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2014-03-27陶军
陶军
摘 要: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少、表现形式多样、便于携带和演示方便等特点,将微课引入到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中,有助于提高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
关键词:微课;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有效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然而就目前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实际情况而言,其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作为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笔者通过课堂观察、与同事交流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发现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即使教师在课前反反复复将实验检查的万无一失,但是因为课堂的一些限制条件以及突发事件,演示实验的成功性都不大,经常是误差很大,有时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错误,降低了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其次,由于绝大多数的课堂演示实验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完成的,有些演示实验受时空的限制,学生观察的视角小、清晰度低,部分学生无法清晰完整的观察到实验的过程,无法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大大影响了演示实验的效果。再次,由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具有差异性,面对课堂演示实验,观察、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很难在当堂掌握和理解该实验以及与实验相关的概念、规律等,降低了课堂演示实验的有效性。面对以上的问题,就需要一线教师集思广益,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将近几年兴起的“微课”引入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合理适当地运用微课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以下笔者从微课的特点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微课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一、微课教学时间短,内容短小精悍,可以成功、完整、高效地呈现课堂演示实验,提升课堂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例如,八年级上册“光沿直线传播”的这一课堂演示实验,需要使用激光灯照射充满烟雾的瓶子,让学生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物理现象。但是由于上课时教室的光线较强,学生很难清晰地观察到这一现象,演示实验的效果不好。于是笔者将这一实验提前在光线适合的房间录制成微视频制作成微课,在教学中播放,学生就很容易观察到实验现象,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再如,九年级“测量电阻阻值”的實验,需要学生对电流表、电压表进行正确读数及正掌握确连接方法,但是由于演示实验受时空及实验器材的限制,学生观察的视角小、清晰度低,部分坐在后排的学生无法清晰完整地观察进行读数和学习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将此实验制作为微课,利用镜头拉近显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慢镜头显示电流表、电压表连接的演示,便于全体学生观察和学习,效果良好。另外在九年级的“焦耳定律”的演示试验中,需要通过用不同大小的电阻丝加热相同量质量的水,读温度计,比较电阻大小与产生热量多少的关系。该实验费时、复杂、可见度小,于是笔者将实验过程制作成微课的形式,并配音讲解,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使学生对实验的过程有清晰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对焦耳定律深刻理解。
二、微课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由于物理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如电磁波、声波、自由电子、电流和磁场等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借助微课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关物理科技方面的视频等信息资料,以更多的信息刺激唤起学生思维的活跃,并将一些不易演示的物理现象和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制作成视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克服思维上的局限性。
三、微课资源容量较小,便于教师上传网络和学生下载学习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支持网络在线播放,便于师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使用,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后按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学习、复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例如,天平、量筒、秒表、万用电表、磁感线等演示实验,利用微课将演示过程进行放大,将关键部位和关键的使用操作的方法利用特写镜头予以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学习标准的实验操作方法,也便于学生在课后观看进行复习和巩固。对于较为抽象复杂的演示实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也许难以一次性掌握,就可以在课下通过观看教师上传的微课,进行反复观看、理解和学习,达到掌握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微课灵活、有效地运用于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中,可以打破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有效性,使课堂演示实验焕发出自身应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
编辑 李艳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