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M2/GDP主要变动趋势及原因探析

2014-03-26刘素含

2014年41期

刘素含

摘要:近三十年,世界各国M2/GDP普遍飞速上涨。本文整理了世界银行数据库公布的1960-2011年的数据,通过分析全球M2/GDP的变动趋势,探析引起当下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M2/GDP;流动性过剩;全球趋势;原因

一、 M2/GDP可用于测量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是指社会上现存的货币量超过均衡水平。存在货币数量方程MV=PY(M代表货币存量;V代表货币流通的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Y代表实际产出)。两边取对数,上述方程可转化为等式 m=p+y-v。名义产出增长速度(p+y)与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v)的差值,是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m)。倘若前两者处于长期稳定,那么后者就处于均衡水平。假设v不变,当m〉(p+y)时,流动性出现过剩。

世界各国基本采用M2作为货币存量的统计口径,名义GDP代表名义产出。因此,M2/GDP可作为一个统一指标,用以衡量世界各国流动性是否过剩,便于统计与比较。本文对世界银行公布1960-2011年的M2/GDP数据加以分析,探索全球流动性增加甚至过剩现象的原因。

二、世界M2/GDP的水平

(一)世界平均M2/GDP。笔者选用世界银行发布的1960-2011年的数据,做了如下分析。世界平均M2/GDP基本逐年上升,从1960年51.59%,增长到1999年107.22%,此时突破100%,一路飙升直至2011年126.24%。分析发现,1971年是一个分界时点。此前,世界平均M2/GDP一直保持平稳;此后,开始出现迅速上升。

笔者从1960-2011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筛选出所有年限完整的国家和地区共有54个。选取了6个时间点,分别为1961年、1971年、1981年、1991年、2001年、2011年。同时,将M2/GDP值分为6个区间(0-20%,20%-40%,40%-60%,60%-80%,80%-100%,>100%),统计每个时间点每个区间分布的国家个数。M2/GDP<40%区间内的国家个数基本呈递减趋势;而在M2/GDP>40%的区间内,国家个数基本呈递增,如M2/GDP>100%的国家,1961年仅为0个,1971年、1981年和1991为1个,2001年有5个,2011年则达到了8个。此外,这54个国家M2/GDP的峰值在不断增长,1961年,M2/GDP的最大值仅为65.48% ,2011年则达到239.18%;其平均值也在变大,从1961年21.30% 上升到2011年63.56%。

(二)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的平均M2/GDP。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全球的国家和地区被分为四类,即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笔者对这四类国家的M2/GDP进行了分别统计,分析发现,这些年它们的M2/GDP基本都呈上升,各类国家的平均比值从高收入到底收入依次递减。其中,高收入与中高收入国家的类平均值现在已经分别超过100%。

(三)有31个国家或地区M2/GDP超过100%。共计163个国家具有2011年的M2/GDP数据。31个国家的M2/GDP超过100%,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发达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日本等。卢森堡位于首位,高达488.62%,香港以32818%位于第二,日本位于第五,数值为239.18%。

三、全球M2/GDP不断增高的原因

(一)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在规律。在1971年以前的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的数量会受到较高制造成本的约束,例如金、银矿产资源的开采和金、银的锻造成本。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许多国家的货币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使国际货币体系具有一些内在缺陷,货币发行可以不受节制,进而造成流动性巨大过剩。

另外,信用货币数量的调节不对称。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目标较为容易实现,但收紧供应量却较难实行。这是因为,当社会对货币需求旺盛时,商业银行为追逐利益,会力图逃避中央银行的管制。商业银行将主动向外增加贷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在货币供应方式以及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方面,央行无法做到绝对全面而有效的管理。这样,在货币数量供应的扩张与收缩的调节上所存在的不对称性问题,最终导致货币数量供应的增加。

(二)美元供给和需求的扩张。现今,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在国际储备和交易计价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和投资规模正在快速地扩张,对美元需求也随之急剧地增加。1971年前,总储备资产的绝大部分是黄金,而之后,以美元为首的外汇为主要储备资产。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为避免汇率危机和短期资本冲击,很多国家将增加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作为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同时,世界石油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石油输出国获得的美元收入以及持有的美元储备也随之大幅增加。为保持或增持大量美元,各国官方机构不得不通过货币兑换而向市场投放巨量本币,引致流动性过剩。

(三)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互联网泡沫崩溃和911事件的相继发生,使美国经济发生衰退。格林·斯潘13次降息以刺激经济。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28次调整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市场利率近乎为零。美联储从2009年开始推出四轮量化宽松,购买美元债券,投放巨额美元,向全球输出巨量的货币流动性。

同美国类似,日本也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泡沫崩溃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国际资本投机者利用日元利差交易,借入低利率的日元,买入譬如澳大利亚元、美元这样的高利率或高收益率的货币资产,向日本境外输送巨额日元,这也助推流动性过剩。

(四)金融工具创新。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始推行金融市场自由化。这些国家取消金融分业经营,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金融衍生工具,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并通过杠杆效应放大资产规模,极大地增加流动性规模和流通速度。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资本流动与资产交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加速了货币的流通。根据方程MV=PY,如果P、Y保持不变,当货币流通速度V增大时,M的需求量会减少,实际的货币存量相对偏多,即流动性相对过剩。

全球金融资产也在大规模扩张,各种基金、信托资金不断增加,金融资产数量扩大,交易活跃,也使资金出现相对富裕或过剩。

四、 控制货币流动性过剩,防范危机

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恶性发展,不仅带来通货膨胀,还可能引发金融危机。2008年,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自由放任。美国的巨额过剩的流动性,不顾风险地投放到缺乏货币支付能力的低收入阶层,带来危机发生的隐患。为应对金融危机,目前各国往往都采取注入大规模货币流动性的措施。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无疑是饮鸩止渴,继续扩大流动性过剩,形成恶性循环。当世界经济复苏时,各国应收紧流动性供给,并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率。在流动性大幅紧缩情形下,世界经济仍能够持续发展。

改变当前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的货币体系,将会大幅度缩减全球流动性规模。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目前仍难以撼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过程步履维艰,虽短期内难以改善,但应该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目标。对于金融创新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各国已经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建设相关的制度框架,加强对流动性的监管。但是针对于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和不断深化金融市场,还需要各国监管部门及时提出更加完善且具体的措施。(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都星汉;卢瑶;匡敏.全球M2/GDP水平和趋势探讨[J].上海金融,2009

[2]黄永明;宛东晓.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3

[3]陈炳才.国际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J].武汉金融,2008

[4]丁斗.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与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J].国际政治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