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4-03-27丁勇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7期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推拿

丁勇

[摘要] 目的 研究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推拿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迹的差异。结果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的血沉和红细胞压迹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推拿治疗可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价值。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推拿

[中图分类号] R244.1;R6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7-0114-0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导致相应供血区域发生灌注不足有关,发病因素包括机械性和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等[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目前发现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全血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等[2]。椎动脉型颈椎病易经非手术疗法治愈或好转,治疗方法包括中医的推拿按摩,但目前在推拿对其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方面相关研究较少[3]。本研究采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探讨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2013年6月确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修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排除非椎动脉型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无法合作者和肿瘤患者。本组研究中共纳入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0~80岁,平均(44.5±10.8)岁。

1.2推拿方法

推拿方法参考曹仁发的《中医推拿学》中推拿手法[4],患者取坐位,治疗时手法柔和,给予适度的强度和力度。由颈后自上而下至肩胛区对患者先做表面按摩,然后用双手搓颈部及肩胛部并叩击,拇指点按风池、百会、肩井、天宗、翳风等穴位,及点按头部各经穴位,双手向上牵引数次。每次推拿20 min左右,1次/3 d,疗程4周。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治疗后均取静脉血检测血液流变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指标对比见表1。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的血沉和红细胞压积与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

表1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特性指标对比(x±s)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与颈椎退行性变、脊椎压迫等导致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有关,这些机械性和动力性因素导致椎动脉狭窄、扭曲和痉挛导致其血流通过障碍,最终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5]。目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血液循环障碍和颈椎间压迫有关,这些因素导致血流举报循环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液流变特性改变,血流慢,出现瘀滞症状,同时伴血液黏度增加,两者可相互影响,产生恶性循环[6]。目前报道的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的血液流变特性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这些患者血液流变特性主要表现为高凝、高聚、高黏滞状态,血流阻力显著增加,血流量显著减少[7,8]。本研究中检测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发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均较文献报道的正常值升高,证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处于高凝、高聚、高黏滞状态。

推拿是目前报道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式,其可有效缓解局部组织和肌肉的痉挛,接触颈椎及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同时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的高凝、高聚、高黏滞状态,从而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8]。本研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1),但治疗后的血沉和红细胞压积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均P>0.05),表明推拿治疗可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对其高凝、高聚、高黏滞状态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微观的角度阐明推拿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制,为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客观证据。此外,黄锦军[10]和邹明等[11]均已经证实推拿通过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供应而改善其症状。

目前对推拿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基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传统推拿对血液改变的基础上,推测可能与推拿改善血液循环有关,较传统的中药内服、中药外敷、耳穴贴的疗效佳。杨玥等[12]比较中药内服、中药外敷、耳穴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发现中医治疗方法中针刺法和推拿法效果最好,中药外敷组与推拿组、耳穴贴压组、针刺组在治愈率上存在差异,通过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分析,推拿法可以对左、右椎动脉的血流供应产生一定的作用,中药内服法可以对左右基底动脉产生影响,而中药外敷和耳穴按压法则会对左右椎动脉的平均流速产生作用,认为推拿法与其他3种方法比较,可以初步判定为中医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优选方案。体外试验研究表明,将正常新西兰白兔局部注射异体血液制成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并测定NO、ET、TXB2的含量,发现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针刺治疗后NO、ET、TXB2的改变优于对照组,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穴组,表明针刺可引起血液内ET、NO、TXB2含量的变化[13]。基于针刺与推拿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推测推拿与针刺类似可能对NO、ET、TXB2有影响,但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鉴于目前中医药治疗缺乏大型的临床试验证据佐证及目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缺乏试验水平的证据,本研究从血液流变学证实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确切疗效,因此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endprint

[参考文献]

[1] 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11,32(1):60-61.

[2] 宋敏,李泽佳,刘彦宏,等. 血液流变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 颈腰痛杂志,2013,34(2):164-167.

[3] 林海波,常小荣,刘密,等. 刮痧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6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840-841.

[4] 曹仁发. 中医推拿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65.

[5] 边金. 电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5):380-381.

[6] 张永臣,贾红玲,郇海红,等. 项七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含量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2012,32(4):391-392.

[7] 陈晶,朱娜,李小茜,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构血液动力学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11):807-809.

[8] 石向明,王辉,刘创建,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狭窄椎动脉与正常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差异[J]. 颈腰痛杂志,2012,33(4):253-256.

[9] 金伟,贾东奇,李曦光,等. 仰卧位手法牵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运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1173-1175.

[10] 黄锦军,庞军,粟胜勇,等. 辨证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08, 35(4):600-601.

[11] 邹明,虞亚明,陈伟,等.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液流变特性的变化[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2, 22(1):128-131.

[12] 杨玥,阳伟红. 常见中医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对比观察[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282-286.

[13] 张永臣,贾红玲,郇海红,等. 项七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含量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2012,32(4):391-392.

(收稿日期:2013-07-23)endprint

猜你喜欢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推拿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意义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观察中医多途径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不同温度的造影剂粘度对CAG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临床观察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