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需要“意外”,更需要智慧型的教师
2014-03-24王玲霞
王玲霞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巧妙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现实问题。而在拓展教学范围的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中学阶段有所提高,其表现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师的课堂教学计划经常会遭遇“意外”,遇此突发情况,教师就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用睿智的眼光、矫健的思维、智慧的答辩来应对意外问题。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改革,不仅需要学者型的教师,更需要智慧型的教师。
一、面对“意外”,教师要尊重学生
教学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情感和体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尊重每个学生的感受。尊重,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师生之间进行真挚的情感交流和学习心得交流的需要,更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人文保障。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教师更不能因“意外”而使自己也表现出意外,而要从容地去应对“意外”,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学生喝彩。然后,与学生一起去面对这个意外问题,去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去找寻问题的症结。
例如,我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这时我看见一个学生举手,我点头让他回答,他刚站起来,板凳就歪了,弄得全班哄堂大笑,还说:“老师,你说三角形稳定,为什么我的板凳三条腿,我一站起来,它就倒下了?”这时同学们又是一阵笑声。我楞了一下,但随即问他,你的三角形在哪儿呀?然后,我将他的三条腿板凳拿到讲台上进行了现场演示说明,使学生们明白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而其它平面多边形就不具备这些的性质。
如果此时教师表现出一丝的烦躁、挖苦与讥讽、甚至置之不理,那会给制造“意外”学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面对“意外”,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才使得课堂充满了人性,充满了感动。
二、面对“意外”,教师要引导学生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教教材”、“教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越来越淡化了那种线性的、以预设为主的教学设计,更多地关注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作为学习材料,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和生成的过程。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这节复习课上,我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自己出示疑难题,在解决难题过程中,教师引导、启迪学生层层深入。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认识问题不够深入,导致“意外”问题不断,如一元二次方程漏根问题、方程转化问题、根中含有未知数的讨论问题等等。通过对“意外”问题的讨论、争辩,学生们潜移默化的进行了知识的回忆、梳理,在互改互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进行了练习,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诱发大家的争议,让比较多的学生进一步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纠正,让学生有表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能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才华。而我也享受了与学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的生命体验,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也就是这些“意外”,成为课堂里的一道道彩虹。因此,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应打破思维定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将“意外”引导到意料之中,使课堂情境中的“意外”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面对“意外”,教师要激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师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等。不少教师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面对“意外”信心不足,顾虑较多,要么担心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要么是担心出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或者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整个课堂,所以不敢正视这些“意外”,常常通过“回避”的方法,“巧妙”地避免“尴尬”场面,使本应精彩的课堂变得平庸。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好奇心下降,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原本勤于思考的学生也会变得懒惰。其实,正是课堂中出现这些意外,说明我们的学生是有个性的,是有思考的;正是这些意外,才经常使课堂能够耳目一新;正是这些意外,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举一个实例。如图1所示,B村失火,A村居民手拿水桶到河边取水再去B村灭火,走哪条路线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