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
2014-03-27杨凤林张海燕
杨凤林,张海燕
(赤峰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
杨凤林,张海燕
(赤峰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一直是教师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基于对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存在弊端的反思以及对实践教学内涵及范式变迁的重新审视,为了更加规范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合格幼儿教师,经课题组广泛酝酿和深入研究,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实施方案.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原则、阶段安排和评价机制等.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施内容;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是师范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强有力手段.作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联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和桥梁.实践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印证所学的教育理论、形成专业技能和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专业情意,凝练专业精神,培养专业信念.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1].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积累,教师教育的理论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都逐步趋于完善.相对而言,实践教学却一直没能摆脱受重视不够、形式主义、内容狭窄、评价单一的境地,也一直是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软肋.其实,实践教学不应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同理论教学一样,它是一种“课程”,它同样由各种课程要素组成,也同样具有相对独立的课程结构体系.
1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确定实践课程内容、开展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方向明确,实践教学才能有条不紊地得以开展和实施,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首要任务是目标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包括通用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能力、教师职业情意三方面.
通用职业技能包括:表达沟通;交流合作;组织协调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包括:教学基本功(汉字书写、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对幼儿行为和表现的观察、记录、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环境创设等);班主任工作能力(班集体建设,班队活动组织,学生个案研究,整合家长、社区教育资源能力等);幼儿教师必备的特殊技能(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言语表达、弹唱跳画、制作、演示示范、沟通与组织等);教育科研能力(案例研究撰写、教育行动研究和教育故事撰写能力等);实验能力(教具制作、实验设计、实验创新能力等).
教师职业情意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等.
2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本原则
2.1 整合性原则
以全程实践理念整合、设计实践教学的课程,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深入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师教育过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习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终达到养成优良品行,掌握相应理论,获得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技能,形成职业能力的目的.
2.2 目标性原则
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现代幼儿教师职业能力来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将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作为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落脚点,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目标,合理构建宏观与微观、总体性和阶段性的目标体系.
2.3 系统性原则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特点,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成长要求出发,理清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各子系统相互配套,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4 规范性原则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从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角度出发,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规定内容、确定具体形式、严格制定要求、规范评价标准,建立高效、顺畅的内在运行机制,杜绝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根本上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以及不同阶段的安排如下:
3.1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体安排(见表1)
3.2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阶段安排(见表2)
表1 赤峰学院4年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安排
表2 赤峰学院4年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安排
充分利用每个学期规定的教育实践课时和假期时间,紧密结合理论课程特别是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形成内容上的高度关联,形式上的相互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衔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
4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具体如下:
4.1 完善的组织管理
组织保障,初等教育学院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具体内容主要是强化三级组织的管理:一是主管领导负责领导与决策;二是教学办负责组织实施与监督;三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小组的执行与检查.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职责明确、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制度保障,本着依法依规施教的原则,学院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在充分考虑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健全了教育见、实习管理制度、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实验课管理制度、课堂教学观摩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4.2 多元的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基地建设.目前,我院实施实践教学可用的设施设备主要有:蒙台梭利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琴房、舞蹈室、画室、计算机教室(资源共享)、微格教室(资源共享);开展的课外活动主要有:各种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各种基本技能比赛等.为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还在积极争取添置更新教学设备,例如,建立模拟教学实验室等.二是校外实践基地.为方便学生开展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我院建立了赤峰六一幼儿园、蒙古族幼儿园、市直属机关幼儿园、政府幼儿园、松山区政府幼儿园、红山区第一、第二和第五幼儿园、西南地小学等多所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所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本着“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从经费投入、硬件设施、指导教师数量与质量、接受学生的专业面、学生数量等方面考察,把实践教学的需求和安排与实践基地的可接受能力、可培养精力相联系、相协调、相衔接,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4.3 灵活的合作机制
实行“校际协作、联动辅导”的实践教学指导机制,建立大学指导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共同组织的实践研究共同体.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强化大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合作意识,加强沟通与交流,明确实习指导的责任、义务和工作内容;(2)强化实习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参与意识,明确具体的实践教学任务和内容;(3)建立实习教师专业指导小组,构建研究、学习和发展共同体,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集中研修、问题诊断、案例分析等,为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发展服务.(4)实践教学的任务和要求见实践教学指导手册.(5)建立实践教学奖励制度.
4.4 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院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确保实践教学设备条件的投入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
5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5.1 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保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我们研究设计了全面详细、操作性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公布阶段性的评价结果,并与相关人员切身利益紧密相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5.2 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体状况,在评价的价值取向方面突出了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评价对象上,既包括对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的评价、指导教师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有组织协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也有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即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认知领域的评价,也要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2]
5.3 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为保证实践教学课程评价的科学、公平,需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实践教学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原则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了更好地体现对学生实践过程的全程评价,还可增加“成长记录袋”、“实践档案资料”等手段.
5.4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实践教学课程评价的主体,既有教师,也有学生.既自我评价、也有相互评价.把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成绩按着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最终形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总成绩.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合作性,对于促进课程评价的公平、合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李福灼.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课程的整体建构[J].高教论坛,2009(9).
G650
A
1673-260X(2014)02-0214-03
项目名称:本文为赤峰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XJG201210)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