上,博斯普鲁斯海峡港湾中停泊着无数大型海船,城市各处屹立着诸多宏伟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画面再现了古代拜占庭首都和奥斯曼帝国的壮丽景象。

小结

本次《地中海文明》展显示了世界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向公众全面介绍了古代文明的各种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工艺制品的多种材质、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造型等,其最大亮点是凸显了文明的多元性和艺术的多样性,显得气势恢弘、波澜壮阔,而又不失精致生动、美丽典雅。

所谓多元性,就是展示了地中海文明多元文明共存的历史面貌,各个不同的文明具有各自的精神体系、语言和不同的生活习俗。所谓艺术的多样性,包括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和材质,包括古希腊罗马风格、西亚风格、阿拉伯风格和近代西方风格,艺术形式包括大型石雕、小型雕像、棺木、泥板楔形字符文献、陶器制品、玻璃制品、宝石工艺、金属工艺、镶嵌画、大型建筑装饰、丝绢、纸面绘画、木板油画、布面油画等多种形式。

大展也有不足之处,如反映克里特、迈锡尼、赫梯等时期的作品有所缺乏,而对希腊化时代、古罗马则更为重视,整体上略失平衡。而近现代奥斯曼帝国和东方阿拉伯世界,主要是西方探险家和艺术家用他们的画笔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本次大展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我们研究地中海文明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今后的多元化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

基金项目:1、国家基金项目来源和编号: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西北部古代艺术的文化多样性研究——亚欧内陆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编号07BA11);2、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艺术学)。

注释:

[1]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5页。

[2]亚里士多德:《诗学》(与贺拉斯《诗艺》合订本),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页。

[3]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第一卷,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4-45页。

沈爱凤: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史论)系主任

猜你喜欢

拜占庭展品希腊
展品被盗了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希腊三部曲:追逐阳光之岛》
探究拜占庭镶嵌画的美学风格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前的东地中海世界
希腊:日落最美的弧度
拜占庭之光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紧缩计划引爆希腊大骚乱
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展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