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的多维观照

2014-03-26屈冬

2014年41期
关键词:批评布鲁姆

屈冬

摘要:布鲁姆理论特质及其身份归属问题在学界较有争议。在多维观照中审视其批评理论,有助于更好地探索其理论特质。通过比较布鲁姆与其他相关批评流派,指出:尽管布氏批评理论是复杂多样的,但其核心观念是审美,是一种“新审美”批评。

关键词:布鲁姆;理论特质;“新审美”批评

一、对布鲁姆理论特质及其身份归属研究的评析

王瑾认为,布鲁姆以“互文性”确立自己的文本观,是解构批评一员。[1]《影响的焦虑》与《误读图示》译者也认为,尽管布鲁姆自称是一种实用批评,但实际上布鲁姆还是没有跳脱出解构批评的范畴。金元浦指出,“布鲁姆虽然是耶鲁四人集团的重要理论家,……但严格说他不是正宗的解构主义者。”[2]曾洪伟认为,既不能盲从于英美学界,也不能根据布鲁姆自己的言说判断力,认定布鲁姆是解构主义者或布鲁姆不是解构主义者。对布鲁姆理论身份归属较为严谨做法应该是“身份悬置”,在相关结论出来之前,不对布鲁姆进行理论身份认定。[3]

除此以外,学界还从其他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金元浦指出,布鲁姆在读者反应批评中以研究文学影响与误读驰名于世。[2]张龙海则明确反对将布鲁姆划入读者反应批评,认为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本价值与意义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产生的;布鲁姆则是强力诗人为了创造出自己的新诗而通过比喻或防御对前辈诗人作品所作的有意误读。[4]王先霈将布鲁姆诗学体系放置在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框架与模式中,对其理论关键词进行阐释。王宁认为,布鲁姆则强调“人”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与建构性。因此,布鲁姆属于人文主义传统。[5]

学界之所以在布鲁姆理论身份归属问题上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在于布鲁姆文学理论自身的独特性、丰富性、复杂性及其理论发展的动态演进性。然而,反思学界在布鲁姆理论特质及其身份归属方面的研究成果,某些问题值得反思。由于布鲁姆批评理论中某些观点与其他批评流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部分学者依据这一点或那一点,简单地将其归为解构批评、读者反应批评或精神分析批评,没有对布鲁姆批评理论中的“审美”品质深入发掘。布鲁姆首先是以浪漫主义诗歌批评引起西方学界关注,他的浪漫主义诗歌批评对其中后期理论建构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关系?布鲁姆推崇的审美价值、审美独立性,与唯美主义诗学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虽然有学者讨论,但关注的还不够深入。从这一个角度进行研究,会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二、对布鲁姆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关系的辨析

虽然曾洪伟、张克军、郑晓韵均认为,布鲁姆批评理论的建构与其对浪漫主义诗歌的研究具有密切关系,但并没有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系统、详尽的阐释,也没有从布氏的浪漫主义诗歌批评与“误读”理论及其经典论的关联性角度进行深入剖析[6];艾洁对布鲁姆浪漫主义诗歌批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认为布氏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研究中蕴含着“误读”理论的萌芽,但却忽视了布鲁姆文学经典论与其浪漫主义诗歌批评的关联性[7];江宁康认为,虽然以布鲁姆的唯美主义倾向为阐发点,但是对布氏与唯美主义诗学的关系,及其对唯美主义诗学的吸纳却没有深入研究,只是围绕布鲁姆批评理论中的审美因素进行评介。[8]这些学者还没有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渡到对其理论特质的剖析。

关于布鲁姆与浪漫主义诗学的关系,笔者曾在文章中辨析过,认为布鲁姆批评理论的深层内涵与浪漫主义诗学内涵是同质的,是对浪漫主义的框架性继承与发展。[9]这里,笔者将关注焦点转向对其与唯美主义诗学关系的探索。

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说,“回避或者压抑审美在所谓的高等教育机构中是普遍的风气。莎士比亚至高无上的美学地位四个世纪以来举世公认,……其真正原因在于莎氏怪异的美学力量不见容于任何意识形态说教。”[10]因此,他想要做的,就是要采取反抗姿态,捍卫审美的独立性、维系审美的连续性。“捍卫审美的独立性”和“维系审美的连续性”意味着,布鲁姆在延续着美学传统,捍卫的是唯美主义诗学。在最新专著《影响的解剖》中,布鲁姆承认,他对“审美”的信念是来自于佩特和王尔德开启的传统,而这一点是他之前没有意识到的。[11]即便是在非文学批评著作中,布鲁姆也对这一美学传统进行捍卫。在《美国本土宗教》中,他说“美学价值,……,超越了社会和政治关怀,因为这种关怀是由‘坏的艺术来实现”[12](P21),在文学批评中,布鲁姆认为,研究对象的美学因素是批评主体最需关注的对象。而不仅如此,布鲁姆曾在其他著作中,坚持审美独立性、纯粹性,捍卫美学传统。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中,布鲁姆认为,当今大学里的阅读已经剥离了任何具有深刻美学意义的乐趣[13](P7);在《影响的焦虑》中,布鲁姆认为高雅的文学是美学的成就,与国家宣传等外在因素无关。[14](P8)

众所周知,唯美主义诗学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主张文学艺术的自律性、与现实世界的异在性,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批评实践中注重感悟式批评或印象式批评。[15]在唯美主义诗学那里,艺术美是脱离现实的、孤立的,而批评家的错误在于将美与时代联系起来。美是主观的,批评家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布鲁姆在理论著述和批评实践中对审美独立性、纯粹性的重视与坚持,这一点是学界公认的,也可以看出布鲁姆对唯美主义诗学的继承。但对他批评实践的方式,学界却少有关注。布鲁姆声称,作为文学批评家,他遵循的是佩特开启的“鉴赏”式批评传统,并用王尔德关于书没有道德与否,只有写的好与不好的说法来证明他的阐释策略。文学批评,在他看来,是关于个人的,充满激情,与社会其他因素无关。这一点,与唯美主义诗学也是较为吻合的。

三、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特质的探析

综观布鲁姆的理论著述和批评实践,“审美”被他视为文学的核心价值。任何不以“审美”为标准的批评,都被他称为“憎恨学派”,这也是学界公认的。因此,“审美性”可以说是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的特质之一。那么,除了“审美性”以外,他的批评理论是否还具有其他特性?

在“误读”理论中,布鲁姆突出后辈诗人与前辈诗人、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抗,强调诗歌语义就是在“对抗”过程中产生于文本之间。有学者认为,布鲁姆其在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中,提出了“对抗式”的诗学影响理论,是其理论生涯中。[4]然而,布鲁姆批评理论中对“对抗”的强调,不仅是出现在其“误读”理论中,在文学经典论和经典谱系中可以看到“对抗”的痕迹。在《西方正典》和《影响的焦虑·再版前言》中,布鲁姆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莎士比亚处于西方经典谱系的中心,是所有后辈焦虑的源泉,也是后辈诗人对抗的中心。也就是说,后辈诗人若想跻身经典行列,就必须与莎士比亚进行对抗。经典在布鲁姆看来,不仅产生于对抗,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对抗。可以说布鲁姆的经典谱系和文学经典论,不仅具有“审美性”,也具有“对抗性”。布鲁姆不仅在经典批评中强调“对抗”,在其宗教批评中也带有明显的“对抗”色彩。布鲁姆认为,“卡巴拉”在犹太教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可以视为与诺斯替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对抗史。在其核心观念中,是要与诺斯替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相抗。尽管“卡巴拉”偏离了犹太人宗教信仰的主流,却在与诺斯替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对抗中幸存下来。[16](P20)而且,在其早期浪漫主义诗歌批评中,在布鲁姆对“追寻罗曼司”的研究中,“对抗”就已经存在。他认为,处于普罗米修斯阶段的诗人,追寻与力比度联合起来与压迫进行对抗。此时,自然是诗人的盟友,尽管它本身伤痕累累,已经退缩。到了“真正的人,想象力”阶段,最终的反抗对象是自我。[17](P11)由此可见,“对抗”存在于布鲁姆批评理论建构的过程中,从早期浪漫主义诗歌批评,到宗教批评再到经典批评,都可以发现他对“对抗”的强调与重视。据此可以说,布鲁姆批评理论的第二特质是“对抗性”。

综上所述,布鲁姆批评理论的特质是“审美性”与“对抗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与唯美主义诗学的联系与区别:唯美主义重视文学审美的独立性,这是布鲁姆所坚持的;不同的是,他坚守“审美”的同时,增添了“对抗”这一特性。虽然布鲁姆说,他只属于他自己,但其批评理论的两个特质,也许可以将其批评理论称为“新审美”批评。(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师范学院外文系)

猜你喜欢

批评布鲁姆
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在超声医学科教学读片中的应用
影响的焦虎
脸书将收购伦敦人工智能企业 布鲁姆斯伯里
基于“数字布鲁姆”理论的空间形态构成知识更新与慕课建设
基于混淆布鲁姆过滤器的云外包隐私集合比较协议
做个“用心”的班主任
“挫”而不“折”,逆风飞扬
论班主任如何教导学生
谈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在五年制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