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1例利巴韦林所致不良反应分析

2014-03-27崔瑞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期
关键词:溶媒利巴韦剂量

崔瑞洁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三氮唑核苷、尼斯可等,是强效广谱抗病毒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主要用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甲肝病毒的感染中[1]。但由于利巴韦林的临床应用计量越来越大,其引发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普遍。本研究选取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41例应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时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临床应用利巴韦林所致的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41例应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时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33例,年龄6个月~75岁,平均年龄(28.5±5.2)岁。

1.2方法 从患者的自身情况、用药情况、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所有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可以包括原发病情况、临床给药剂量、给药方法以及溶媒、不良反应症状以及预后情况。

2 结果

2.1原发病以及药物过敏情况 流感8例,占19.5%,呼吸道感染17例,占41.5%,支气管肺炎5例,占12.2%,其他疾病合并呼吸系统感染2例,占4.9%,扁桃体炎1例,占2.4%,疱疹2例,占4.9%,其他疾病6例,占14.6%。有过敏史的有3例,其中庆大霉素过敏1例,青霉素过敏2例。

2.2给药剂量 本研究患者中成人常用剂量为100~200 mg的10例,占24.4%,300~400 mg的9例,占22.0%,500~600 mg的10例,占24.4%,700~800 mg的有3例,占7.3%。儿童用药量为10 mg/(kg·d)的有2例,占4.9%,不明剂量7例,占17.0%。

2.3溶媒以及合并用药情况 单一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的有36例,占87.8%,联合用药的5例,占12.2%。联合地塞米松的有1例。溶媒使用0.9%Nacl的4例,占9.8%,使用5%葡萄糖的14例,占34.1%,使用10%葡萄糖的11例,占26.8%,4:1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1例,占2.4%,溶媒不详的11例,占26.8%。

2.4不良反应表现情况 利巴韦林使用时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情况严重的出现血液系统损害和过敏性休克,具体见表1。

表1 患者使用利巴韦林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例)

2.5治疗情况 41例出现利巴韦林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有1例,占2.4%,为过敏性休克死亡。

3 讨论

利巴韦林属于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其作用机制为利巴韦林进入到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与腺苷激酶相遇后被酸化作用成为二、三磷酸以及单磷酸利巴韦林,从而对病毒合成酶以及细胞合成单磷酸鸟苷的过程产生抑制作用[2],进而阻碍病毒蛋白的合成,对病毒RNA产生破坏作用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出现肝功能异常、有严重贫血的患者在使用时一定要谨慎,对本药物在服用后会引起胆红素增高情况,大剂量服用会造成血红蛋白下降,故对诊断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在给予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患者应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时要尽早用药,发病初期3 d内给药其效果较好,但长期或者大剂量应用该药进行治疗的患者容易造成血象、肝功能的不良影响。

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效果较确切,一般在应用注射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药物进入血液中与血浆蛋白几乎无结合而能很快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并很快进入血液红细胞中并会产生大量积蓄[3],因此给予患者长期用药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血液系统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在患者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及药疹以及溶血性贫血常见,过敏性休克死亡为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往往也会使用未经实验室试验确诊的试探性的药物、混合用药和联合用药等对患者进行治疗,这也是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据相关研究表明,同时使用5种以上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5%左右,而应用5种以下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18.5%。联合用药种类越多,药物间发生配伍禁忌的可能性就越大,故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越大。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医师要严格遵循用药原则,增强合理用药的意识,严格按照规定用药剂量给药,力争在保证药效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大剂量、超剂量以及长时间的用药,以避免出现药物蓄积造成不良反应。另外,在给予患者输液治疗时要保证药物现用现配,切忌与其他药物混合,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尤其是对具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者首次使用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注意观察患者在用药半小时内的情况变化,做好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工作,一旦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要 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1] 孙延芬.中药抗丙肝颗粒联合派罗欣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4(20):1286-1293.

[2] 杨巍.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6(15):52-54.

[3] 饶艳辉.利巴韦林致182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4(25):52-56.

猜你喜欢

溶媒利巴韦剂量
·更正·
附带溶媒药品有效期的风险防控管理
注意利巴韦林的生殖毒性和溶血性贫血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这些人群慎用利巴韦林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参麦注射液溶媒选择合理性探讨
复合溶媒应用于阿维菌素结晶的研究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医嘱分析及药师审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