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休宁县茶产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4-03-26徐文山
徐文山
(安徽省休宁县茶业局,安徽休宁 245400)
为促进休宁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打好生态牌,做活茶文章。近期,县政协组织茶业部门科技人员深入全县重点产茶乡镇和部分茶企开展茶产业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33万hm2,其中茶园流转面积1394hm2。现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66家,茶叶初制厂800多家。全县茶叶龙头企业3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14家,县级14家。茶叶合作社 40家,其中龙头企业所属农村经济合作社 22家。2013年,全县茶叶产量 9800t,产值6.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450t,产值4.85亿元,加工出口茶叶4万余t,创汇6000万美元。茶叶综合产值22亿元,税收2165万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125元。2014年春茶整体形势是:产量略减,提质增效,茶农增收。受宏观政策面影响,全国春茶价格步调趋于一致。调查显示:高档名优茶价格较上一年回调15%,中档茶保持平稳,大众消费茶上涨10%。价位在100~250元/kg的中低档大众茶最受青睐,成为 2014今年春茶的主流产品。茶产业已经成为关乎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民生产业。茶产业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1.1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有机茶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全县良种茶园基地建设的意见》、《休宁县良种茶园基地建设财政资金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效促进了全县茶产业发展。
1.2 建立一批生态高效茶园基地
全县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666多hm2,完成低产茶园改造3333多hm2。“三茶”认证面积1.04万hm2,占总面积82%。建立26个植保专业服务队,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1.06万多 hm2。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眉茶出口量居全国县级城市第一位。
1.3 涌现一批龙头企业
全县500万元以上茶叶企业66家,其中3000万元以上15家,5000万元以上4家,亿元以上5家。已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4家。拥有自动化、清洁化、连续化茶叶生产线20条。
1.4 整合打造茶叶品牌
近年来,休宁县努力整合打造茶叶品牌,先后申请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松萝茶”原产地保护产品和“休宁松萝”证明商标,并制定出台了《休宁松萝品牌管理办法》,按照“四统一”:即统一地域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标识设计,统一市场宣传进行公共品牌的推介打造,积极借助上海、北京等展示平台,举办黄山名特优农产品展示交易会,不断扩大“休宁松萝”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改变茶叶品牌多、乱、杂的状况。
2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通过有机茶开发,休宁茶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县有机茶的知名度在省内外影响进一步扩大,茶叶企业和广大茶农也从有机茶的发展中广为受益,但在发展中我们也看到差距和不足:
2.1 大宗绿茶多,名优茶比重小
在茶叶生产加工上,仍以传统大宗绿茶(大路茶)生产为主,名优茶和精品茶所占比重低且发展不平衡,名优茶主要集中在流口区域三个乡镇和海阳、陈霞、溪口等地,而商山、五城等茶区较少采制名优茶,缺少龙头企业和能人带动。目前,全县名优茶产量 3490t,占全年茶叶总产量 37%,名优茶比重低于全市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2.2 茶叶企业多,产业化程度低
虽然全县规模以上企业 66家,但在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经营、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综合实力还不强。个别企业存在着管理粗放、产品质差档低、经营手段单一等问题。近年来,流口区域普遍推广了机械化加工模式,特别是在龙头企业新安源公司带动下,整个流口区域机械化名优茶厂已发展到 20多家。但全县其它地区的茶叶加工企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龙头带动效果还不明显,制约了茶业经济产业链的形成。
2.3 加工数量多,品牌效益差
大宗眉茶出口是休宁茶叶的历史与优势,走生态有机之路,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休宁县茶企年加工出口茶叶量达到 4万 t,占据了黄山市的“半壁江山”。品牌上“新安源”、“松萝山”双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但品牌效益还未充分释放出来,知名度还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大宗茶出口农残问题已逐渐凸显,成为制约休宁茶产业发展的短板。
2.4 “三茶”认证面积多,农残、卫生隐患忧
通过几年的发展,全县“三茶”认证面积达1.04万hm2,茶叶龙头企业拥有基地的达32家但真正意义上通过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的少,关联度、紧密度、经济共同体少。茶园管理粗放,部分高山茶园出现荒芜浪费现象,一些茶农只顾眼前利益,茶园化学投入品(农药、化肥、除草剂)滥用现象还存在,公路交通路边除草大多使用除草剂。在茶叶加工方面,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名优茶厂和初制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卫生条件欠佳。
3 推进休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休宁茶产业发展特别是有机茶产业的发展,打造好流口区域有机茶核心产区和全省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大力发展名优茶
名优茶是休宁茶农增收的主要途径,要坚持以名优茶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3.1.1 突出重点、注重结合,加强名优茶基地建设
应本着“三个一批”原则,即发展一批无性系良种茶园和地方良种茶园;淘汰一批高山零星茶园;改造一批低产茶园(包括老茶园和未老先衰茶园)。对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应实行“坡改梯”。同时,要变单一为立体种植,发展多维生态高效茶园,力争在3~5年内使茶园单产和亩效益翻一翻,达到100kg和8000元。
3.1.2 项目带动、扩大规模,提高名优茶产量
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大力培育名优茶龙头企业和名优茶经纪人队伍,扩大和提升名优茶生产规模和效益,巩固拓展流口、海阳等名优茶区名优茶生产,加快五城、临溪等名优茶发展滞后区域的名优茶发展。力争在2~3年内,使全县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达到和超过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使茶园亩效益及茶农收入有较大的增长。
3.1.3 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推进名优茶可持续发展
把正在开展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流口区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争取政策资金,出台相应的名优茶激励政策,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大力扶持名优茶产业发展,真正做到项目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名优茶有机茶开发、农民致富相统一。
3.2 低效茶园综合改造
茶园是茶产业发展基础,抓好基础是关键,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全县有一半茶园树冠老化,土壤酸化,茶叶品质下降,效益低下。具体措施更新树冠,恢复树势,重施基肥,减少化肥多施农家肥,割草还园,坚持人工锄草秋挖,禁用一切除草剂,修复肥培土壤(碧云茶场经验可以借鉴推广)。全县抓点带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奖补办法,以利推广。
3.3 加强化学投入品的监管
以流口区域有机茶核心产区的打造为引擎,严格控制茶园化学投入品的使用。规范安全用肥用药,加大区域内农资市场的整顿。杜绝违禁化学农药进入茶园,杜绝在区域内使用除草剂,以新安源植保机防配送中心和16个村级植保服务站为主体,对茶园投入品采取“五统一”:即统一测报、统一采购、统一防治、统一监管、统一建档。同时,实行严格的“九不准”村规民约,发现违规用药用肥者,予以重罚。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茶园铺草,套种园草植物和绿肥。
3.4 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
目前休宁流口正逐步推广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模式,机械化加工企业已发展到 23家,机械化加工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有效的解决了千家万户手工制作标准不一、参差不齐的弊端,特别是智能化、连续化流水线的引进,实现了从鲜叶到成品茶不落地生产确保清洁化、标准化。目前采茶工不足已是制约休宁茶叶持续发展的瓶颈,要推广茶叶机采,培育机采茶园,此外,还要推广低改,中耕、除草、施肥等机械化。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是解决劳动力不足,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效,保证名优茶质量,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3.5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
一是扶优。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名优茶龙头企业,在企业用地、经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在申报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等项目方面优先立项。二是扶强。鼓励优势龙头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入股、控股、兼并等市场化方式,组建茶叶企业集团,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体系,提升茶叶企业集团竞争力。三是扶大。加快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名优品牌集中。建议,根据茶企税收贡献率多少给予茶企项目及相关政策扶持。四是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引导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联姻合作,加快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新产品的开发步伐,加快超微茶粉,速溶茶的生产步伐,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药品、保健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逐步形成规模化、立体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茶业发展模式,促进茶产业向集约型、深加工方向发展。
3.6 打响休宁茶叶品牌
一要严把质量关。茶企要始终把质量安全摆在首位,加工中坚决做到不掺杂、不使假。在销售时不以次充好,不以劣充优,始终恪守质量承诺,恪守信誉保证,始终如一地守法规范经营。以质量树品牌,力争使“休宁松萝”品牌在全省挤占一席之地。二要扩大品牌营销力度。休宁县从 2011年就启动了“休宁松萝”茶叶品牌的整合打造,目前全县已有9家企业先行使用“休宁松萝”标识。要继续围绕“休宁松萝”做文章,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上营销、微信营销等新的营销手段,不断扩大“休宁松萝”地域品牌宣传营销力度,把打造地域公共品牌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真正树立休宁自己的茶叶品牌。三要深入挖掘松萝茶文化内涵。把茶叶与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在旅游线路上将休宁名茶故事、传说、文化揉入旅游解说词中,要像西湖龙井十八棵御茶树和武夷山6棵大红袍,把茶叶与旅游与文化有机交融。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发展茶家乐、茶楼、茶馆等服务业的发展,把茶文化融入茶旅游,成为新的茶叶经济增长点。
3.7 建设茶叶科技人员队伍
目前,全县茶业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5人,技术人员老龄化问题凸显,断层现象明显,有一批老同志在2~3年内将陆续退休。有15个乡镇配备了茶叶技干,还有6个乡镇空缺,建议县人事编制管理部门,逐年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年轻茶叶技术人员,充实茶叶科技队伍,做到专岗专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