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2014-03-26沈艳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15期
关键词:治未病现实意义中医学

沈艳

上海市共和新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上海 200072

刍议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沈艳

上海市共和新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上海 200072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治未病"是一种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降低社会医疗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搭建优势平台。

治未病;科学内涵;现实意义;以人为本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治未病"是一种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健康维护理念,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 典范:"治未病"的科学内涵

"治未病"思想启蒙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萌芽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段话从正反两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灵枢·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对"治未病"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提升,对其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上医" 、"中医"、" 下医"概念的提出,也对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高要求,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其先安未病之脏和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构成了中医治疗未病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医圣张仲景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马王堆帛画《导引图》及芸芸膏方都是前人保健养生"治未病"的具体成果。可见,"治未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疾病预防史的鼻祖。

"治未病"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 深远:"治未病"现实意义

1.临床作用一脉相承,优势互补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四是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其核心是无病早防,欲病早治。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传染性疾病控制在感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在发生前,遗传疾病控制在受孕前。已病早治,疾病发生后,重视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既病防变,重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逐步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无论是西医的发展战略还是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预防医学、行为医学的基本措施也与传统的"治未病"方法一脉相承,在理论上高度契合,方法论上也高度一致。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人们可以主动的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但是,目前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并不明确,从对疾病的掌握上来看,不能实施有效的预防。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在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

2.敦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医学发展而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对待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干预的切人点逐渐前移。而环境污染、生活快节奏、不良生活习惯,使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代谢紊乱等现代病种已成为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以自我保健为中心的养生法告诉人们: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是中医的"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可以说,"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3.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国民健康对社会的意义,不仅是提供发展基础,健康问题的解决,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单个患者,可以通过提高健康水平,增加一个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限与数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费,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国民非常关心的话题,怎样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入?国家采取了"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转变,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预防为主'这样的策略。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降低更多的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4.集聚中医特色与优势

"治未病"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科学思维,其实质就是"人人享有健康"。老百姓在这一点上都有所体会,比如人们常说"中医治本"、"中医治病去根"、"中医讲究调理"就是对中医诊治优势的认同。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指出:"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治未病"是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预防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先进性,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品格。

5.搭建中西医学对话的交流平台

当前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把影响人健康的诸要素均纳入其范畴,从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进行医学研究,这和中医重视整体,强调"治未病"互补相成。"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预防医学和个性化干预的健康观,是传统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为现代医学提供了疾病诊疗与慢性病管理、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及具体指导,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医在"治未病"方面有许多特色和优势值得推广和借鉴,在康复医学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如针灸、推拿、气功、中药调理等,有助于病后调理和康复。为中西医学对话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合二为一共同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

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人类医学的本质特性是人文关怀。其根本宗旨是促进和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活力。中医"治未病"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降低社会医疗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搭建优势平台。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治未病"值得我们每个医疗机构、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去传承、发扬。

[1]龚建宁, 宋为民.新编未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2]祝恒琛.未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9)

[3]何任."治未病"初探.浙江: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86-287

R221

B

1009-6019(2014)08-0222-02

猜你喜欢

治未病现实意义中医学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