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都艺术社区的打造
2014-03-26郭萍
郭萍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论成都艺术社区的打造
郭萍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本文对艺术社区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以成都为案例,比对其他地区艺术社区发展状况,探讨成都地区艺术社区发展如何拓展地方文化特色,如何走向国际化道路问题,认为机制的引入是解决途径之一。
成都;艺术社区;产业;机制
艺术市场需要培养,只有被种植在艺术的土壤上才能茁壮成长。这个土壤,不是简单的几个画家、几个商人就可以完成。系统化的画家群体和具备艺术识别能力的艺术商人之间的有机组合,才会孕育一块肥沃的艺术土壤。艺术社区无疑就成为土壤培植的基地,构筑了艺术市场存在的空间。
一 艺术社区的雏形
纵观美术历史长河,艺术土壤培育出了不少举世瞩目的画家和绘画流派。比如,印象派,在19世纪的巴黎,在这个官方沙龙代表权威艺术走向的时期,有一群年轻的画家云集此地,在沙龙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对自然有着满腔热情。1874年,他们在巴黎组织了一个自己的画展,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其中就包括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德加、塞尚、毕沙罗和莫里索等画家们,他们都具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对艺术的理解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巴黎的“艺术沙龙”以社区的运作方式带给他们交流的空间,提供给艺术家思想交汇并结成团体的可能性。
在我国古代,也早有艺术交易活动,最为活跃的艺术市场要数明清时期,职业画家已成为艺术市场中的主要角色,而且完备的市场体系已在一些经济繁荣的城市形成气候,比如苏州、扬州、上海等地。这种繁华商业城市的市场体系中也已潜藏着社区的雏形,社区中的各类角色都发展成熟。
职业画家:以卖画作为维持生计的方式,“扬州八怪”[1]、“海上画派”[2]等这些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文人画家成为艺术市场中的艺术品供应者。
购买者:艺术消费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礼品馈赠、私人欣赏、收藏保值、居室美化,甚至身份地位的证明等,都成为艺术品需求的方向。购买者的大量出现推动艺术市场发展。
中间人和代理人:委托和书信的形式,通过中间人沟通买卖双方的交易。雇主提供作画用的绢帛,除了支付金钱外,还赠予画家礼物,或以礼物代替支付金钱[3]。这里中间人都是些行家,能够对价格提出意见,而且可以辨别艺术品真伪。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之子文嘉就是出名的中间人。那个年代的中间人通常收取售价的百分之十作为酬金,其中包括他们的估价服务费在内。[4]
市场和画室:职业画家有自己专属的画室,并为了画室的运转进入市场直接售卖自己的作品。著名清代人物画家任熊、费丹旭就曾摆摊卖画,后来才有赞助人改变了他们街头艺人的处境。
二 中国当代艺术社区的拓展
今天,在中国经济文化居前列的城市中,也形成了活跃的艺术交易舞台,那就是艺术社区的规模化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社区为艺术家、艺术消费者、经纪人(中间人)、画廊、拍卖行等提供了多样经营、自由创作和理智消费的平台,为现代中国艺术市场培育出丰厚的土壤。
上海这个商业文化积淀深厚的大都市,完备的社区打造成为中国艺术市场中的领航者之一:上海800社区、红坊、M50和田子坊等。其中田子坊作为上海的“苏荷”(SOHO)、视觉创意的“硅谷”,是上海文化产业的发源地。这里云集了大批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艺术工作者,他们选择这里作为艺术创作的基地,因而田子坊成为艺术品市场经营的基础及带动市场活力的根源,艺术作品显示出更为贴近人民和“草根”的特点。“田子坊”的建造仅利用曾经的街道小厂、巷子废弃的仓库,石库门里弄的平常人家,注入了“苏荷”[5]的色彩、使艺术土壤熏染着整个上海的艺术市场发展。
在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有个M50艺术园区,占地面积35亩,拥有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特色历史建筑群,包括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纺织工业建筑遗存。这里现在已引入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德国、以色列、新西兰、委内瑞拉等1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十多个省市的80余户专业艺术团队,包括专家、学者、画廊、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师事务所、艺术品(首饰)设计等。包罗万象的艺术创意入驻苏州河沿岸,为河畔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也招来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参观。
由此看来,中国的艺术社区也已经成熟起来。那么,成都地区在这方面的发展又如何呢?
(一)艺术社区多样并存
随着成都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经济地位的提升,艺术经济也迅猛发展起来。历数这几年陆续形成气候的艺术社区有:浓园国际艺术村、西村艺术区、新都区的北村艺术区、蓝顶艺术中心、新蓝顶艺术中心和成都东区音乐公园艺术超市等。这些艺术社区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发展轨迹、不同的经营状况、不同的兴衰成败,都代表着今天成都艺术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
1.从市场定位来看:注重社区形象的塑造。不同的艺术社区都有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给人印象鲜明的特征打造。
2005年建成的浓园国际艺术村发展到今天已经汇聚了200多位艺术家,建立之初就以公司的形式在运作,招募艺术家成立工作室。把目光投向那些有潜力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又分两类:一是具备经济实力的艺术家,浓园为其提供场地自费修建工作室;二是刚刚起步的,但是具备发展潜力的艺术家,为其免费提供发展空间,包括提供住处、画材等方面的资助。
本研究按照严格的评价标准收集文献,并使用标准的荟萃分析中单个率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因此其结果具有确切的可信度。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纳入研究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通过附加轮廓线漏斗图分析,排除发表偏倚。纳入文章数量少可能是产生偏倚最大的原因。
位于成都青羊区的西村艺术区,则把重心放在建成集原创设计、制作、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聚集区的打造中。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艺术超市目的就是建立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集艺术教育、收藏、展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平台,以超市的形式吸纳各方才艺的人才。
成都三圣乡“荷塘月色”的新蓝顶艺术中心,以产业链的形式建立一个集艺术市场生产者——艺术家、艺术中介——艺术经销商、艺术品消费者为一体的系统艺术商业化社区。按照链条系统可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最终在合理的运转中达到规模化效应。
2.从基本设施看,有的以废旧厂房为空间载体,废物利用,使古老建筑注入新的艺术生命活力。
比如,成都东区音乐公园艺术品超市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修建。建筑类型包括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红砖的记忆同样具有古旧艺术的风格,艺术在这里派生出新的艺术结合体。音乐、酒吧、绘画、雕塑等等,这里有种艺术星工厂的氛围。
诸如此类的还有在2010年初就已经解体了的成都市新都区的北村艺术区。建于一片厂房里的北村艺术区曾经因为汇聚了著名油画家如何多苓、刘勇以及众多青年艺术家而声名大噪。
3.从发展方向看,在规模化效应完成后,依然是以艺术品增值的市场效应为目的。很显然无论新蓝顶艺术中心的经营链条系统怎样成熟,最终市场的供需变化都是围绕艺术品价值变化,利润就是目的。当然这是健康的市场发展方向,会促使艺术中心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样,浓园、东区艺术品超市等都为长远的社区运作而追求市场效应的扩大。
(二)艺术社区的市场角色
作为艺术市场中的角色定位较为复杂,有时角色之间会产生交错互换,或混杂。比如说:一种情况是艺术家创作出来作品由自己直接投放市场,撇开了画廊、拍卖行等中介,这种角色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产者了,同时兼顾销售者的角色;另一种情况是画廊这类中介,活动的市场既有一级市场,直接从艺术家手中购买艺术品,也有二级市场,从藏家手中购买。显然角色的多变,带来了复杂的流通方式。在艺术社区中这类情况并存,这也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
那么今天社区中的角色是怎么一种关系呢?
1.艺术家以工作室形式出现。这里的工作室通常兼顾创作与销售,画家进行创作由自己销售,或是由自己的经纪人销售;也有只专心搞创作不参与销售的,生产出的艺术品直接送往画廊等中介代售或卖给画廊。这种形式的产销结合是多见的形式。
2.画廊进驻社区进行系统销售。当下不少独具慧眼的画廊经销者跟随艺术家群体活动集中的地区建立画廊,方便直接进行代理销售,同时也与画家群体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类似集约经营的规模运作。
3.藏家群体在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来亚洲藏家的数量激增,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比重,甚至已经开始赶上欧美藏家的数量。在中国,正在成长的藏家群体随着富豪、投资者以及凸显起来的中国年轻一代收藏家的崛起成为亚洲收藏群体的主力,他们对亚洲及西方艺术品收藏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带来了大笔的收购交易,引起业界关注,无疑为市场主体注入活力,也是社区产业链条形成的推手,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向。今天,中国的藏家逐渐由短期获利的逐利行为转向长远的有目的有知识内涵的品质收藏。例如:上海收藏家颜明,兼具市场实战的历练和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在艺术市场有着二十年实战经验,练就了高超的书画鉴赏能力,他善于通过查阅出版著录,挖掘艺术品的潜在价值。在权威学术期刊《收藏家》杂志评选的艺术品收藏家榜单上,加拿大籍华人朱绍良位于十大华人收藏家之榜首,他注重文化的提升、审美提升。显然,藏家的文化审美开始左右艺术市场品位的发展。进驻艺术社区后,他们也成为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社区产业推波助澜。
(三)成都艺术社区的拓展
立足当代艺术市场发展,成都艺术社区面临的发展走向成为本土艺术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首先,利好的市场带来了机遇。2011年1月Artprice网站发布的《2009-2010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报告指出了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依靠其良性的增长已成为了国际艺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台湾、韩国、新加坡和日本在世界艺术版图上也逐步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它们与中国一起所构成的惊人力量,足以颠覆美国人建立起来的秩序:2009年,亚洲的业务量首次赶超作为龙头老大的美国(亚洲地区为1.5亿美元,美国为1.42亿美元)。2009年当代艺术品拍卖世界排名前10位的拍卖公司中,亚洲公司占据了5个席位[5]。国内画廊的经营业务也已国际化,2012年全球当代艺术品拍卖十大事件中就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身影。在2009-2010期间,中国当代艺术销售利润是世界当代艺术收入的25.6%,紧随霸权遥遥欲坠的美国之后。中国作为艺术市场亚洲区域的龙头,已经崛起。全球艺术市场的核心也开始偏移到亚洲,亚洲地区的艺术市场如今已经成为了未来艺术市场发展的新中心。
其次,静心修炼,打造社区的高端品质。面对热闹却充斥着浮躁气味的市场,只有沉下心来自身锤炼,才具有应变市场风云的能力。成都“浓园”2009年被命名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里每年定时有计划地推出各种展览,为艺术家出画册,关注中青年艺术家,给他们提供发展平台,即在各种交流活动上进行推广,而且特别注重为艺术家“增值”。刘海波认为,艺术区要做大,绝不只是聚集艺术家产生加法效应,也不只提供简单的展销交易。“由于画家要专注于绘画,如果没有专业机构为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包装、定位、推广、提升,艺术市场的上、下游就很难贯通,更遑论形成产业链了。”[6]因此,文化的产业化经营使社区规模化。
社区的产业链所包含的四个维度又是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这种各个链条间的“对接机制”是形成产业链的内模式,作为一种经济运行规律,有一只反映价值的“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其中,产业链又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7]显然,社区产业不是做好某一个环节就可,而是将每一个好的环节有机链接良性运转,才能优化个别,从而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有好的艺术家、画廊、经纪人和拍卖行,还具备将这些角色联系一体的运行机制。
再者,机制的选择决定市场拓展的成败。社区的打造在政府规划策略中,是吸引本土甚至外来知名艺术家和艺术企业的行为,但是运行机制决定行为的长久。成都新都区的北村艺术区的解体就是一个例证,这里曾因汇聚了著名油画家何多苓、刘勇以及众多青年艺术家而声名大噪,然而缺少良好的运行机制,最终没能注入动力的马达必然会停止工作。相反,有不少好的例证帮我们深刻认识到机制的效应,例如,西村艺术区,由刘家琨进行建筑总体规划设计,于2009年正式落成,主要以创意产业的商务活动和对创意生活的消费活动融合在一起,以建成国内最大的艺术品平价市场为发展方向。创意和消费的有机结合就是机制的体现,从画家群体和消费群体两方面拓展了市场,创意可以不分名气大小,消费可以从高端到低端,这解决了应对当下中国艺术面对的受众群体审美取向多样性和多层次性问题。
最后,社区分散,力量均衡也是成都艺术社区发展的障碍。有些特点相似的社区可以联合起来,优势互补,才有实力走向国际。联合方式可以多样,可以是某一产业链的互补联系,比如经销商之间的业务联系;亦可是某一环节的联系,比如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多样化的联合也会带来规模化发展,夯实地域社区的本土文化特色,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总之,规模化艺术经营伴生出的艺术社区在成都蓬勃发展,但如何保持长期健康持续发展,还需在市场运行中积累经验,发展出属于自己特色的经营之道。至少在今天来看应该着重两个方面的工作目标:一是如何与国际接轨,二是如何做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效应。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93页。
[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57页。
[3][美]高居翰:《画家生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39页。
[4]参见:Chin and Hsu,“AnhuiMerchant Culture and Patronage,”pp.19-24;Oertling,“Patronage in Anhui During the Wan-li Period,”pp165-175.
[5]“苏荷”(SOHO)在美国的曼哈顿,是纽约的老工业区,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苏荷”闲置了许多厂房和仓库,一批艺术家稍加改造后作为创作、展示和经营文化艺术的场所。
[6]http://cul.jschina.com.cn/system/2011/09/27/ 011751667.shtml.
[7]http://news.163.com/11/0212/04/6SLSBRJC00014 AED.html.
[8]http://wiki.mbalib.com/wiki/%E4%BA%A7% E4%B8%9A%E9%93%BE.
G127
A
1004-342(2014)01-49-04
2013-03-16
郭萍(1974-),女,成都大学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