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地区中成药开工年代查考*

2014-03-27杨祝庆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药铺案卷昆明市

杨祝庆

(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 云南 昆明 650228)

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简称“昆中药”,是“中华老字号”、“云南老字号”企业,是由解放前昆明地区的82家药铺组成的。其何时开工,众说纷纭。笔者查找档案史料,访问老药工,结果证实,昆明地区专营中药的药铺开工于1826年。

1 方法

2011年4月云南省商务厅受国家商务部的委托,对获得“中华老字号”(China Time-honored Brand)的昆中药等企业和品牌颁发匾牌和证书[1]。昆中药等企业和品牌获得国家“中华老字号”认定,标志着国家“振兴老字号工程”在云南取得新的进展。次年4月,昆中药被认定为“云南老字号”企业和品牌,保护和促进云南中药的老字号工作开始迈入新的阶段。为挖掘昆中药“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2012年7月起,昆中药启动品牌建设。在研究品牌历史时,碰到的棘手问题是昆中药开工于何时?这个“中华老字号”究竟有多老?

2012年8月—10月,鉴于昆中药档案室所藏档案里清代档案的缺失,笔者查阅和收集了外部档案,主要有昆明市档案馆、云南省图书馆、昆明市五华区图书馆、云南省博物馆、昆明福林堂药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档案、图书、报纸、文献、文物等资料。这次累计查阅案卷348卷,复印档案589页,报刊图书34种,拍摄图片623张。资料形成时间从1889年—1990年。查阅档案较多的是昆明市档案馆保存的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形成的昆明中药业的馆藏档案。还访问了部分老药工。

2 从前的资料和观点

从前,关于昆中药开工年代的记载主要有“1956年说”、“1862年说”和“1857年说”3种观点。

2.1 1956年 持这种观点的较多。如1991年编写的内部资料《昆明中药厂发展概况》说:“1956年3月,云南省历史上第一家由国家兴办的中成药制药厂——昆明中药厂,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诞生了。”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云南省志·医药志》,在介绍昆明中药厂沿革时说:“1955年,在对私改造中,昆明市人民政府把昆明市112户私营药店分为5个组,并将成药组29户和咀片组6户从业人员合并成立咀片厂。1956年2月1日正式成立了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3]昆明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1987年主编的《昆明市情》称:昆明“市级……中药的经营由135家(其中有部分批发商转外贸系统,部分行商专业或自动停业,实际只有106家)合并为30个中药门市。并将这些药铺历史沿袭下来的药店后作坊,自成一体的形式改为留店铺经营中药,合并作坊,成立公私合营中药材饮片、蜜丸加工厂。这便是昆明市中药厂的雏形。”[4]上述记载都讲到昆中药的建厂年代。这很容易给人错觉,似乎昆中药的历史从1956年开始,由此昆中药的开工年代也是该年。受此影响,有人将昆中药的创立时间说成1956年,常常提“50多年的发展”等等。其实,这与事实不符。

2.2 1862年—1875年 这是体德堂开设的年代。这一说法始见于1984年3月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志长编》卷七(近代之二),原文为:“体德堂在清同治年间开设,创始人郑幼丞,售卖丸药独治妇科,保产女金丹著名。”[5]以此为蓝本,1995年出版的《云南省志·医药志》在介绍体德堂时说:“开设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创始人郑幼丞,以售卖祖传保产女金丹(即后来的郑氏女金丹)著称。”[6]1956年公私合营时,原私营药铺的中成药加工作坊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郑氏女金丹的生产转入该厂,即现在的昆中药。如果以此推断,则昆中药开工于清同治年间,而清朝同治年间前后跨越13年,时间范围过于笼统,有失准确。

2.3 1857年 持这种观点的近年来颇多。由于受上述“1956年说”的影响,又由于质疑“1862—1875年说”,于是,将昆中药开工年代往前推,推到昆中药的起源店之一福林堂创立之时,即1857年。例如,1995年版《云南省志·医药志》记载:“福林堂创始于清咸丰丁巳年(1857)。创始人李玉卿,祖籍湖北黄岗人。”[7]开设地点在昆明光华街28号。主要经营项目是山货药材及丸散。经营近百年,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其后作坊合并划入当时的药材加工厂。于是,沿着这条线索,有的人很容易地将昆中药的历史追溯到150多年前。在介绍公司历史时,可见“昆明中药厂的产品可追溯到150年前”之类的说法,把昆中药的历史起点从清咸丰丁巳年(1857)算起。这一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昆中药生产的再造丸、糊药等名药是传承了福林堂的。然而公私合营时,并入昆中药的不止一家,有的比福林堂久远,所以这一观点令人质疑。

3 新发现的史料

与从前的相比,这次笔者查阅和收集的资料和论证有所不同。第一,以原始档案为依据,收集、掌握和使用第一手资料。第二,查找的目标明确,所有信息都围绕“昆明中药老药铺的开工时间”这一主题展开。第三,多角度、多方式仔细论证。

整理档案资料后,围绕昆明中药的开工年代,笔者发现诸多珍贵的史料。

3.1 昆明市档案馆《昆明市商业局局属基层单位一九五八年商办工业月报年报表》案卷。该卷第1份文件《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1957年度年报》第2页,标题为《一九五七年独立经济核算工业企业年报》,本表1957年10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制订。本表栏目为繁体铅字印刷,实际情况为手写蓝色文字填入。表中设计了11项项目,其中第8项为“本企业最早开工年份1826年”[8]

表头企业名称后,盖有圆形红色印章,全称为“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与文字一致。表下“企业负责人签章”处盖有“赵子信”印戳,“计划统计主管人员签章”处压有“李根林”印章。这个表内容详细,数据可靠。表中透露出许多重要信息。关于昆中药最早开工年代,明确填写为1826年。这是迄今发现的昆中药开工时间的明确记载。

3.2 昆明市档案馆《昆明市人民政府工商业申请登记书》案卷。本卷为昆明市国药业同业公会的会员申请登记表,形成于1950年9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印发,由在本市开设的药铺和工厂,“遵照昆明市人民政府工商业登记暂行办法将应登记事项详细填报。”每个药铺填写一份。其中昆中药的82家起源店,绝大部分为民国时期开设的店铺,仅有十多家药店的设立年代为清朝中晚期(见《清代中晚期昆明国药店一览表》)。

本卷中郑硕甫开设的“体德堂兄弟药房”,填写的开设年代为:“创始于前清嘉道年间,1949年分支营业。”[9]营业地址:“本市民权街6号。”在“其他认为应行登记事项”栏内,填写为:“遵照祖传遗方由家庭手工业制造有妇女工六人参加工作。”在工厂地址内,填写为:“家庭制造并未设厂”。制成品名称为:“郑氏女金丹”。表中提到的“嘉道年间”,为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道光末年(公元1850年)之间。上卷里提到的“本企业最早开工年份1826年”(道光六年)与本卷里的“嘉道年间”,基本相符。本卷可作为上卷的一个佐证材料,但遗憾的是这个时间较模糊。

表1 清代昆明国药店铺一览表

资料来源:昆明市档案馆档案全宗号:7,目录号:3-31,案卷号:14;全宗号:7,目录号:3-31,案卷号:17;全宗号:59,目录号:1,案卷号:2255

3.3 昆明市档案馆《昆明市商会国药业同业公会会员登记草表》案卷(竖排)。该卷文件形成于1944年。在表格内“成立年月”一栏中,个别店铺填写较准确,如福林堂的“咸丰初年”、寅生堂的“民前四十年”;多数店铺所填时间,与1950年的相比,出入较大。[10]究其原因,或受民国时废去中医药政策影响,或受记忆模糊的限制,也有税收上等其它方面的顾虑和担心。双美号、万松草堂等在本卷无记载。

3.4 2013年5月,为了掌握双美号和万松草堂的情况,笔者又查阅了昆明市档案馆的档案。《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国药业商业户1952-1953年开业申请表》案卷,[11]内有《昆明市人民政府工商业申请登记表》,由国药业店铺填写的,其中申请人朱亮卿于1952年10月17日填写的登记表中,以“双美号”为名,其开设年月填为“一九一二年”,在“制成品名称”里,填为“小儿化风丹一种”。然而根据《云南省志·医药志》,制售该成药是从明代军医朱双美的儿子就开始了。[12]申请人孙永安于1951年2月填写的登记表中,万松草堂的开设年月填为“原开设数十余年至四八年伪药充斥即行停业现自五一年一月筹修复”。然据孙永安个人档案,“我店制具成药是由明朝末期先辈人遗留下来的,中间因人事和世变或畅销或是不一定的。到了满清咸同年间回汉斗争,随陷停顿。光绪中,我的父母又渐渐复兴。一九一〇年我与我妻受我父母的指导,更加整顿,精工选料,渐得群众的信用。”(昆明市药材公司《职工档案》,1955年)双美号和万松草堂两家都开设于明末清初。所填时间为自己经营或上辈经营的时间,之前的没有提及。以此推理,双美号和万松草堂在1926年极可能已经开设。

3.5 2013年5月笔者就上述《一九五七年独立经济核算工业企业年报》档案所填报的“本企业最早开工年份1826年”,询问填报时的“企业负责人”、当时任公私合营中药材加工厂党支部书记兼协理员的赵子信。赵子信,现年92岁,其回忆说:“郑氏女金丹是厂里较早的产品。1826年,是清朝时的,可能是这家。这家叫体德堂。”

3.6 接着,笔者又访问昆中药的起源店之一体德堂的后代郑家声,核实1826年体德堂的情况。郑氏女金丹的创始人是天津的名医郑禹臣。他的后代中哪一代来云南昆明经营中成药的?郑家声说:“据推算,第二代已进入昆明创业,制作出售郑氏女金丹。那时,他们二三十岁,时间为道光初年,1826年前后。”

4 结论

昆明地区中成药制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从现存的史料看,昆明地区中成药制造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行医兼制药——设坊制作——工厂制造。元明朝至清初,昆明地区的药铺,店主行医兼制药,以行医为主,制售极少量成药,仅供上门看病的患者使用。到清朝中叶,出现了专门制售中成药的药铺,经营的业务主要是手工作坊制作中成药,行医和卖药逐渐分开。新中国成立以来,1956年公私合营后,昆明地区私营药铺的后作坊合并为药材加工厂,开始了工厂化生产,中成药制售规模开始扩大。

结合这3个阶段的历程和新发现的史料,就昆中药起源店的开工年份问题,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中成药设坊制作是昆明中成药制造的转折点。在3个阶段,第二阶段,即设手工作坊制药,是关键的一环,其时间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研究昆明中医药史极其重要。《昆明市志长编》记载:昆明“药材业……至清朝中期嘉庆、道光年代,行医卖药二者逐渐分开。”[13]确定了大致年代。《云南省志·医药志》认为:“清朝中叶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1),行医卖药逐渐分开,专营中药的店铺随之增多了。”[14]时间上与《长编》的记载一致,并且增加了“专营中药”的表述。这里专营的中药,包括中药材,也含中成药。这2则史料为昆明中成药制作开工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2)1826年开工是昆明专营中药的开端。昆明中成药在1826年开工,这一年份,与《昆明市志长编》的记载相符合,并且指明了确切的年份,时间更准确。结合《云南省志·医药志》中“专营中药”的叙述,确切地说,1826年是昆明地区专营中成药药铺的开工时间。也就是说,1826年昆明专业制售中成药的药铺开工。这一结果澄清了历史迷雾。

(3)1826年开工的专营中药的药铺依然是手工作坊生产。从现有史料和访问资料来看,开工之时,制作方式为手工作坊。在家庭作坊里手工制作药丸,无机器设备。经营方式为私人家庭制售。成品剂型为丸散膏丹。那时,作坊药工人员较少。有的未雇工,家眷参与,甚至店主一人;有的雇工,人数也不多,多则三五人,少则一二个,规模甚小。工具多为圆钵、棒头、铜盆、擀面棍、木桌等餐饮器具,少量制药专用器具,如紫铜锅、药瓶等,开始出现。制作技法为传统制作手段,如炮炒煅炙等。中成药生产出来后,自己出售,或少部分由其他店铺代售。开工之后,中成药制作走向了专业化。

(4)1826年开工的店铺牌号及其产品名称,未发现确切记载。较为接近的,可能为体德堂的郑氏女金丹、孙万松草堂的小儿急救丹和犀角保童丸以及双美号的朱氏善用水酒和小儿化风丹。此外,其它传承中断的明清时代的老药铺,业已创立并经营,可能与此也有关联。但具体情形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考查。

参考文献:

[1]杨祝庆.昆明中药厂荣膺“中华老字号”[N].云南日报,2011,5-3(10).

[2]李文辉,李铁军.云南省志·医药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81.

[3]昆明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所,昆明市经济研究所.昆明市情[M].1987:547.

[4]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志长编卷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569.

[5]李文辉,李铁军.云南省志·医药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313.

[6]李文辉,李铁军.云南省志·医药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312.

[7]昆明市档案馆档案,全宗号56,目录号1,案卷号1450.

[8]昆明市档案馆档案,全宗号7,目录号3-31,案卷号3~4.

[9]昆明市档案馆档案,全宗号7,目录号3-31,案卷号17.

[10]昆明市档案馆档案,全宗号59,目录号1,案卷号2255.

[11]李文辉,李铁军.云南省志·医药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306.

[12]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志长编卷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568.

[13]李文辉,李铁军.云南省志·医药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306.

猜你喜欢

药铺案卷昆明市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绵阳市召开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暨疑难问题研讨会
昆明市延安医院
萝卜出了地 药铺无生意
山西省开展农业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活动
工作广角
芦根
本期主题:药铺的故事
身体里有“药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