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2014-03-24李娟
李娟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见,我们的数学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使数学教学更趋与实际,更具活力。下面谈谈自己在生活实际中的做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更要能通过数学材料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创造性都有所发现。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16,然后加满水,又喝了了一杯的13,再倒满水后又喝了一半,又加满水,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是水多?”有的学生说水多,有的学生说奶多,还有的学生说一样多,为什么?这时学生说不出道理。这时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牛奶和凉开水拿出来,指四名学生到前面做试验(注明两个杯子一样大,杯子上面都有刻度)先让一个学生喝牛奶的16,让另一个学生加满水,这时问加了多少水,再让另一个学生喝13,再找第三个学生加满水,再问又加了多少水,然后让第三个学生喝这杯水的12,让第四个学生加满水,问又加了多少水,这时叫第四个学生把这杯全部喝完。这时师生围绕此题展开讨论,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进行替换,学生很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又如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时,可引导学生经历测量课本、课桌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不规定统一的长度单位无法交流和表达时,教师再告诉学生关于“厘米”的知识,这样使学生不但知道了“厘米”是什么,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厘米”。另外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小括号﹑质数﹑合数等知识的教学中,都可以给学生创设“创造新知”的问题情境。
二、借助生活经验,引导自主探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例如,“小林和他爸爸,妈妈一起去淮安,洪泽到淮安每人车票10元,一共要用多少元?”这时有位学生问我:“老师,小林多大了?”我说:“你问这干啥?”他说:“如果小林很小,坐车的时候可以坐在他他爸爸或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还有的学生说小林超过1米,还要买半票呢?还有学生说:“会出现3种情况,小林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借用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三、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两边,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一声“出发”,两个学生难免撞在一起,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人行走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什么叫相遇?然后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站好,随着口令走向相反的方向,直至面壁方停。学生很快知道什么叫相向而行,什么叫终点的含意。这类表演生动真实,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而是处在欢乐的表演中,他们不知觉地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很好的课堂环境。
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教学过“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实地测量、计算操场边、路边、塘边等的大树有多高,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同学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怎么量?有的同学提出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后再量绳子。是个办法,但这个办法既不安全,又可能破坏树木,怎么办?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操场上。在灿烂阳光照射下,竹竿的影子出现了,经测量,影子刚好1米,学生已知竿长2米,而影长刚好是竹竿长的一半,于是测量树影,就能推出树影也是树高的一半,这样大树的高度很快便算出来了。教师这时引导学生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的公式,竿长:影长=树搞:树影长。在这种轻松的学习中,学生初步了解比和比例这样抽象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加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乃至发展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