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语言的流动美
2014-03-24罗有章
罗有章
司空图《诗品》描摹流动的风格是“若纳水輨,如转丸珠”。时间的流逝,时空的转换、山水景物的变化,人的离合聚散,意识流动,感情波澜等用抑扬的音调,回环曲折的旋律,跌宕起伏的或迅捷或舒缓的节奏表现出来,必然形成流动的语言风格,给人以动态美。语言的流动美,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语言风格的极其重要的美学要素。流动美是一种普遍的,容易被感受的美。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语言的流动美淡些浅见。
一、语言的流动美能使作品的结构呈现出自然的美感形态,使作品具有一种飘逸美
例如唐代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就具有语言的流动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是诗人满怀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的。在诗人对未来的向往期盼、眷恋不舍、波动起伏的感情和意念的驱动下,“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和山月、江水等各不相干的孤立物象,活跃、飞动起来,形成一派流动的意象的波涛。“峨眉”等五个带有浓厚蜀地色彩或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流畅地交待了诗人出蜀“流动”的行踪。“入”、“发”、“向”、“下”等动词写出了旅途中时间、空间的转换,结构呈现出自然,形成快速持续的飞动。那自“平羌”朝着“三峡”急速飞驰的一叶轻舟;那半轮倒映水中,随波游荡,伴随诗人远行的“峨眉山月”,那清澈见底,洒满银晖,“万里送行舟”的故乡的江水,无不具有飘逸飞动的神韵。
二、语言的流动美能使意境轻灵、秀逸
盛唐诗人王维是一位田园诗派的大师。他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流淌,竹林浣衣女的欢唱、荷花丛中渔舟的轻轻荡漾。这一连串流动着的气息、光亮、色彩、音响和画面,和谐完美地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恬淡、清新的意境,给人以和谐、愉悅的流动美感。让人们随着这秋光、秋色、秋声,融入这空山秋夜之中,去追捉这美的流动。在这沉静、安详的夜色之中品赏秋的韵味,我们倾听到一支缓缓流动中奏鸣的轻而有力度的自然之歌,给人一种轻灵、秀逸的意境。
三、语言的流动美能使情感的抒发畅达,使作品具有疏放美
例如: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中的一段:
“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为伸手就可以满怀捧到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这一段文字,笔墨活泼,抒情旷达,作者善于抒发微妙的情绪震颤和内心的感情,所以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触见“活”的东西。花,是鲜花,“花海”,当然就是美的聚集了;这儿的花,长得高而密。请看这一片花海,简直是美的海洋、香的世界,此时,高大的马匹走在花丛中,鲜美浓密的底色中衬托出马的高大、雄壮、矫健。这幅图画,多使人如痴如醉,“人浮在花海上”,一个“浮”字,活灵灵地展现出鲜花簇拥的飘忽之状;一个“浮”字,点出人是骑在马上的,而马在行进之中,此时的人,如坠花海之中,花托起人,如云托起月亮般的移动,哒哒的马蹄声响在耳畔,马蹄声扬起阵阵的花香铺满心房。两个“格外”,象两个特写镜头,活脱地描绘出马走在花海中的醉感。真是气势磅礴,气韵飞动,这情景多么使人心魄摇荡,此情此景,使读者情感的跳跃的脉搏明达,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开阔的疏放美。
语言的流动美除了在诗歌、散文中运用之外,而在小说中也广泛运用。例如屠格涅夫的《阿细亚》的语段:
“她的眼睛发亮地、大胆地望着你,但有时她的眼睑微微地低垂,于是她的眼光立刻变成深刻而温柔的了。”
“就在我们的前面,一个女人的身影,用快步子跳过一堆废墟,爬到一个突出的墙头,恰恰在悬崖上面……阿细亚坐在悬崖的边上……”
这里,所有的描写都富于动态。我们看到的不是眼睛的美丽,而是顾盼的美妙;不是身材的苗条,而是动作的轻盈。写小说,是由作者自己出面,给角色一一画像,还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去观察,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在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小说如《阿细亚》中,作者与“我”不分彼此,无论对人物、对环境都通过“我”的描绘也就自然带有亲切的动感和活气。在第三人称的小说中,这种优点不存在了,于是高明的作者往往借书中人物的感官去听,去看,去体验,去感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甲眼中的乙,乙眼中的丙,丙眼中的甲,而不是作者眼中的乙、丙、甲。这样,就与第一人称的写法殊途同归,在动态的追求上并臻佳境。
总之,语言的流动美是增强作品美学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既能再现景物、场面的形象美感,又能突出形象美的感觉。它是积成情致飘逸美,意境灵动美,气韵疏放美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因此,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要多方面地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