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大夏秋茶资源开发力度 走安徽茶产业提升新路

2014-12-24宛晓春江昌俊张正竹沈周高李大祥

茶业通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茶树茶园安徽

宛晓春,夏 涛,江昌俊,张正竹,沈周高,李大祥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 230036)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国家。起源于中国的饮茶习惯,如今已成为世界性的消费风尚,茶叶也被列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目前,全球五大洲约有 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2012年,全世界茶园面积443.87万hm2,茶叶总产量为452.8万t,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达 20多亿。茶叶,已不仅仅是一片树叶,而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和产业。

据统计,2013年中国茶园面积257.93万hm2,产量189万t,茶叶农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综合产值达到5000亿元,其中农业1000亿元,批发零售2000亿元,茶馆700亿元,茶饮料700亿元,茶食品200亿元,茶精加工产品100亿元,茶机械产品200亿元,其他100亿元;茶叶出口32.58万t,出口金额12.47亿美元。全国茶叶行业已经连续19年实现增产增收。

安徽是我国产茶大省,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的原产地,并且是出口绿茶——屯绿的主产地。2009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建议》,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更是为安徽茶产业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全面了解安徽茶产业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厘清今后发展思路,对提升安徽茶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安徽茶产业发展现状

茶产业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山区、茶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省16个市105个县(县级市、区)中有11个市58个县(区)产茶,涉及茶农300多万人,从事茶叶加工经营人员超过100万人。茶叶收入在主要产区占当地农民收入40%以上。2013年,全省茶园面积15.3万hm2,茶叶产量首次突破10万t,达10.1万t,增长5.84%,茶农人均茶叶收入2300元以上,较上年增长15%。茶叶一产产值近70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各类名优茶3.5万t,产值49亿元,分别增长9.4%和10.9%;名优茶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5%和70%。出口数量为4.48万t,出口金额为 1.64亿美元,是中国茶叶出口第二大省份,低于浙江省的18.95万t和5.96亿美元,高于第三位福建省的1.66万t和1.14亿美元。

安徽茶产业历史辉煌,1978年全国茶叶产量前五位分别是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安徽位列第三。近年来,尽管我省茶产业实现了连续13年的增产增收,但茶叶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滑。2011年安徽茶叶产量下降到全国第七位,自2012年起跌至第八位;同时茶叶单产偏低,2013年我省茶叶单产 43.9kg/667m2,低于全国平均48.8 kg/667m2,世界平均68.0 kg/667m2,单产位居全国的第九,亩产值位列第七。

2 安徽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茶叶接受程度的提高,持续增产增收的中国茶叶市场,体量还在增大,但不容忽视的是,体量巨大的中国茶产业并不成熟。中国近8000万涉茶人口、7万家茶企尽管分布广泛,但多数茶企仍处于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的经营阶段,主要靠卖散装茶为主,深加工率不高,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 1000家,规模上亿的业屈指可数。此外,重规模、轻质量,重扩大面积、轻提高单产和品质的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安徽茶产业除存在上述的共性问题之外,也存在着自身特有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

图1 2010~2013年全国主要产茶省茶园面积(单位:万亩)

图2 2010~2013年全国主要产茶省茶叶总产量(单位:万t)

图3 2010~2013年全国主要产茶省茶园亩产(单位:kg)

图4 2010~2013年全国主要产茶省茶园亩产值(单位:元)

2.1 茶园基础条件薄弱,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小,茶叶单产低

我省半数以上的茶园是上世纪 70~80年代开垦的,多数零星分布在山坡、林地,低产老茶园居多,制约了茶叶产量、品质的提高和机械化采茶的推广。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低,2013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47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22.6%,低于全国52.5%的平均水平,远低于福建(94.1%)、浙江(70.8%)、广东(67.3%)等省份。全省高标准茶园面积少,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全省茶园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和全球的平均水平。

2.2 组织化程度低,茶叶生产效益差,品牌经营能力不强

2013年,虽然全省茶园亩均产值增至3000元,但仍远低于福建(5294元/667m2)、浙江(4774元/m2)等省。我省茶园大多分散在农户手中,茶园流转机制尚未普及,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以分散销售为主,在市场开发上缺乏长远规划,缺乏像“安溪铁观音”、“浙江龙井”、“云南普洱”等品牌的整体策划宣传推介,影响力不大,品牌建设亟待加强。而且我省多数茶厂仍然沿用传统作坊式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急需改造更新。茶农仍存在不合理使用农药、除草剂和化肥的现象,很难进行有效的源头监控,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2.3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技术推广力度不大

政府对茶产业科技创新、产业扶持和引导资金投入力度不大,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速度慢,县乡两级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环节薄弱,生产技术承接能力和推广力度不够。

2.4 茶叶产品形式单一,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

因中低档夏秋茶产品价格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我省多数茶区往往只在春季采摘一季名优茶,夏秋季茶鲜叶原料弃采现象非常普遍,资源浪费严重,适销对路的中档茶叶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浙江、湖南等省通过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实现差异化加工,及时调整了传统茶产业结构,延伸茶产业链,提高了茶叶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增产增收。而我省茶叶深加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2.5 茶产业服务旅游文化产业的潜力没有发挥

安徽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但当前的旅游开发主要还是以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在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上,与长三角及其他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明显不足。

3 2013年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012年7月,安徽农业大学向安徽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随即得到时任省长李斌的重要批示:“宛晓春、夏涛两位同志对我省茶产业发展形势的分析和相关建议很有价值,可以适当形式印发。请安农大发挥茶产业科技人才优势,支持我省茶产业发展,重振雄风,造福于民。” 此后,省政府专门研究,并于2013年起拨专款重点扶持安徽茶产业发展。为配合省政府振兴安徽茶产业的行动计划,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省农委、安徽农业大学及相关部门,迅速组建了26支专家团队,奔赴我省各地茶区,开展科技服务支撑茶产业的专项行动。

3.1 主要做法

(1)成立组织,深入开展调研。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建安徽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具体由省农委负责专项行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工作。2013年、2014年的3月~ 4月间,省政府办公厅会同省农委、安徽农业大学,先后对六安、池州、安庆、宣城、黄山等5市重点产茶市开展调研,广泛收集、认真梳理各市重点茶企业技术需求,2013年确立26家茶企、2014年确定10家重点茶企和10家一般企业为扶持对象,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了工作任务和技术指标,落实了专家团队。

(2)探索自主创新发展新模式。改变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发展新模式,做到在茶产业与科技发展的方向与路径选择上,以市场为导向,由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从政策、资金层面加以扶持,高校从技术、人才上给予支持。

(3)精心组建专家团队。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选派得力干部和专家赴六安和金寨挂职副市长和副县长,主抓茶产业。同时对每个服务企业,安农大分别委派由2~3名茶叶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小组,全程跟踪服务。专家小组的成员组成,既充分考虑企业各自发展方向的差异性,也兼顾专家研究领域的优势互补,力求做到了重点突出。同时,将每个企业、每位专家的联络方式、工作内容和技术指标汇编成册,发至每个企业和专家手中,要求每个专家定期指导、全程参与、随时接受技术咨询。

3.2 主要成效

(1)茶树品种选繁与茶园标准化管理

安农大联合东至茶树良种场、徽六等8家茶叶企业,以高产、优质、多抗、专用为育种目标,发掘安徽地方优质茶树种质资源、进行良种快繁技术和配套管理技术的开发。新建或改造各类茶园1067余 hm2(其中:改造低产茶园 203.3hm2,建设高效生态茶园或机采茶园822hm2,建设茶树母本园及繁育基地40hm2),完成了266.7hm2新建和改建茶园的选址及前期准备工作;保护或选育优良茶树品系65个,引进茶树新品种 13个,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茶园标准化管理及茶园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2)夏秋茶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

福驾、谢裕大、一笑堂等9家企业,以安农大科技、人才为依托,推广应用了机采技术,开发了红茶、乌龙茶等夏秋茶系列产品。完成了安徽黑茶——安茶、金寨红茶、安徽特色乌龙茶、黄大茶工艺改进及系列产品开发,开展了7条夏秋茶开发生产线的研制、设备选型及部分调试,并制定6个企业标准化加工技术规程;完成了安徽舒绿年产1200t姜糖茶和600t速溶茶生产线的工艺设计、设备选型与采购,研发了姜糖茶、茶香山楂、茶含片等深加工系列产品19个;在福驾茶业,开发了金寨红茶,实现年产量 300t,销售收入 2400万元,成功申报了《地理标志产品—金寨红茶》,制定了《金寨红茶》省级地方标准,制作了金寨红茶产品标准样;建设了皖垦集团机采示范茶园333.3hm2。

(3)示范推广名优茶加工技术和装备

通过产学研合作,安农大与国润、天方等7家茶业企业,联合推广应用名优茶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和装备,示范应用了茶叶精制的连续化、清洁化生产线。建成了六安瓜片生产线2条,黄山毛峰和太平猴魁生产线各1条;着手制定祁门红茶国家标准和工艺技术规程,完成了祁红精制清洁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的总体设计,研制了日产10t红茶机采机制示范生产线;试制出传统工艺的黄茶和小火黄大茶的产品加工工艺,对黄大茶加工设备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布局,开展了日处理10t鲜叶的黄大茶初制生产线、日处理4t黄大茶精制生产线的研制工作。

(4)茶叶健康功能发掘与茶文化建设

安农大科研团队利用高脂饲料,建立了大鼠代谢性疾病模型,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和脂肪肝四种症状;开展了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乌龙茶和黄大茶干预体重增加、降低腹脂的效应研究。在四海茶业,开展了“九华佛茶”创制及佛茶与茶文化关系研究,深入挖掘池州茶叶发展历史和佛教的渊源关系,并着手制订《“皖海”牌九华佛茶质量标准》和《“皖海”牌九华佛茶加工技术规程》。完成了谢裕大祁门红茶文化展览馆的前期建设工程。

(5)茶树基因组测序

安农大的科研团队联合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开展了茶树叶片不同发育阶段与茶尺蠖取食茶树叶片的比较转录组学、利用孤雌生殖技术进行茶树单倍体或单二倍体材料的培养与鉴定研究;利用 RAD和代谢组学技术对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茶树分别进行纯合度与次生代谢产物的比较分析;对茶氨酸、咖啡碱和儿茶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和活性鉴定等研究工作。同时,安农大与华大基因科技服务公司合作完成了250bp、500bp、800bp、2Kb、5Kb、10Kb、20Kb、40Kb的DNA建库工作,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进行了茶树BAC文库的构建工作,为搭建我国茶树基因组学研究平台和公用数据库,开发相关生物信息学工具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基础性研究。

4 提升安徽茶产业的相关建议

4.1 适度发展茶园面积,提升茶产业效益

反观中国茶叶的“十九连增”,其根本是靠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来实现的。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此前单纯依赖GDP拉动已经难以持续,稳增长、调结构、适度发展茶产业已成为必然。

据农业部发布《2013年中国茶叶种植生产情况》资料显示:目前,中国茶园面积继续增加。汇总2013年17个产茶省(区、市)上报数据,我国共计茶园面积257.9万hm2,同比增加16.9万hm2。其中采摘面积194.5万hm2,同比增加15.2万hm2,增8.4%。仅2013年一年全国就增加16.7多万hm2新茶园,为近5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使未开采茶园达到63.3多万hm2,创下历史最高水平。按目前采摘面积平均单产65kg/667m2计算,现在近66.7万hm2的未开采茶园,3年后理论上可以使全国茶叶总产量再增加2013年的1/3,即年增产干毛茶61.8万t,这里还不包括按目前趋势未来几年将增加的33.3~40万hm2新茶园,预计到时将对整个茶叶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力。茶园面积继续盲目扩大,茶叶生产存在隐性的产能过剩,已成为当前中国茶叶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为此,加强安徽茶产业的顶层设计和产业引导,发掘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大力改造低产老茶园,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发展高标准新茶园,提高亩产,重视资源有效利用,开发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提升茶产业效益,适度增加茶园面积,避免因产品过剩导致茶农减收、毁茶灾难的发生是安徽茶产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4.2 加大夏秋茶资源开发力度,不断挖掘现有资源潜力

我省现有可采摘茶园13.3万hm2,茶园面积广、夏秋茶鲜叶资源丰富,如开发中档夏秋茶新产品(红茶和乌龙茶),平均可增产50kg/667m2,产量可增加8~10万t,每年可增加产值60亿元以上(按80元/kg测算),夏秋茶增产增收潜力巨大。建议在开发夏秋茶过程中,坚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持续开展茶鲜叶机械化采摘技术开发与示范推广针对我省丘陵、山区的茶园种植特点和现状,筛选适合机采的茶树品种,并示范推广;针对夏秋季茶树鲜叶的萌发特点和中档茶对原料规格的要求,研制出轻便适用的采摘机械;研制机采鲜叶机械分选机和光电色选机等关键设备;开展机采鲜叶连续化分选技术研究,制定中低档茶机采茶园树冠培育技术规程和茶叶机采机制技术规程,并示范推广。

(2)继续实施安徽乌龙茶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从福建、广东等乌龙茶主产区引进及驯化乌龙茶良种(如金观音、铁观音、黄金桂等),进行无性快繁;利用安徽茶区现有茶叶品种资源试制乌龙茶,开发有安徽特色的乌龙茶产品;改进乌龙茶的包揉工艺,大幅度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制订安徽乌龙茶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并在安徽适宜茶区推广应用。

(3)加快工夫红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的研建与应用突破工夫红茶连续化萎凋和连续化发酵技术,研制连续化萎凋机组和连续化发酵机组等关键设备;突破工夫红茶精制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技术,研制关键设备。

(4)不断开发茶叶提取物、超微茶粉制备及其终端产品以夏秋茶为原料,研建茶叶提取物和超微茶粉生产线;以茶叶提取物为中间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发生产速溶茶、茶多酚、儿茶素等茶叶提取物终端产品;以超微茶粉或速溶茶为中间产品,利用茶叶色香味特征及其保健功能,研制茶食品终端产品,并进行示范应用。

(5)挖掘茶的健康功能,加大产品开发和在畜禽健康养殖上的应用。

4.3 坚持“五化同步”,实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基地建设生态化

严格控制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品的使用,从原料生产上严把茶叶的质量安全关;加强山区生态保护,宜林植林、宜茶栽茶,适度发展,切忌盲目扩大茶园,要重点在提高茶园单产和效益上下功夫;茶树良种是茶叶生产的命脉,要加强地方优良茶树品种的选育,防止品种混杂,以茶树良种支撑安徽茶叶大品牌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特点,建设切实可行的茶叶标准园。

(2)加工清洁化

茶叶生产水平的提升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崛起和壮大,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清洁化、标准化生产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的扶优扶强,发展茶叶清洁化生产,并根据不同产品,有针对性地研发茶叶机械,在保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实现名优茶生产的机械化;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研建夏秋茶产品的机械化、清洁化生产线并示范推广。

(3)产品系列化

在发展传统名优茶的基础上,利用我省夏秋茶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诸如霍山黄芽、黄大茶、小火黄大茶等特色产品,实现黄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及深加工产品等系列产品的错位发展,提高品质,提升加工水平,增加茶叶产值,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展茶产业发展空间。

(4)经营多元化

在生产方式上,强调大型企业对大宗茶叶实现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化加工,同时根据现实条件和生产水平,对目前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山地、坡地小茶园,开展家庭式、农庄式的传统高档手工茶生产,实现大宗茶工业化生产和高档茶手工制作的互为补充。

在经营体制上,政府应加大引导,整合各方资金,构建茶产业保障体系;企业、专业合作社要树立“带动茶农增收为核心”的经营理念,探索建立茶叶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茶农之间的新型服务化主体,形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合体”,保障茶农利益,实现共赢发展。

在营销模式上,要强化公共品牌的整体策划与宣传推介,积极利用安徽茶人在省外多年经营构建的销售网络资源,发挥实体店、电子商务等销售渠道的各自优势;结合我省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茶旅融合”产业,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探索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争取茶产业利益的最大化。

(5)发展科技化

科技是茶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政府部门、茶企业要切实增强科技意识,充分发挥科技在茶产业发展上的更大作用,特别是在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茶树优质品种选育、茶园单产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水平提升、开展夏秋茶综合利用、建立社会化与规范化的服务组织、发展电子商务等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力度,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最新的技术、人才活力;同时,科技人员要深入生产一线,解决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研发更多的切合安徽茶产业发展实际的耕作、加工机械和技术,实现茶叶生产的快速提升。

猜你喜欢

茶树茶园安徽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