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与蜀道文化*
2014-03-26梁中效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汉中72300)
武则天与蜀道文化*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汉中72300)
唐代大一统,蜀道是基地。蜀道沿线是唐朝建立的战略轴心和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武氏家族荣,崛起在蜀道。如果说武氏家族在蜀道北端龙飞长安,那么武氏家族在蜀道南部则凤鸣剑门。江潭孕金轮,蜀道传说美。在广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中,尤以武则天的传说故事最为引人注目。女皇启新运,治宏贞观朝。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在文化地理上,主要是在蜀道北部完成的,千古女皇的地位是在蜀道北部奠定的。
武则天;蜀道文化;长安;成都
在大唐辉煌灿烂的文化天幕上,长安与成都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双子星座,千里蜀道则是唐代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级轴线。而蜀道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在武则天时期奠定的,唐代蜀道文化的繁荣是武则天拉开序幕的。
一 武氏家族崛起蜀道
唐代大一统,蜀道是基地。隋唐鼎革之际,是以蜀道南北的巴蜀和秦晋大地为基地统一天下的。唐朝建立前后,非常重视秦蜀战略基地建设。“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①这证明关中与巴蜀是大唐帝国建立的核心根据地。《大唐创业起居注》也记载:“义宁二年﹙618﹚春正月,蜀汉及氐羌所在诸郡雄豪并守长等,奉帝书,感悦,竞遣子弟献款,络绎而至。所司报答,日有百余,梁、益之间宴如也。”②二者均说明蜀道沿线是唐朝建立的战略轴心和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同时,蜀道南北也是唐朝得以建立的生命线。隋朝末年,巴蜀宁静,“蜀汉沃饶”,“厥土沃饶”,成为国都长安的粮仓和生命线。《全唐文》卷一《定户口令》说:“比年寇盗,郡县饥荒,百姓流亡,十不存一。贸易妻子,奔波道路,虽加周给,无救倒悬。京师仓廪,军国资用,罄以恤民,便阙支拟。今岷嶓款服,蜀汉沃饶,闾里富於猗陶,菽粟同於水火。曩者储蓄,徵敛实繁,帑藏犹殷,宜垂拯济。木牛流马,非可转输,乐土重迁,理无从薄,则穷通之道,将由革变。外内户口见在京者,宜依本土置龄以下。下官部领,就食剑南诸郡。所有官物,随至籴给,明立条格,务使稳便。秋收丰实,更听进止。”此令明确指出,唐朝刚建立,战争不断,百姓流亡,京师长安,仓廪空虚,朝廷下令,国都人口,就食蜀汉。正因为蜀道沿线是大唐生死存亡的战略基地,高祖李渊才任命文武全才的秦王李世民担任“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制文说:“蜀郡沃野,曰惟井络,控驭邛筰,临制巴渝。求瘼宣风,朝寄尤重,总司岳牧,是属懿亲。太尉尚书令陕东道行台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世民,器宇冲深,体识明允。专征阃外,茂绩克宣。敷政京畿,嘉声已著。镇抚岷汉,佥论攸宜。可益州道行台尚书令。”③由李世民兼任益州道行台尚书令的制文可知,唐朝政府格外重视对蜀道沿线的控制,确保关中与巴蜀联系的畅通与紧密,是唐朝立国关中的前提。唐太宗贞观年间,也格外重视蜀道建设,促进秦蜀一体化。《册府元龟》卷498《漕运》条记载,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七月,开斜谷道水路,运米以至京师。”这是大唐王朝建立之后,对蜀道中的国道——褒斜道的第一次治理,目的是加强蜀道经济带建设。对此,被《旧唐书·则天纪》称为“素多智计,兼涉文史”的武则天应该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在后来的施政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武氏家族荣,崛起在蜀道。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虽然是木材商人发家,但在晋阳起兵中是元从功臣,唐朝建立后被列为二等功臣,拜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兼检校并钺将军,后又加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二位兄长也因其被封为县公,形成一门三公、荣宠有加的富贵气象。这样,武士彟便居官显赫,飞黄腾达,由文水的木材商,变成了大唐长安城的新贵族。雷家骥在《武则天传》中指出:“武德三年以后,武士彟已经名副其实的是‘当世勋贵’。不仅如此,武氏在太原附近的文水县聚族而居,士彟的兄弟和宗人对唐朝的开国也有一定的功劳,而成为‘太原元从’。”如果说武氏家族在蜀道北端龙飞长安,那么武氏家族在蜀道南部则凤鸣剑门。贞观元年﹙627﹚十二月,利州都督李孝常入朝后,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等人图谋以京师宿卫兵发动叛乱,结果被杀。此事件给蜀道线上的长安、利州等地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为了确保朝廷后院的安宁,太宗任命颇为能干的元从功臣武士彟镇守利州,从而让幼小的武则天第一次踏上了千里栈道的壮美旅途。是所谓:“利州都督义安郡王孝常称乱剑南,扇动夷落,孝常诛死,馀党分窜,劫掠未息,朝廷患之。太宗博访群寮,咸以为非帝不可,贞观元年拜利隆始静西龙等六州诸军事利州都督。郡惟遐徼,地实偏陬,寻蜀帝新开之途,经汉主旧烧之栈。”④贞观二年初,武士彟带着家人到利州治所绵谷﹙今四川广元市﹚上任,他从实际出发,采取宽仁政策,稳定人心,“招辑叛亡,抚循老弱,赈其匮乏,开其降首,百城弓而不用,群盗束手而来归。宏以善贷之恩,赦其既然之罪,未移弦望,郡境静安。”⑤武士彟治理有方,巩固了川北门户,稳定了蜀道社会,深得唐太宗褒美,获赐珍物服玩之类,以示恩宠,这对武则天及其家人来说也是莫大的荣耀,增添了蜀道生活的温馨。武士彟当了四年利州都督,武则天也在利州度过了四个春秋,五岁,六岁,七岁,八岁,人生最纯真美丽的梦幻时期在这里渡过,孩提时代的武则天是多么喜欢这个山清水秀的蜀乡啊!⑥
二 武则天与蜀道文化
江潭孕金轮,蜀道传说美。四川广元市位于秦巴山地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是古代千里蜀道的咽喉要地。唐宋时期的广元被称为剑外、益昌、小益、利州等,是川北一大都会。《通典》曰:“大唐为利州,或为益昌郡。”《图经》云:“时人又呼为小益,对成都之为大益也。”利州山川形势险要,“郡为蜀之北境,剑外一大都会;州城西临嘉陵江,乃咽喉之要路;前界关表,后据剑北,实为重地;郡据川陆之会,前接关表,后通巴蜀。益昌之南,陆走剑门;过剑而外,东、西川在焉;水走阆、果,由阆、果而去,适夔、峡焉;西则趣文、龙二州,东则会集、壁诸郡,故益昌于蜀,最为都会。利于秦、蜀,为舟车咽喉;踞秦、蜀之冲。利控蜀之吭,四集之国也;益昌为蜀北门,四会五达。秦之坤,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⑦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利州也是文化荟萃之乡,“自城以南,纯带巴音;由城以北,杂以秦语。郡壤故错羌、氐,与上庸、百濮、微、髳、彭、卢俱。斜根玉垒,旁缀青泥,总庸、蜀之道塗,统岐、雍之康庄。”⑧
在广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中,尤以武则天的传说故事最为引人注目。最早提出武则天生于广元是大诗人李商隐的《利州江潭作》,自注“感孕金轮所”,因为武周长寿二年(693)九月她给自己加上个“金轮圣神皇帝”的尊号之后,直到神龙元年(705)被迫下台,其间多次改换尊号都没有换掉这“金轮圣神”几个字。“感孕”者,是指帝王的怀孕诞生。因为古人认为帝王尤其开国帝王都是上帝的子孙,上帝通过特殊的方式使某个女子怀上孕、生下开国帝王,这就叫“感孕”。“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雕。”这是李商隐在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随柳中郢赴梓州作幕府时,经过广元江潭(即今皇泽寺下嘉陵江中之潭,又称黑龙潭)时,想起武则天出生在这里,因而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⑨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检校太傅李奉虔刊立的《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云:“贞观时,父士彟为都督于是□,□□后焉。寺内之庙,不知所创之因,古老莫传,图经罕记。若乃地分绵谷,□蒙之灵宫,管境所依,祈祷必验。”⑩此碑落款是“广政二十二年岁在己未﹙959﹚九月六日记”,因此也称“后蜀广政碑”,可惜碑文在关键处残缺,“父士彟为都督于是□,□□后焉”,1960年郭沫若考察后补为“父士彟为都督于是州,乃生后焉”,并据此认为武则天生于广元。文献中关于武则天终年的记载,都在八十至八十三岁之间,由神龙元年上推,则其生年为625、624或623年,都在武德中而不可能到贞观以后,而武士彟是贞观元年任命、贞观二年初到任利州都督的。据此武则天应出生在蜀道北段的长安,在蜀道南部的广元留下了美丽的人生足迹。青青的巴山蜀水,启迪着她的童心和智慧。在广元一直保存到1958年的梳妆楼遗址,使这个活泼少女的形象依稀留在人们的记忆中。⑪广元皇泽寺位于嘉陵江西岸江畔,上负悬崖,下瞰清江,与广元城隔江相望。据《广元县志》载,唐时则天殿内便有武后石像,现存是五代时作品,曾经维修过。寺及石窟最早的纪年文字是见于藏经洞残碑文的“贞观二年”和陈鸿恩皇泽寺碑的“贞观五年”,正是武士彟利州都智任上的年代,所以不无可能是他和杨氏在毗邻则天坝的西山石窟壁上建造了自己的家庙。石窟寺现存的大部分造像,包括最大的第十龛大佛都是唐代风格,⑫是否与武氏家族有关,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遐想空间。可能自中唐以后,有关杨氏感龙而生武则天的传说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被李商隐等人写进了文学著作、地方志之中。北宋《太平御览》卷184载:“顺圣皇后庙,在州西告成门外。旧碑云:其母感溉龙而生后,庙号则天金捻皇帝。”南宋《與地纪胜·利州》“官吏”条目首列武士彟,并记载:“《九域志》云:‘唐武士彟为利州都督,生皇后于此。’今皇泽寺有武后真容殿。”在“景物”条目中又记载:“告成寺。在州城西北渡二里,有唐高宗、则天真容。倚岩为楼,俗传为阿武婆婆梳洗楼。”在“古迹”条目中还记载:“天后梳洗楼。在州城西北渡江二里告成寺外,有唐高宗、则天真容,倚崖为楼,俗传阿婆梳洗楼。天皇故宅。《旧经》云:‘报恩寺在州城北一里,即唐天后故宅,蜀明德二年立为院。’则天顺圣皇后庙,在州西告成门外。旧碑云:‘其母感溉龙而生后。庙旧号则天金轮皇帝庙。’嘉定乙亥,运使曹彦约谓理有未安,乃改曰则天顺圣皇后庙,唐李义山有‘感孕金轮所’诗,意即此地也。狄梁公祠。在则天庙内。”⑬宋明时期,理学兴起,“存天理,灭人欲”,宗法观念强化,对武则天的评价走低,但宋朝利州人民仍然很完整地保护着有关武则天的名胜古迹,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她的爱戴之情。元朝设广元路,取“广配乾坤,元归宗主”之意,广元府学教授章霪在《广元府记》中说:“广元之义,其在易则曰广大配天地,其在春秋则谓一为元,今天下一统,其亦广元二字有以开其先乎?”⑭在元朝大一统的时代,广元皇泽寺仍然受到很好的保护。刘应李《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中《四川北道·广元路》记载:“景致”条中有“皇泽寺”;“名宦”条中有“武士彟。为都督,生武后于此。”⑮明清时期,广元皇泽寺屡见于文人的诗文游记。清初王士禛在《秦蜀驿程后记》卷上中记载,广元县“又西皇泽寺,有武则天像。”⑯清初陈奕禧在《益州于役记》中也记载,“十一日广元拏舟九只,由白水江西下皇泽寺滩,寺即武士彟为利州都督孕金轮处。”⑰清代中期,陶澍在《蜀輶日记》中记载,“广元县舟航四达,西蜀要冲,武后生于此,皇泽寺是其故宅,中有像作比丘尼,又有梳妆楼,西望山势波起作金水形,为入栈来所罕见。”⑱这也证明在明清时期,尽管蜀道沿线更加封闭衰落,但文人墨客仍然怀着极大的兴趣,凭吊皇泽寺,观赏千佛崖,梦回大唐美,寄托思古情,在他们心中荡漾着对武则天的怀念之情,让艰苦的蜀道之旅,融入了青春飞扬的大唐文化之美!近现代以来,凭吊皇泽寺的硕学鸿儒和社会贤达不胜枚举。陈友琴于1934年出版的《川游漫记》记载,“午后回城,又渡河游武则天之遗迹,观其石刻之像。广元为武曌产生之故乡,至今俗传东门内一凹形地,为美女害羞形,即产生武后之风水,其下有一井,甚深,谓之结穴处。东城之门夙即封闭不通,俗传此门如开,城以内淫风大炽,迨予等亲往视之,城门口守有士兵,砖砌之门,已启其半,可以出入,或有谓为半开门者,未免恶作剧矣,此等无稽之附会与传说,想为我古代煊赫一世之女皇帝始料所不及,地下如有知,不卜尚拟一施其淫威否也。”⑲陈友琴在广元的见闻,证明千载之下,武则天在广元的传说和影响仍然深入人心,山河作证。现当代学术大师郭沫若对武则天颇有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初亲临皇泽寺考察,不仅创作了五幕历史剧《武则天》,而且为皇泽寺亲笔题写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可谓是对武则天与蜀道文化的精辟评价。颇为人民爱戴的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曾于1963年给广元皇泽寺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这是对武则天最公允中肯的评价!⑳
龙睛凤颈贵,天纲相术精。如果说武则天在利州的文化遗存是局部的,那么袁天纲为武则天相面则溢出了蜀道范围,影响深远。袁天纲﹙罡﹚,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令。《旧唐书》卷191《袁天纲传》说,“袁天纲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术,隋大业中为资﹙盐﹚官令,武德初,蜀道使詹俊赤牒授火井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纲称骨歌》等。隋末唐初,袁天纲已经以善相面闻名天下,他在隋大业年间,曾为杜淹、王硅、韦挺等相面,后都应验。袁天纲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色彩浓厚的人物,其预言经典《推背图》自问世以后,历来被信奉者推崇备至,奉为不二之言,当时就被人称为神相,连《旧唐书》也盛赞他相术如神。袁天纲为武则天相面流传甚广,记载颇多。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旧唐书》卷191《方伎》、《新唐书》卷204《方伎》、《册府元龟》卷860《总录·相术》、《太平广记》卷224《武后》等文献均有大体相同的记载,虽然有许多附会演义的成分,但却是唐初蜀道线上颇有影响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唐人浓郁的神秘宗教文化情结。刘肃《大唐新语》卷13《记异第二十九》记载:“袁天纲,益州人,尤精相术。贞观初,敕召赴京,途经利州,时武士彟为刺史,使相其妻杨氏。天纲曰:‘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乃遍召诸子令相之。见元庆、元爽曰:‘可至刺史,终亦迍否。’见韩国夫人,曰:‘此女大贵,然亦不利。’则天时衣男子服,乳母抱出,天纲大惊曰:‘此郎君神采奥澈,不易可知。’试令行。天纲曰:‘龙睛凤颈,贵之极也。’转侧视之,‘若是女,当为天子。’”㉑剥去其神秘外衣,可以得出以下几条清晰的认识:其一,袁天纲是蜀道南部成都诞生的杰出人才;其二,唐初蜀道畅通,武士彟、袁天纲等人可以自由往来于长安与成都之间;其三,武士彟贞观初为利州都督时,武则天已可行步,证明未生于利州;其四,“若是女,当为天子”,证明以袁天纲为代表的唐代精英分子,没有男尊女卑的意识;其五,袁天纲与朝中大臣及蜀道线上的达官显贵都有密切的交往,《旧唐书·袁天纲传》载,天纲对窦轨说:“轨必于梁、益州大树功业。武德初,轨为益州行台仆射,引天纲深礼之。”其六,袁天纲给武则天看相的传说,反映了唐初蜀道文化的繁荣。虽然后世怀疑袁天纲给武则天看相,但不可否认袁天纲与武氏家族共同的蜀道文化情结。南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说:“唐史载武后之幼,母抱以见袁天纲,紿以男。天纲视其步与目,惊曰:‘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当作天子。’此说失于不择,盖取谈宾录之过也。天纲视人祸福,每见于十年之后,虽时日不差。孰与谓男女不辨,而可以善相称。”㉒吴曾的辨驳失之偏颇,因为在自然生理上婴幼儿均属中性。天纲不辨男女,正可说明他是人不是神。因此,袁天纲给武则天看相,是蜀道线上特殊的文化现象,与西南尚鬼重巫崇道的社会风气有一定联系,值得重视。
三 武则天时期的蜀道文化
武则天时期,蜀道南北的经济文化开始走向繁荣,大唐王朝立国蜀道,雄视东部,虎啸西方,威风八面,光耀寰球。
唐朝建都关中,秦蜀一体是其立国策略。杜佑在《通典·州郡四》中指出:“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鄠、杜之饶,号称‘陆海’。”“夫临制万国,尤惜大势。秦川是天下之上腴,关中乃海内之雄地。巨唐受命,本在于兹。若居之则势大而威远,舍之则势小而威近!”《通典·州郡六》又指出:“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轻易淫佚。”“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故一方之寄,非亲贤勿居。”蜀道连接起秦蜀,从武则天时期开姶,唐朝光华灿烂、风格独特、大气磅礴的文化之光首先在蜀道沿线升起。
女皇启新运,治宏贞观朝。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获得了千古明君与太平治世两顶桂冠,是封建社会前期魏晋以来中华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总结与里程碑;武则天与大周革命,取得了唯一女皇与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的好评,是封建社会后期宋明以降中华文明转型的序曲与出发点。陈寅恪先生在其大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明确指出:“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自武曌主持中央政权之后,逐渐破坏传统之‘关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创业垂统之野心。故‘关中本位政策’最主要之府兵制,即于此时开始崩溃,而社会阶级亦在此际起一升降之变动。”即以进士科与破格用人之“新兴阶级”,取代“关中本位政策”下的关陇贵族阶级,“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开始于中唐社会的主要变化是均田制不再实行,租庸调度止,代之缴纳货币;南北经济交流,贸易发达;科举制度确立;非身份性的世俗地主势力大增,并逐步掌握或参预各级政权;在社会上,中上层广泛追求豪华、欢乐、奢侈、享受。中国封建社会开姶走向它的后期。”㉓这一切封建社会后期的特征在武则天时期仿佛已经出现。“武则天时期的历史进程的时代内容,是在生产关系上和政权结构上门阀地主的主导地位最终丧失而被普通地主取代。这也便是从贞观到开元之际历史运动的实质内容。自贞观末﹙649﹚到开元初(713)的六十四年间,武则天活跃了近半个世纪,是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两个有名的从治世到盛世间的桥梁。”㉔武则天时期均田制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国家户籍上脱漏的逃亡人口日趋严重,她对逃亡人口采取比较放任和宽容的政策,这是武周朝人口增长、经济繁荣的奥秘。武则天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她开创了“殿试”,开创了“南选”,开创了“武举”,釆用“糊名”,防止作弊,因而“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㉕选拔了姚崇、宋璟等一大批杰出人才。武则天也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中上层奢侈享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世俗地主地位上升后,耕读传家,兼并土地,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在文化地理上,主要是在蜀道北部完成的,千古女皇的地位是在蜀道北部奠定的。
京洛风尘远,关梁蜀道难。唐代文学艺术的主阵地是长安与成都之间的千里蜀道。从武则天时期开始,文学艺术才进入了独具个性和魅力的唐风时代,而“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和陈子昂,是打开唐代文学艺术新局面的先锋和旗手,而他们诞生、成长、活跃在蜀道线上。是武则天时代给了他们放声歌唱和盘桓思考的机会。“大唐文风之盛应自二圣始。二圣好文词,女皇为皇后时即常与诸亲命妇诗铭相酬,当时虽未以诗赋取士,但至迟至永隆二年(681)已合进士试杂文,铭、箴、论、表之类是也。稍后女皇独治,首创人君亲临殿试之制,于是上有所好,下有甚焉,尤以进士考试,文人萃集,成为全国最重视的科举,带动文风大畅,名家辈出。”㉖唐初贞观诗风虽然技艺精湛,但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真正堪称唐诗创作先锋的是“初唐四杰”。他们大都生于贞观年间,但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至武后时期,而蜀道是他们闪亮登场的大舞台。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与激情,有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志向。当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而险峻雄奇的蜀道、大气壮美的历史、南北差异的人文等蜀道文化,给“四杰”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文化之源、增添了江山之胜,使诗坛的创作题材从台阁移至江山与人文。“四杰”除骆宾王之外,都和蜀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四杰”中成就最高的王勃,最有名的一首送别诗就与“秦川”、“蜀川”有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于总章二年(669)五月离开长安,南下入蜀。由大散关亲覆蜀道,《散关晨度》:“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他经过凤州,有《晚留凤州》:“宝鸡辞旧驿,仙凤历遗墟。”到利州益昌县﹙广元市﹚吟《泥溪》:“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在剑州境内,留下《普安建阴题壁》:“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远。”王勃到蜀中后,还有《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在蜀中漫游三年,他的诗歌既有巴山蜀水之美,又有思乡别愁之绪,真挚而感人。杨炯由三峡入蜀,留下了《巫峡》、《西陵峡》等记游诗,在《送梓州周司功》中,也有“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等情感真切的名句,但最为出名的没过于他在蜀道北段写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是“四杰”中入蜀次数最多,留存蜀道诗最多的大诗人。约龙朔初到咸亨中,卢照邻曾多次入蜀:第一次约在龙朔初;第二次约在乾封初;第三次在总章二年(669)五月,为新都尉入蜀。为尉约两年,纵情山水,后赴长安参加典选,结束了前后约十年在长安、成都之间的蜀道奔波身影,留下了壮美的蜀道山水之旅。有《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至陈仓晓晴望京邑》、《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大剑送别刘右史》、《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文翁讲堂》、《相如琴台》等诗篇。在卢照邻的笔下,蜀道雄奇壮美,“潘年三十外,蜀道五千中”,“金碧禺山远,关梁蜀道难”,“地咽绵川冷,云凝剑阁寒”;蜀道苍茫雄放,“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雾深”,“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蜀道之旅难忘,“丁年游蜀道,斑鬓向长安”,“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卢照邻的蜀道行,使他得江山之助,获文化滋养,使他的诗歌意境开阔,苍凉大气,创作出了风骨兼备的新诗风。㉗“四杰”中,骆宾王虽未入蜀,但对蜀道并不陌生。他的佳作《畴昔篇》:“华阳旧地标神制,石镜蛾眉真秀丽。诸葛才雄已号龙,公孙跃马轻称帝。五丁卓荦多奇力,四士英灵富文艺。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川平烟雾开,游戏锦城隈。墉高龟望出,水净雁文回。寻姝入酒肆,访客上琴台。不识金貂重,偏惜玉山颓。”这是对巴蜀山川地脉和历史文脉的高度概括。“初唐四杰”之后,宋之问未到蜀川,但有“饯子西南望,烟绵剑道微”,“蜀门峰势断,巴字水形连”等诗篇名句。沈佺期曾亲历蜀道,有《夜宿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这是一幅蜀道春天拂晓时刻七盘岭上动静相宜的风景画,完全摆脱了宫体遗风,将蜀道中继站汉中七盘岭的破晓时辰描写得美轮美奂,令人神往!如果说“初唐四杰”是唐诗改革的先锋,那么崛起在蜀道线上的陈子昂则是唐诗变革的旗手。唐人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说:“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君讳子昂,字伯玉,蜀人也。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非夫岷峨之精,巫庐之灵,则何以生此?”唐人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完全赞同卢氏的评价,又补充说:“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陈子昂﹚大变,扫地并尽。”杜甫在《陈拾遗故宅》中写道:“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将陈子昂誉为扬雄、司马相如之后,蜀中最伟大的文学家。韩愈在《荐士》中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李白在《赠僧行融》里喻鲍照和陈子昂为“凤与麟”。㉘陈子昂作为武后时期登上诗坛的大诗人,不仅是蜀道文化走向繁荣的标志,而且也是新进庶族在武周革命大背景下进行文化改革的开路先锋,更是倡导“汉魏凤骨”、振起一代诗风的旗手。而陈子昂的“汉魏凤骨”之精髓来自于蜀道线上的“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和“两对手”﹙诸葛亮、曹操﹚,他在壮美的蜀道之旅中,建构起了他的诗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他有着强烈的走出盆地、建功立业的愿望,《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功业云台薄,平生玉佩捐。叹此南归日,犹闻北戍边。代水不可涉,巴江亦潺湲。揽衣度函谷,衔涕望秦川。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蜀道的壮美山水与人文历史滋养着、启迪着他,《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自超三界乐,安知万里征。中国要荒内,人寰宇宙荣。弦望如朝夕,宁嗟蜀道行。”㉙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㉚这是蜀道文化最为重要的硕果,也是我们梦回大唐的宝贵文化遗产。
①《资治通鉴》卷185《高祖武德元年》,中华书局,1982年。
②《大唐创业起居注》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5页。
③《全唐文》卷1《秦王益州道行台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④⑤《文苑英华》卷875《攀龙台碑》,中华书局,1982年。
⑥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评传》,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⑦⑧⑭王象之撰,李勇先点校《與地纪胜》卷184《利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48-5349页。第5351-5357页。
⑨《全唐诗》卷540《李商隐二》,中华书局,1996年,第6192页。
⑩⑭陈正鹏《广元皇泽寺》,2000年编印,第102页,笫105页;雍思政主编《漫话剑门蜀道》,巴蜀书社,2010年,第248页,第247页。
⑪⑫㉔胡戟《武则天本传》,三秦出版社,1986年,第6页,第7页,笫129页。
⑮刘应李原编,詹友谅改编《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2页。
⑯《王士全集》﹙五﹚杂著《秦蜀驿程后记》,齐鲁书社,2007年,第3574页。
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卷,第67册,陈奕禧《益州于役记》,1990年,第566页。
⑱《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卷,第67册,陶澍《蜀輶日记》,1990年,第587页。
⑲陈友琴《川游漫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第111页。
⑳陈正鹏《广元皇泽寺》,2000年编印,第69-76页。
㉑刘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第193页。
㉒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0《议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95页。
㉓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49页。
㉕《资治通鉴》卷205,《长寿元年一月》,中华书局,1982年。
㉖雷家骥《武则天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8-499页。
㉗祝尚书《卢照鄰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页。
㉘吴功正《唐代美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
㉙《全唐诗》卷83《陈子昂》,中华书局,1996年,第897页,第901页。
㉚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K242
A
1004-342(2014)01-19-07
2013-8-31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汉唐蜀道文明史研究”(项目编号:12H019)。
梁中效(1961-)男,陕西理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