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4-03-27郜晓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7期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脑梗死

郜晓飞

[摘要]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P < 0.01),而吸烟和饮酒则是再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P < 0.01)。 结论 影响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主要有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饮酒、吸烟、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等。

[关键词] 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7-0026-02

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预后较之前有显著提高,但是大多患者仍然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增加家庭护理的工作量,也影响患者和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72例为初次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例,女19例,年龄37~78岁,平均(57.1±12.8)岁。再发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35~81岁,平均(59.3±13.1)岁。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文化程度分布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问卷调查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标准[2]:文盲:<17分;小学及小学以下:<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大专及以上:<27分。采用NIHSS[3]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4]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记录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的部位,患者入院时的血脂、血糖、血压等,调查患者吸烟史和饮酒史,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比较

首发组认知功能障碍25例,占34.7%,再发组61例,占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首发组和再发组的患者,年龄≥65岁,合并多发病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显著升高(P < 0.05)。而再发组的患者吸烟和饮酒是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P < 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2.3 不同梗死部位与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关系

再发组和首发组的患者中,梗死位置于左大脑半球、脑叶、白质病变、脑萎缩的患者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升高(P < 0.05)。见表2。

2.4 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3。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而吸烟和饮酒还是再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

表3 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认知是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记忆、语言、视觉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障碍是指上述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任何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都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脑缺血导致的大脑皮层损伤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脑梗死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摘要]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P < 0.01),而吸烟和饮酒则是再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P < 0.01)。 结论 影响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主要有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饮酒、吸烟、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等。

[关键词] 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7-0026-02

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预后较之前有显著提高,但是大多患者仍然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增加家庭护理的工作量,也影响患者和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72例为初次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例,女19例,年龄37~78岁,平均(57.1±12.8)岁。再发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35~81岁,平均(59.3±13.1)岁。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文化程度分布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问卷调查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标准[2]:文盲:<17分;小学及小学以下:<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大专及以上:<27分。采用NIHSS[3]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4]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记录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的部位,患者入院时的血脂、血糖、血压等,调查患者吸烟史和饮酒史,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比较

首发组认知功能障碍25例,占34.7%,再发组61例,占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首发组和再发组的患者,年龄≥65岁,合并多发病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显著升高(P < 0.05)。而再发组的患者吸烟和饮酒是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P < 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2.3 不同梗死部位与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关系

再发组和首发组的患者中,梗死位置于左大脑半球、脑叶、白质病变、脑萎缩的患者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升高(P < 0.05)。见表2。

2.4 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3。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而吸烟和饮酒还是再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

表3 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认知是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记忆、语言、视觉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障碍是指上述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任何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都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脑缺血导致的大脑皮层损伤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脑梗死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摘要]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P < 0.01),而吸烟和饮酒则是再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P < 0.01)。 结论 影响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主要有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饮酒、吸烟、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等。

[关键词] 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7-0026-02

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预后较之前有显著提高,但是大多患者仍然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增加家庭护理的工作量,也影响患者和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72例为初次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例,女19例,年龄37~78岁,平均(57.1±12.8)岁。再发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35~81岁,平均(59.3±13.1)岁。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文化程度分布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问卷调查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标准[2]:文盲:<17分;小学及小学以下:<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大专及以上:<27分。采用NIHSS[3]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4]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记录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的部位,患者入院时的血脂、血糖、血压等,调查患者吸烟史和饮酒史,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比较

首发组认知功能障碍25例,占34.7%,再发组61例,占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首发组和再发组的患者,年龄≥65岁,合并多发病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显著升高(P < 0.05)。而再发组的患者吸烟和饮酒是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P < 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2.3 不同梗死部位与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关系

再发组和首发组的患者中,梗死位置于左大脑半球、脑叶、白质病变、脑萎缩的患者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升高(P < 0.05)。见表2。

2.4 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3。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而吸烟和饮酒还是再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

表3 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认知是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记忆、语言、视觉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障碍是指上述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任何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都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脑缺血导致的大脑皮层损伤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脑梗死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猜你喜欢

认知功能障碍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咪达唑仑、丙泊酚、右美托咪定麻醉
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帕金森病患者伴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的CT脑灌注成像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参芎龙蝎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并发痴呆7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