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2014-03-25王洪贤杨越明

关键词:专业课协同政治

王洪贤, 杨越明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 524037)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如何持续创新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的内部资源已难以持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上的创新,教育者需要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超越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管理等之间的边界,改变封闭式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内涵

“协同”一词源于协同学,原义指在一定结构中,诸要素在“普通规律支配下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专业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个结构要素成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支点。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研究专业学科、管理制度、校园文化三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价值,提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策略,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贯穿于受教育者的整个大学生活,进而把零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序化,实现随处可教、错落有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型运行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基本内涵。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在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方式的探索和教育效果的提升三个方面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提出了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需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多端性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多种作用机制共同致力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外部环境来看,大学生置于课堂—校园—社会三维立体的环境中,三者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在三个维度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拥有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过程”[2]。从受教育者接受心理来看,“德育的过程从受教育知、情、意、行的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开始”[3],在学习中领悟知识传递出来的力量,在情感的意念中升华德行的认同,在意志的锤炼中构建道德经验,在身体力行时转化道德的善举。在每个心理环节开始的时候都可以有一定的信息参与,每个心理意动都可以产生德育吸收。在德育接受规律支配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适宜地对教育内容进行内涵式与外延式的定位,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多端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思考是基于认知规律,把知识从知、情、意、行四维度细化,以组建不同心理认知阶段的需求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外延式思考指利用受教育者周围的载体,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线索,进一步扩大教育的空间。例如大学生理想信念,在内涵与外延式思考中要依据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设计知识学习的不同层次,并且梳理任何一种载体中蕴含的理想信念话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端性需要教育者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作用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机建构特性

现代性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主体自主建构起来的,“外界知识和信息必须经过个体大脑积极的‘生产创造’才能真正转化建构为个体的知识和才智”[4],现代性教育应该探索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它的教与学不一定是等同的,教师的课堂教育结束后,学生不一定能够马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而是要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反复磨练,通过亲身参与、直接体验、感受,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道德,道德学习才算完成。“道德学习的过程就是道德主体在实践中基于以往的经验不断建构出新的道德经验的过程。”[5]131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有机建构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学习的路径,在受教育者学习的道路上发现和留下各路程所需的知识形态,保证受教育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生产创造的原料,让他们自主选择,自然构建,顺利走完全程。组织协同外界知识和信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建构的丰厚土壤,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价值导向[6]。

3.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优的效果,很多研究者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重点转移到协同教育的观念上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具有复杂的有机结构的整体。”[5]13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思考。大德育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龙头,以学生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工作、学生社会实践、学生社区管理、国防教育、共青团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为龙身,将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7]。交叉学科视野下高校德育观认为德育过程具有协同性,“不仅需要专职德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而且需要从事不同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的兼职德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8]。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促使教育者把视线转移到思想政治教育分散要素的自组织行为上来,实现众多要素有序化的可控制结构。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探索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批专业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队伍,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性。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教授蕴含德性意蕴的教材,学生一定能神奇地通过这种学习成长为有道德的人。实际上,一个人受到的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并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外是潜在的主阵地,如专业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其它专业知识具有内在的关联,从发生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并存在于任何一种知识形态中,它不应被独立出来,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实践性意义,变成一种纯粹的口号。当下大学生仍是以专业为背景,如果把他们的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研究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那么对两者的学习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是集多种教育方式协同作用的。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显示化教育,高校外部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方式,通常以非正式、隐性存在方式发生作用。它隐匿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和校园风尚中,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比如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目前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隐性课程的重要性,隐性课程可以在无教师教授的状态下传输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获得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充分利用既可以节约教育人力资源,又可以最大程度集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教育正能量的存在。隐性教育的探索让外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活跃起来,成为思想政治显性教育的重要补充,双方协同运行,集结学生身边的一切资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运行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高校存在的教育资源是可见的,如何协同这些资源,使其变成一种自然而有序的教育常态是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的着重点不仅仅是有多少可用的资源,而是如何组织这些资源成为最具实效性的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从专业学科、管理、校园文化三个角度来研究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自组织机制。在大学阶段,学生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可以起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作为某些学科的专业教育者,在自己所涉猎的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如果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依靠专业的具象知识为载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能量,则更能够增加理论的说服力。总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目的是基于“和谐共生的话语机制”[9],致力于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策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以专业学科、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为核心,重点探讨三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价值,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协同运行的作用机制。

(一)充实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知识的各类形态之间是相通的,“契合是知识的最终目的”[10]。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例,自然科学知识有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如影响科学知识发现的非智力因素——理想、耐心、毅力、细心、机遇等在科学知识发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自然科学专业课中进行讲授,学生接受起来要比在思想政治课上积极,并会带有强烈的认同感;再如科学实验中科学工作者要遵守的诚实求真等道德规范,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道德等。如果教师在课中适时进行引导,给他们讲解其中的利害关系,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则更加注重诚实做人、追求真理、了解保护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意义。

实际上,其他专业课教师在个人的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就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意,应景适情,学生在不经意间会欣然接受。例如一次体育老师在户外体育课上对学生讲解过“如何控制和排解情绪”,学生记忆深刻,经常在思想政治课上提到这次解说。如此看来,高校的任何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如果在他们心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强化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多元化结构就可以成为现实,其益处非常大。

研究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补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适时引用专业知识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二是各专业课教师研究本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而可以升华专业知识的精神境界。

(二)锤炼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指专业课教师头脑中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从两个方面来测量:一是对本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多少,二是解构专业知识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缺乏重视,但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排斥,说明专业课教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课程改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针对性地探究课程中隐含的教育资源,缺乏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长期的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知识准备的过程中细心发现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点,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点以恰当的方式解构,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境界升华并举。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协同创新机制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比较高,实现这一创新目标首先要了解当下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状况,其次要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素养。

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状况可以通过调查与研究方法,在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获得。在整体上,以省或区域为单位,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划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两方面的问卷试题,对专业教师进行调查,分析问卷结果,形成对本省或区域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状况的结论。在局部方面,以校(院)为单位,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科基础上,具体到各专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两方面的问卷试题,对各专业教师进行调查,分析问卷结果,形成对本校(院)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状况的结论。

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在教育理念上,要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双向并重。专业知识在形成过程中沉淀了人们大量的情感要素,在育人的目标下专业知识不只是生硬的知识传输,知识背景下情感价值的传达也不可或缺,因为它是学生获得完整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育人的必备要素。在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探究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结合点,并能够行之有效地传达出来。专业课教师可以从三个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一是阅读专业史方面的相关资料,获得专业知识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二是进行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共同教育教学研讨,互通双方在教学与研究中可使用的共同教学点;三是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之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逐渐形成涵盖范围广、使用人数多的教育资源平台,让教师之间的教育资源彼此借鉴,相互传承。

(三)开发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

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开发,学校哪些地方可以安排隐性课程,是教育者需要界定清楚的问题。有研究者提出以下几个场所和环境可以构成学校的隐性课程:“学校图书馆那充满文化气息的走廊,浓厚的学术氛围,催人奋发的精神,对真理的崇尚和追求,维护伦理的传统力量,幽雅的校园景色等有机构成的文化环境,都构成了学校的隐性课程。”[11]如此看来,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管理制度、校园校史都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具体来说,一所大学要有非常明确的大学精神,才能让新生在开学伊始就置身于隐性教育的环境中,进而产生教育的“稳定性或持久性”[12]影响。这种隐性教育一旦被学生认同,它所产生的影响会是终身的。

高校的管理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管理方面要建立高效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特别是由此体现出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确保管理的目标是指引学生辨别是非、弃恶扬善,而非约束和惩罚。例如当一个学生出错受到学校惩罚时,他应确保有权享有正当的程序,为其权利受到损害而辩护,同时注意判处惩罚与宣布划入“不道德”的人的区分。因此,高校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探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受到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还需要教育者实地走访校园,展现最美校园,塑造适宜的校园文化。第一,要重点梳理学校的发展历史,宣扬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人物事迹和重大事件,标记带有标志性的符号、建筑、塑像等,让这些特色校园标志给学生对学校的厚重历史以器物式的精神寄托,激发他们以校为荣的自豪感,增强建设校园的历史使命感。第二,教育者可以依托校园景观和礼仪风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校园里一株历史悠久的大树、一种有特色的植物群、一坛自己动手修剪的花圃,都可以带来无尽的美。校园里的人们穿衣戴帽是否干净整齐,走路、说话是否优雅文明,上课、娱乐是否严肃活泼,处处体现着审美,由此而形成的良好风尚自然会影响校园学子。第三,创建适宜的校园娱乐文化。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不是唯一目的,要会享受休闲娱乐才能跟上时代的快速变迁。所谓适宜不一定是最新,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创办多种娱乐方式。比如有人在看电影时更喜欢集体观影,认为较之自己一个人在电脑前看,和大家一起看精神较为集中,会主动去思考分析影片,事后还会形成讨论,而去影院看的话门票价格贵。如果学校能定期组织放映,虽然这种娱乐方式相对传统,但它对学生思想产生的益处较之个人活动更大。

(四)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管理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机制设置上还不明确,大多数与应急管理机制重合,在日常的管理中没有发挥出系统管理的优势。大学生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需要我们站在学校的高度研究高校的内部联系,制定可操作的计划方案。

第一,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管理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只能由校长负责,在校长领导下部署和安排各级教育者的任务,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专兼协调,统筹规划。在机构与人员的落实方面,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定一位副校长负责,在其领导下经常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订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统筹安排,避免各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兵作战,重复工作,浪费时间。

第二,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站在学校高度,组织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经常开展全校范围各学科之间的思想政治研究,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这样做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将各教学部门带动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学单位、管理单位、基层党团组织、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研究,做到协同贯彻,统一落实,提高效率。

第三,要建立舆情监管制度,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舆情监管即知道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及时发现敏感问题。要制定掌握舆情的程序,保证最快了解问题,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研究提供目标。舆情监管可以通过校园网、校长信箱、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座谈等途径获得。高校是高层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也是活跃的思想、多元的观念以及各种社会思潮交汇之处。党组织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警惕错误思潮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误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问题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清楚地认识在专业学科、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协同作用下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内可以使用的资源。在当前认识的基础上,以资源整合为关节点,实现各教育资源体系的自组织运行,构建操作性强、效用性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是解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再续发展过程中瓶颈问题的一次重要探索。

[1](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8.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1.

[3]戚万学,唐汉卫.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4]席隆乾.有机建构主义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7.

[5]戚万学.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姜玲玲.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5.

[7]江潭瑜,徐海波.高校大德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

[8]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交叉学科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201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

[9]敖成兵.实效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4.

[10](美).爱德华·O·威尔逊.论契合[M].田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5.

[1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17-19.

[1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8.

猜你喜欢

专业课协同政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