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看勒菲弗尔翻译理论在新闻翻译中的运用
2014-03-25毛绍磊
毛绍磊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一、引言
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五名恐怖分子手持砍刀,无差别地砍向手无寸铁的群众,短短十几分钟就酿成了29人死亡、140多人受伤的惨案。中外众多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及时报道。但耐人寻味的是,面对鲜血淋漓的事实、丧心病狂的暴行以及挑战人类文明底线的赤裸裸的恐怖行径,西方多家媒体却闪烁其词、阴阳怪气、态度暧昧。更有许多老牌的西方媒体甚至不惜牺牲新闻报道的职业准则,为恐怖分子开脱。面对一向在反恐和人权上叫得最响的众多西方媒体针对此事件集体“失聪”“失明”的报道,我们一方面要号召新闻工作者对此进行坚决的抵制和声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探究西方新闻报道的本质,让广大人民清楚地认识到一贯标榜所谓“职业素养”和“客观公正”的西方媒体对此事件进行混淆视听报道的真正用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去伪存真、拨乱反正,让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的言论在中华大地无立足之地。
二、勒菲弗尔翻译理论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就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译者必须尽量在恪守原文的基础上做到“形神兼备”。作为翻译文化转向代表性人物之一,勒菲弗尔旗帜鲜明地提出翻译绝非在语言真空中进行,整个翻译过程充满了历史、文化、习俗、权力等因素对译者及其译文的制约。勒氏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翻译中的“改写”与“操控”。勒氏认为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拒绝、经典与去经典是由“非常具体的因素”控制的,这些因素包括权利、意识形态、习俗以及操控[1]2。在此基础上,勒氏提出翻译即是对原文本的改写[1]vii,有些改写是受制于意识形态层面,有些改写则是出于诗学考虑[1]7。
勒菲弗尔主要讨论了文学系统中的三个控制因素:诗学、意识形态及赞助人。勒氏说,诗学可以被看做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它在文学写作领域起作用,并由“专家人士”所代表[1]14。对于意识形态,勒氏说没有人可以超越自己所在的意识形态去行事。对他而言,在三个制约因素中,翻译最重要的考量是意识形态层面。他说:“在翻译过程的每一个层面,可以看出,如果语言层面的考虑和意识形态/诗学的考虑发生冲突,后者往往胜出。”[1]39对于赞助人,勒氏认为这是一个主要在文学系统之外制约翻译的因素。具体说来,它是一种“能够促进或阻止文学的阅读、写作及改写的像权势(机构或个人)一样的东西”[1]15。根据勒菲弗尔所述,“赞助人可以由个人、团体、宗教机构、政治团体、皇室、出版商,最后同样重要的还有媒体(报纸、杂志、广电公司)所充当。”[1]15同意赞助也就意味着“要融入赞助团体并接受其生活方式”[1]16。
三、政治及意识形态等超文本因素制约下的西方媒体新闻翻译/编译
正如翻译的文化学派所言,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权力、意识形态、诗学等超文本因素紧密相连,并深受其制约。普通文本的翻译如此,涉及政治敏感性的新闻翻译和编译更是如此。我们从最近发生的云南昆明暴力恐怖事件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点。2014年3月1日,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国外多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及时报道。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的标题为:Knife-wielding “terrorists” kill 29,injure 130 at China train station[2](持刀“恐怖分子”在中国火车站致29人死,130人伤)。该标题貌似客观,却经不起推敲,带引号的“恐怖分子”充满了CNN对中国官方对暴徒定性的质疑和不认同。该篇报道的最后,为显示其专业水准,CNN还就此事进行了“深度”点评:Frequent outbreaks of violence have beset Xinjiang,a resource-rich area where the arrival of waves of Han Chinese people over the decades has fueled tensions with the Uyghurs,a Turkic-speaking, predominantly Muslim ethnic group[2](频发的暴力活动一直困扰着新疆这个资源丰富的地区。随着最近几十年来汉族人的大量到来,更加剧了汉族和操突厥语、以穆斯林为主导的维族之间的矛盾)。本来孤立的极少数暴徒的行径被CNN这么一点评,变成了汉族和维族之间的民族矛盾。
再看BBC的报道:An attack by knife-wielding men at a railway station in Kunming in south-west China has left at least 29 dead,the state news agency Xinhua says. Another 130 people were wounded in what authorities said was a “premeditated,violent terrorist attack”[3](据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中国西南昆明火车站持刀人员袭击事件已致至少29人死亡)。好一个“knife-wielding men(持刀人员)”的用词!在暴徒长长的砍刀挥舞之下,短短十几分钟,29条鲜活的无辜生命葬送在屠刀之下,在BBC 媒体人的眼中,这些暴恐分子却只是普通的“持刀人员”?再看“in what authorities said was a‘premeditate, violent terrorist attack’”(在这件官方所称的“有预谋的,暴力恐怖袭击”)。BBC媒体对中国官方对恐怖主义定性的不屑一顾,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篇报道的结尾,BBC依然不忘大秀其“专业水准”和对中国的“独到见解”,评价道:Xinjiang is home to the Muslim Uighur minority group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of discord with Chinese authorities[3](新疆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维族的家园。该少数民族长期和汉族官方不和)。该评论唯恐天下不乱,即便是一起简单孤立的暴恐事件,BBC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挑拨中国民族矛盾的“重任”。
纽约时报的报道:A group of assailants wielding knives stormed into a railway st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4](一群行凶者持刀冲进中国西南一座火车站内)。气焰如此嚣张、酿成惨剧如此骇人听闻的暴恐分子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被淡化为“assailant(行凶者)”,并且暴恐分子手中的大砍刀也再次被淡化为“knife(刀、小刀)”。那么,试问到底什么样的凶器才能配得上西方媒体眼中的“machete(大砍刀)”呢?
此外,在美国《华盛顿邮报》、美联社、福克斯新闻、英国路透社等多家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也不乏诸如中国官方所称的“恐怖分子”、上述中国官方内容“未经证实”、把恐怖袭击淡化为“knife-wielding attack(持刀袭击)”、称恐怖分子为“assailant(行凶者)”“militant(激进分子)”以及给terrorist(恐怖分子)加引号等等,企图淡化事件、为恐怖主义开脱。
四、从勒氏理论看西方媒体胡言乱语现象背后的本质
翻译从来就不是在语言文本转换的真空中进行的。“翻译,和所有的改写一样,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文本活动。每一段翻译的背后,总有一个语境,总会有一段历史。”[5]反观此次昆明暴恐事件,西方媒体之所以罔顾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基本准则,对事实进行逻辑混乱、阴阳怪气的翻译和编译报道,恰恰印证了勒菲弗尔关于翻译背后权力和意识形态等超文本因素对翻译文本进行操控的理论。“在翻译过程的每一个层面,可以看出,如果语言层面的考虑和意识形态/诗学的考虑发生冲突,后者往往胜出。”[1]39如果说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还能够基本恪守翻译“信、达、雅”等传统译论的准则,那么在涉及到有政治敏感性的新闻翻译及编译的时候,在语言层面的考虑和译者的意识形态和占主流的诗学发生冲突的时候,译者是不可能超然于他所处的意识形态之外的。
在文学系统之外,另一个制约翻译的主要因素是赞助人。此次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之所以支支吾吾、态度暧昧,除了意识形态的考虑外,还与其背后赞助人的身份密切相关。比如号称独立运营的BBC,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英国政府财政。作为全球第一家全天候播报新闻的电视台CNN,却因为大多数的新闻是靠通过和美国政府的紧密合作取得,而被很多人指责为并不试图做出准确的报导,只是一个宣传工具。由于CNN遭到很多“太美国中心”的指责,该媒体曾经一度被网友调侃为“做人别太CNN”。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西方媒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独立运作,事实上却由少数的几个媒体大亨所控制。这些媒体大亨和其他行业的巨头一起共同构建起一个掌控国家权力的网络。在这种情况下,指望这些以利益最大化为运营驱动力的资本主义报业集团为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发生的事情做出公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报道,恐怕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反观这次昆明暴恐事件,我们所看到的确实如此。透过这些貌似中立、不疼不痒的报道,我们不仅能看到西方媒体的虚伪和冷酷,还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傲慢态度。
综上所述,通过昆明暴恐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整天标榜和鼓吹的所谓“新闻自由”“客观公正”只是喊给其他国家听的口号,一旦涉及到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权力斗争、意识形态的对抗,他们比任何一个国家更能装聋作哑、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借此搞乱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才是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的真正本质!
五、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新闻报道要以“客观真实”为基本准则,翻译要在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基础上“戴着镣铐跳舞”。因此从事国际传播的新闻工作者在涉及其他国家报道进行翻译及编译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地尊重事实,最大限度地在采集当地新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编译和翻译报道。但是,通过昆明暴恐事件中部分西方媒体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闻的“客观真实”原则和翻译的“信、达、雅”规范只是学术界的一种理想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在霸权主义和偏见政治依旧的世界里,这些范式往往会被折射和歪曲。在这些闪烁其词报道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西方国家试图挑拨中国宗教和民族矛盾,破坏中国稳定团结的险恶用心。同时,通过这次暴恐事件,也给我们的新闻从业者提了一个醒,我们在进行国际新闻报道、对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进行翻译和编译时,一定要有自己清醒的认识, 不能人云亦云,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做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积极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Lefevere 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2] Ralph Ellis.Knife-Wielding “Terrorists” Kill 29, Injure 130 at China Train Station[N/OL]. (2014-03-01)[2014-03-03].http://edition.cnn.com/2014/03/01/world/asia/china-railway -attack/.
[3] Damian Grammaticas.China Mass Stabbing:Deadly Knife Attack in Kunming[N/OL].(2014-03-02) [2014-03-06].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26402367.
[4] Chris Buckleymarch.Attackers with Knives Kill 29 at Chinese Rail Station[N/OL]. (2014-03-02) [2014-03-05]. http://www.nytimes.com/2014/03/02/world/asia/china.html.
[5] Bussnett Susan,Lefevere Andre.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s,19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