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备课观

2014-03-27杨克军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备课角色定位新课程

杨克军

摘 要:备课是指教师依据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的过程。新课程对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制定适当的学生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备课;角色定位

新课程赋予了备课新的内涵和要求,只有准确把握课标、教材、教参,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突出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才能提高备课实效,从而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当前,教师中的备课有这样一些突出的问题:部分教师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应付检查,照搬或套用现成教案。只重知识技能目标,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离开了教参或教案就不会确定目标和重难点,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教学设计能力欠缺,造成千篇一律的教学过程,“教”的程序设计多,学生“学”的活动设计少,思维训练的设计少,教案成了知识点的提纲和例题、练习题的罗列;只重课前备课,轻视课后反思。笔者认为备课中应该特别做好以下几点:

一、为学生成长发展而准备的备课观

新课程观的根本出发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备课时不能只考虑怎么教会课本基础知识,怎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方式和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备课就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为学生的成长做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挖掘课本知识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资源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

二、关注学生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的教学观

备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

能力基础和生活体验,同时还要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状

况。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要从培养学生的學习兴趣出发,找到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切入点,关注学生差异,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为促进学生快速发展而有针对性地设计。

三、整体规划、递进设计和度身定制的目标落实观

三维目标的落实: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二要具体化,三要具有可操作性。三种目标是否都能在一堂课中找到对应的落实方法与途径呢?即使在一节课中同时具备“三维”目标的达到条件,那么它们之间的发展能否均衡呢?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我们认为,在制订具体教学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发展需要整体规划和确定科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针对学生差异,确定切实可行的弹性目标。把知识与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它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融合。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1.教材是“教学材料”,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

教材是“教学材料”,是指导教师教学、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备课时应当把教材看成教学的基本依据,不可以当成神圣不可违背的圣经。教材是新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备课时切忌盲无目的地尊崇教材,而要提高创造性地“用”教材的意识和能力。不能“依葫芦画瓢”地机械模仿,实行“本本主义”的教学。既要看重教材,又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地分析教材,学会利用教材,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不能为教材所局限。把学科内容和学生成长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育人资源,拓展教材,激活学生思维,为教材增添新鲜血液,让其呈现生命色彩。当然,选材必须有度,不能随意地、无限制地拓展。

2.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科学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用教材时要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编排的作用和地位。认真思考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有何联系,和学生的已有知识有什么联系?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会有怎样的发展?对该内容的教学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探究?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材内容的顺序是否需要调整,怎样调整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正确地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活用”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五、预设与生成的过程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做好课前预设。良好的预设是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学生有效探究的前提保证。所以,教师备课时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设计合理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预设相应的应对措施。真正为教学过程的有效生成提供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整体策划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预设要有弹性,不能机械地硬性预设,否则就会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种种束缚,不利于生成可利用的资源。同时,预设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思路要清晰。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思路“满堂跑”的现象,就会产生盲目的生成,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六、学生差异的施教观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身体状况都不相同,所以,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而教师必须积极地面对差异、关注差异、研究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教学。这就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区别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生分类指导,以达到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向教师提出了应对差异的智慧挑战,同时还为教师提供了成长和创造的空间。

七、课后备课的反思观

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反思,查找问题,寻求改进措施,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反思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教学设计的整体反思,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反思,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反思,意外情况的应对反思等。

参考文献:

王仲玥.有效教学的系统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4).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备课角色定位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