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语境与翻译连贯

2014-03-25李红宇

关键词:连贯语篇译文

李红宇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一、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的概念最早由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他在研究原始语言的过程中认识到语篇外部环境对理解语篇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了情景语境的概念,即语篇(话语)产出时的即时环境。随后,他注意到要充分理解语篇,只有情景语境还不够,有必要了解更大的文化背景,即语篇参与者及他们所参与的交际行为背后的文化历史[1]6,由此提出了文化语境的概念。

韩礼德在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时候接受了马氏的观点,认为语篇是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共同作用的产物。虽然他的关注重点在情景语境,并建立了情景语境的三个主要变量——语场、语旨、语式与语言的三种纯理功能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2],但他同时高度肯定了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任何能产生语篇的情景语境,都不是语场、语旨、语式这些特征的随意堆放;情景语境是在特定文化里一些总是一起出现的事物的总和”[1]46。韩礼德指出,文化语境的作用就是决定“人们在这样的场合总是做这样的事情,并赋予这些事情这样的意义和价值”。

黄国文具体阐释了文化语境的内涵,他认为文化语境由“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包括该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语境比情景语境覆盖范围广,也比情景语境层次高。在语篇分析过程中,文化语境决定语篇在情景语境中的解读方式[3]。

二、语篇连贯

我们在讨论语篇时,讨论的是它的连贯属性[4]。连贯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篇本身内部结构的连贯,二是语篇与外部语境形成的连贯。语篇内部的连贯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微观连贯指“句子之间、各个语义成分之间、各个命题之间在语义上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5],这种连贯是线性的语义、逻辑连贯,包括由表示形式、结构联系的衔接所体现的语义和逻辑联系。微观连贯再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形成层级性的语义、逻辑连贯。宏观连贯涉及语篇的构段和谋篇[6],是对线性、层级性连贯的布局和安排,使语篇内各部分形成统一而完整的语义网络。语篇与外部语境的连贯主要取决于语篇能否在情景语境中行使恰当的功能,“只要它能恰当地完成交际任务,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可以说它是连贯的。

文化语境是作为长期记忆储存在大脑中。当情景语境或语篇中的相关信息触发这些记忆时,帮助交际参与者理解语篇,并建立与语境的连贯。

在具有共同文化语境的参与者进行的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都具有关于该语言社团的社会文化、历史、风俗等共同知识,他们对语篇的理解往往清晰、深刻,对语篇的词汇内涵、结构特点、逻辑思路也容易把握,对语篇传达的信息内容和风格特色也容易产生共鸣。这时语篇在情景语境中产生交际功能,建立起连贯,这就是文化语境所起到的解读语篇的作用。可以看出,语篇的连贯性是与语篇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

语篇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双语交际的过程,译者首先要以读者的身份对原语进行解读,与原作者展开交际。他对原语文化语境的了解程度应该尽可能达到作者预期他的读者具有的水平,才能充分理解原作的内容,领会其传达的思想,欣赏其风格。然后,译者在译的过程中又与译文读者进行交际。这时他置身于译语文化语境之中,体会他的译文是否符合译语的表达方式,译文内容是否能被读者准确解读,并考虑采取适当的策略传译原语文化语境与译语文化语境不相吻合的部分。

同样,我们不难发现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译者在解读原作的时候,如果缺乏足够的文化语境知识,就不能正确理解原作者的意图,不能准确传达原作的精髓。在译的时候,如果译者的译语文化语境知识储备不足,则会造成表达偏差或失误,使译文文脉不通,连贯阻涩,不能建立起语篇与语境的连贯关系。

三、文化语境与翻译连贯重构

(一)文化语境与语义重构

文化语境具有民族独特性,是特定民族社会历史发展长期沉淀和积累的结果,如受生存环境、宗教礼法、社会制度等影响而形成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反映到语言上,首先就是赋予词汇特定的概念意义和语义关联。该语言社团的成员在成长过程中自然接受这些意义,当在语篇中遇到这些词汇时,就会产生出相应的语义联想,形成“前理解”和“期待视野”[7]。在解读语篇过程中,如发现这些“前理解”得到证实,就建立起语篇连贯的认识;如果不相吻合,就认为语篇不够连贯。在双语交际的翻译过程中,出现由文化语境相异而导致的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对语义产生不同“前理解”的情况时,译者就需要予以格外关注。

例1:着力营造“敢富、争富、快富”的舆论环境……

We will create an opinion environment in which people dare to get rich,strive to get rich and speed up to get rich.

例1是某地宣传材料介绍改革开放成就的句子。照字面意义翻译为英文后,语义与英语文化读者对“富”的前理解脱节。在资本主义影响深远的英语文化里,“富裕”是人人向往的生活状态,英语读者很难理解会有人“不敢富”,需要营造“敢富”的氛围,听上去有悖常理。而对年龄稍长的中国人来说,提出所谓的“敢富”政策与中国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曾经一度“富裕”是与“资本主义尾巴”联系在一起的,是受批判应该“割掉”的对象。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想富却不敢富,成了惊弓之鸟。正是为了消除对“富裕”的恐惧感,才推出了鼓励富裕的“敢富”政策。英语读者缺少相关语境知识,其解读与原作意图出现连贯错位[8]。因此,对于译者来说,需要增强对文化语境的敏感度,意识到原语文化语境对译语读者造成的困惑,然后谨慎思考对策,找出恰当的翻译方法,帮助读者建立语篇的连贯。本段为宣传材料,目的是介绍当地所取得的成就,采用加注、解释等译法会使译文拖沓,也会打断上下文的节奏,所以比较适合意译。如可改为“We will create an opinion environment which encourages ambitious people to work hard to improve their life quality at a faster pace.”,既能为英语读者理解,也能保留原文的简洁。

由不同文化语境造成的语义差别有时比较明显,如上例。而另一些原本在两种语言开始使用时并无区别的词汇,在语用过程中慢慢积累起了“shades of meaning”。这些细微差别往往能体现原文精确的含义,或反映原作者秉持的态度、口吻和感情色彩,在翻译这些词汇时需要仔细揣摩,才能在译文中准确呈现出来,把握好分寸,达到情感色彩层面的语气连贯。

例2:Nor can I over-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WTO to Hong Kong.As a small,externally-oriented economy with no natural resources other than a magnificent deep water port,Hong Kong relied on free trade and an entrepreneurial and hardworking population to transform this once sleeping fishing village into an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business hub.

世界贸易组织对香港的重要性不容置疑。香港地域狭小,属外向型经济体系,除了拥有一个优良的深水港外,没有其他天然资源。全凭积极发展自由贸易,以及港人的奋勇拼搏、勤勉进取,使这个昔日的小渔村蜕变成为今天的国际及区域商贸枢纽。

例2是时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在2005年香港举行的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译文结构通顺,语义清晰,看似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将“externally-oriented economy”译为“外向型经济”会令译文意义产生微妙的偏差。作为经济术语,“外向型经济”是中性词,与“内向型经济”相对,分别指主要以扩大出口、推行对外贸易为中心的经济和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的经济。以经济发展方式而言,香港的确属于外向型经济。然而在大陆的文化语境里,在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封闭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政府大力倡导对外贸易,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外向型”的经济发展俨然已成为“发展迅速”“先进”的代名词,吸纳了褒义的感情色彩。因此,译为“外向型经济体”虽字面意义不错,但改变了原文的思路导向。本段旨在称颂自由贸易的积极作用,包含了先抑后扬的让步意义,先陈述香港局促的地理环境对发展造成的不利条件,后借此反衬自由贸易的重要性。而译为“外向型经济”使语义变成了对香港的褒扬,前半段“抑”的功能丧失,也不能衬托随后“扬”的效果,降低了借由逻辑思路转折而传递的感情色彩。林语堂曾论及翻译的“传神”,通过“互通情感”使“读者有动于中”[9],说的就是语气和感情色彩的传达。因此,译文应剔除原有的褒义倾向,将“属外向型经济体系”改译为意义相同但语气中性的“主要依赖对外贸易”,以体现“抑”的效果,为后文的“扬”做铺垫,从而构建逻辑、感情色彩的连贯,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文化语境与形式重构

文化语境不仅影响语义的理解和翻译重构,还制约语言在语篇中的形式取舍。学者们在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的英、汉语篇后,得出一致结论:英语从句到篇都注重形合和外显粘连,有明显的衔接手段,而汉语偏属意合,凭内在逻辑语义形成连贯,是意会的语言[10-12]。学者们还指出,英汉语篇的不同结构主因在于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英民族喜采取多层面信息融合型或‘集约型’思维方式”,而“汉民族好采用多层信息展开型思维方式”,故英语表达多采取“以主谓结构为统领,其它从属结构层层套叠的方式”,“汉语表达多显散连,层层展开的骈列方式”[10]。可见,特定的文化语境决定了特定的语言形式,而特定的语言形式决定了人们对连贯的不同理解。这也解释了在翻译实践中英汉不同的语篇呈现方式常常造成翻译困扰的原因,请看下例:

例3:海派文化是南北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恢宏的气度源于充分开放的历史。上海的快速崛起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Shanghai culture is the result of combining the cultures of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and melting the cultur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sea admits hundreds of rivers for its capacity to hold.Shanghai's great tolerance originates from its history of sufficient opening-up.The rapid rise of Shanghai owes so much to it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本段中文是比较典型的意合连接。首句总起,第二句类比,第三、四句分说,语义联系紧密。译文保留了中文的句间连接方式,没有用任何外显的关联词语。然而,同样的平铺小句在英译文中却造成了句意的连贯阻断。“The sea admits…”一句由于缺乏必要的连接词,与上下句都没有产生语义联系,显得生硬、突兀,难以融入整段,不符合英语对连贯的要求。既然原译文缺少衔接手段,那么改动就主要是增加连接词。如“海纳百川”一句可改译为“Just as the ocean admits hundreds of rivers to become vast,Shanghai has exhibited great inclusiveness to become what it is”,以便借助衔接形成句意连贯。

例3是文化语境对语篇语言形式的一般性制约,黄国文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下列出的语篇分析的多层次要点更清晰具体地指出了文化语境与语言形式之间的相关性[3]。每个语篇都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起交际作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交际过程依照一定的行为模式,产生的语篇遵循大致固定的语义结构。这种反映文化语境的语义结构就是语篇体裁,由“纲要式结构”和“体现样式”来体现,如“名称、简介、原料、配料、烹调方法”是食谱的纲要式结构,而“很久很久以前”是故事开头的体现样式。

在语篇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纲要式结构和体现样式是否相同,并着重关注在这些结构和样式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处理的问题,以期达到语篇连贯、交际顺畅的目的。试分析下面译例。

例4:初秋时节的北京,万木葱茏,金风送爽。今天,第二十二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将在这里隆重开幕。

Today we are gathering here for the grand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2nd Universal Postal Congress at a time when the early golden autumn is embracing the luxuriantly green land of Beijing,bringing refreshing and pleasant breeze to the capital city.

本段中文突出之处就是“万木葱茏,金风送爽”这个骈偶结构。骈偶结构可以说是演讲类语篇体裁常见的起首处体现样式,因其音韵和谐、结构工整而用以表现庄重、典雅的风格。在中文的文化语境里,开篇的骈偶结构至少有三重功能:一是交代时间、地点;二是体现语言之美,突出讲话人的文化修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统领意境,为全文的气氛及讲话人的口吻态度定调。中文读者(听众)通过判断本结构的语义可以对全篇语气做出预设,与语境产生连贯效应。

英文的演讲体裁开篇往往直奔主题,并不提及时间地点,因此,中英文存在明显的体现样式差异。本段的英译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手法,将凝练的骈偶结构译为篇幅较长的英文句式。可以想象,英语听众在初次听到这段译文时,会感受到这种讲话方式不同于英文的习惯。也许他们会认为表达新颖,也许会认为专门介绍北京、秋天等已知事实没有必要,但不妨碍他们对语篇的基本理解。张德禄曾讨论过语篇连贯的程度问题[5]。我们猜测,英语听众如果确实认为本段译文不必要,那么英译文语篇的连贯性就会有所受损。不过他们可能难以体会到译者煞费苦心译出如此长句大致出于两种想法:一是本结构在中文语篇中有重要功能,二是有意识地推介一种中文体裁的体现样式,利用异化翻译手段介绍异文化。我们只能说无论意图为何,由于文化语境的缘故,即语言本身存在着差异,骈偶结构所传达的音、形之美未能展现在译文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四、结语

看似无形的文化语境全程参与交际活动,是理解语篇的依据和衡量语篇连贯性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影响语篇语义表达,也限制其形式和结构安排。在语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须站在文化语境高度对语篇从意义到形式进行深刻、准确的分析,吃透原文,才能产出连贯的译文。

文化语境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受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的制约,对文化语境的了解和领悟并不相同,对于译者来说尤其需要拓宽、加深对文化语境的了解,时刻培养对原语、目的语文化语境的敏感度,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语境意识,搭建好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

[1]Halliday Hasan.语言、语境和语篇——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语言面面观[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2]彭利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异同考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4(1):108-113.

[3]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1-4.

[4]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6):55-60.

[5]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03-109.

[6]王一多.翻译过程中语篇连贯之逻辑关系本质[J].外语研究,2006(4):61-64.

[7]司显柱.论翻译技巧研究的语篇视角[J].上海科技翻译,2004(2):8-11.

[8]潘红.认知环境差异与语篇连贯的翻译解读[J].外语学刊,2001(3):79-83.

[9]林语堂.论翻译[C]//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25.

[10]刘礼进.英汉篇章结构模式对比研究[C]//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38-352.

[11]徐盛桓.关于英汉篇章比较研究——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角[C]//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67-379.

[12]黄国文.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对唐诗《芙蓉楼送辛渐》及其英译文的功能分析[C]//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80-390.

猜你喜欢

连贯语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译文摘要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I Like Thinking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