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实践训练的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2014-03-25邱小平王振华宋碧英汤凌志位楠楠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核电课程体系专业

单 健,邱小平,王振华,宋碧英,汤凌志,位楠楠

(南华大学 核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世界传统能源面临枯竭,环境与能源部门又要求必须实施“节能减排”计划。许多国家开始实施长远的核电发展计划,我国也曾提出:“到2020年,国内的核电装机容量将从现在的不足1 000万kW增加到8 000万kW”的宏伟目标[1]。虽然出现了“福岛”核电事故,各国核电发展计划都受到影响,德国甚至完全放弃了核电发展计划,中国火热的核电建设势头也一度降温。不过,2011年11月期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先后认为: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不会改变。这表明我国核电及相关技术产业必将继续快速地发展,核电及相关的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达到目前的10倍以上[2]。但是,我国核类专业的人才储备很少,“十五”期间,中核集团共接收5 000多名大学毕业生,但引进的人才中大部分为计算机、仪器仪表等通用专业人员,核专业人才只占到实际需求人数的15%~20%。这意味着我国必须大力加强核类专业人才培养,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也就要求核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要建立更完整、更科学和更实效的教学课程体系。从2007年开始,国家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高校中批准建立“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和核物理”5个国控专业。2012年,教育部重新调整以上核类专业,再次把“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2个新专业与“核工程与核技术”合并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把“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改名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其中“核安全”概念的突出,体现了国家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为高校大力投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核与辐射安全类人才提供了支持。南华大学承担了以上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加上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等,目前已有10余所高校开设核类国控专业,但相关的课程体系基本是在1987年教育部修订的关于“核工程与核技术”课程体系的大专业基础上临时初步修改而成,其专业内涵结构比较滞后,教学内容的陈旧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现象较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比较严重。基于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

1 全面考虑、整体设计和重点建设

从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核类专业课程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虽然目前核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并着力开办核类专业。但是,相关的课程建设,包括教师队伍、教材和实验条件等建设还非常滞后。到目前为止,国家级、省级和各高校的精品课程在网站上几乎没有相关核类专业课程。教育部2008年11月召开了 “2006—2010年高等学校核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2011年11月召开了“第六次会议”,2013年11月,“2013—2017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核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广东东莞召开。3次会议均特别强调建设适应新设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问题[3],同时也要求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首先应做的是“全面考虑、整体设计和重点建设”。全面考虑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专业本领等方面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同时也要考虑核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以核类专业为特色的高校优势,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核类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质量,加强核安全文化的养成以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4]。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该思路体现的教学方案是以提高学生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和加强实践兴趣培养为前提,开展注重“提高兴趣”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工作。具体实施中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编写核心课程的新教材,在学生完成最基本的核类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专业具有的实验条件、专业优势、学科基础和科研实力等支撑条件,尽可能地增设新的专业实践选修课程,编写新的实践课程指导书,从而重点建设强化实践的更完整、更科学和更实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全面考虑、整体设计和重点建设”的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5]。

图1 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总体思路框图

1.1 加强实践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和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古人云:“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其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采取多渠道训练和培养,从内心激发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强调自主学习、提倡创造力开发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兴趣来设计课程体系、调整课时比重是非常重要的[6]。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在核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加强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大一增设专业认知实习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7]。

1.2 强化因材施教,实行真正的学分考核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我们所提的“因材施教”除此之外,还包含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在教学中真正的实行学分制考核的内容,即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重点考虑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尽可能多的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课程,只要最后的学分数达到了授予学位的要求即可。可以说改革中扩展了“因兴趣而施教”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冲淡因材施教的主要指导思想。我们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不仅具有很宽的选择面,同时还特别考虑了对不同兴趣的学生的学习深度、广度及实践技能的要求,采取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教学的方法[8-10]。

2 重点建设内容及采取的措施

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后,如何采取具体教学方案和措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改革的难点。我们在实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重点是:以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编写核心课程的新教材、在学生完成最基本的核类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专业具有的实验条件、专业优势、学科基础和科研实力等支撑条件,尽可能地增设新的专业实践选修课程,编写新的实践课程指导书。图1中虚线圈里的内容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2.1 充分利用多年来积淀的专业优势

悠久的专业办学历史不仅是我们引以为荣的资本,更是我们发展前进的最大优势。南华大学的核类专业在国内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办学优势,在50多年的核类专业办学历程中,老一辈的专家、教授为我们的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我们也在专业办学中一直与核工业、环保及核电等系统各单位的保持紧密合作和交流。南华大学已经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核类专业人才,他们在核工业、环保及核电等领域从事生产及科研工作。这也是多年专业办学历史积淀起来的优势条件,可以为专业办学提供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为教学及科研提供人才和经验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最好的训练基地,为提高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训练水平提供保障。我们在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十分重视并充分挖掘利用这样的专业优势,倡导和鼓励学生发扬优良的历史传统,鼓励学生以历史为荣,继续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教育,献身国防和核工业,强化献身核工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2.2 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良好的条件

实验室条件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保障。在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不仅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条件,切实有效地利用好现有的先进仪器设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利用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地位的氡实验室、实物仿真的核电模型和模拟的核电模型、配置齐备和设备先进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增设大一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或增设知识面更广、综合性更强的专业基础实验,为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按兴趣选修更多的课程提供选择余地;利用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增设要求更高的专业性创新性实验,为部分具有开创性和钻研精神的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条件[11]。

2.3 充分利用学科基础提供的技术支撑

雄厚的学科基础是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在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如何重视学科基础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基础提供的技术支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强化人才培养平台的坚实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创建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雄厚的学科基础提供的育人环境。学生在一个学科基础扎实、人才队伍强大、学术氛围浓厚和创新思维活跃的环境中成长,其素质和技术素养将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特别重视自己学科专业已经建立的基础,利用我们学科教师队伍专业配置完整、开设课程能力很强的特点,确定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7大核心课程——辐射剂量学、辐射防护、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核辐射探测、核反应堆物理和核技术应用,并重点建设相应的课程组和实验室,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增设新的实践课程内容——核电厂系统设备、核环境学基础、环境监测与评价、核安全的法律法规等。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科基础能力的培养,注意发挥学科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

2.4 充分利用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如何把科研和教学这两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相辅相成的轮子协调地转起来,这是充分利用科研项目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十分注重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结合建设,培养教师在课堂中紧密联系实际的能力,希望把科研中的原理知识、技术、实践能力、经验认识和成果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12]。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工作,培养科研实践能力。加强学生毕业设计工作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主要以科研团队成员组成指导小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来源于各类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同时也得到基本科研实践能力培养[13]。

3 结束语

本次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在国家对核类专业进行大调整和学校修改新的培养方案的背景下开展的。尽管改革方案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但目前已经取得了以下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1) 基本完成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核物理等核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建设,并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对知识结构及掌握深度要求的不同,制定了核类专业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完整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和方案,完成了新的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写。

(2) 深入研究了核类专业“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的性质和要求,按照不同的要求和形式实现分层次开课的教学模式,确定辐射剂量学、辐射防护、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核辐射探测、核反应堆物理和核技术应用等课程为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加强了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每门核心课程配置了3~5名主讲教师,并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的资深教授领头指导教学,构成了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课程教师队伍。积极开展了4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基本完成了《反应堆物理分析》、《辐射剂量学》、《辐射防护》等的新教材编写工作。

(3) 开展了6门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研究课程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及实验室建设,对不同专业规定不一样的必做实验,筹划一些针对具体对象的自主设计综合性及创新性教学实验,与专业创新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形成了3层次的立体实验教学模式。认真组织教师结合科研进行毕业设计课题命题和指导,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

[1] 中国新闻网.国家能源局:中国2020年核电规划装机将提高1倍[EB/OL].[2010-03-22].http://www.chinanews.com/ny/news/2010/03-22/2183631.shtml.

[2] 每日经济新闻.日本核泄漏引担忧无碍中国核电发展计划[EB/OL].[2011-03-15].http://business.sohu.com/20110315/n279821769.shtml.

[3] 红网.南华大学承办教育部高校核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EB/OL].[2009-11-20].http://bbs.rednet.cn/thread-20881452-1-1.html.

[4] 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4):113-115.

[5] 傅冠平,潘海天.构建学科群加快学科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03,78(4):8-9.

[6] 王嘉才,杨式毅,霍雅玲,等.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增刊1):71-75.

[7] 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4(4):63-64.

[8] 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兼谈培养分析科学专长技能[J].琼州大学学报,2003,10(5):72-73.

[9] 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3):25-27.

[10] 范钦珊.面向21世纪的系列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1997(3):18-19.

[11] 郭武军.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5):46-47.

[12] 刘萌芽,吴移谋.如何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J].南华教育,2006(4):8-13.

[13] 杨廷桐,李秀杰,文小军,等.组织病理学综合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22)2:180-182.

猜你喜欢

核电课程体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