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的临床应用

2014-03-27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3期
关键词:骨盆优良率四肢

叶 欣

(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的临床应用

叶 欣

(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目的 探讨分析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运用骨科损伤控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4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法,B组患者运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A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2.6%,B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74.1%。A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 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运用骨科损伤控制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治疗优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不稳定骨盆骨折;四肢多发骨折;骨科损伤控制

在骨科中,不稳定骨盆骨折是其中比较严重的骨折损伤疾病,该病出现后容易伴有四肢多发骨折、损伤脏器等病症,病情比较严重,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近年来,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运用顾客损伤控制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7例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应用骨科损伤控制,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4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7例。A组:男11例,女16例,年龄31~63岁,平均(45.9 ±11.9)岁;交通意外受伤12例,跌伤10例,高处坠落5例;B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33~65岁,平均(46.2±12.3)岁;交通意外受伤9例,跌伤15例,高处坠落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学历以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B组患者主要运用常规骨折处理方案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运用常规骨折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运用骨科损伤控制进行治疗。主要有以下治疗措施:首先,在患者体内建立静脉通道,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抗体克与输血治疗法,严格按照相关的骨科损伤控制理论进行指导,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治疗阶段:①对骨折带来的致命性大出血进行有效控制;②将患者安排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中,采取并行复苏措施进行治疗,分析患者病症;③进行分期手术,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了解后,采取相应措施对四肢骨折进行治疗,然后对骨盆骨折进行治疗,医护人员要注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关注。

1.3 疗效评定标准[2]:严格按照Matta标准对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定。优:运用X线平片对患者进行检查后,患者最大分离移位距离<4 mm;良:运用X线平片对患者进行检查,4~10 mm为患者的分离移位距离;可:运用X线平片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的分离移位距离在10~20 mm范围内;差:运用X线平片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的最大分离移位距离超过20 mm。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复位优良率对比: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复位优良率进行对比,A组患者术后优良例数为25例,总优良率为92.6%;B组患者术后优良例数为20例,总优良率为74.1%。A组患者的术后复位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术后复位优良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术后复位优良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有3例,2例尿道损伤患者,1例坐骨神经牵拉伤患者,3例患者术后并发症不明显,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有7例,3例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2例静脉血栓患者,2例皮下软组织感染患者,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9%。研究表明,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

3 讨 论

不稳定骨盆骨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外伤,大多数受到暴力骨盆挤压原因导致出现骨盆骨折[3]。超过一半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并发四肢多发骨折病症,并且还伴有损伤内脏、骨断面出血引发的失血性休克症状,此外,患者易出现体温低、凝血功能障碍以及代谢酸中毒等症状,在早期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会受到患者自身生理功能紊乱等因素影响,给患者身体功能带来不可逆的损伤,进而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骨科损伤控制,主要以分阶段治疗方式为主,分为早期处理、复苏治疗以及确定手术三个阶段。在早期处理阶段,主要以挽救患者生命为目的;在复苏治疗阶段主要保障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性、身体功能的可耐受性为主,最后确定手术治疗[4]。①早期处理阶段:早期处理阶段主要对患者进行彻底清理创伤以及临时固定工作。受到骨盆骨折易出血,会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现象,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防止由于缺血导致患者体内组织器官出现缺氧情况,并且还能够为后期治疗奠定良好基础。清理创伤后,主要选择骨盆外固定支架对其进行临时固定复位,有效起到控制骨断面出血、防止血管损伤以及缩小骨盆容积的作用[5]。②复苏治疗阶段:复苏治疗阶段主要以降低体温、控制低血容量以及稳定凝血为治疗目的。对患者进行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管理,恢复患者体内温度,保障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控制血容量,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全面性的监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③确定手术阶段:将患者病情进行控制,并提高患者身体功能耐受力,恢复患者体内氧运输后,对患者四肢骨折内进行固定,给患者复位固定骨盆营造良好条件,稳定患者骨折病情后,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患者骨盆骨折内固定进行处理[6]。

在本组研究中,A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

综上所述,运用骨科损伤控制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复位治疗优良率,增强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1] 冯延冰.观察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106-107.

[2] 袁初平,占志勇.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4):431.

[3] 张平洲.骨科损伤控制应用于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6):31-33.

[4] 徐爱飞,陈华.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2,52(10):45-46.

[5] 张开欣,董凌岱,郭兴杰.损伤控制指导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1(20):13-14.

[6] 王陶,王军,李宗原,等.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12(15):58-59.

R683.4

:B

1671-8194(2014)33-0191-02

猜你喜欢

骨盆优良率四肢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跟踪导练(四)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没有四肢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