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对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风险

2014-03-24梅新育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7期
关键词:征地基础设施制造业

◎ 文/梅新育

警惕对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风险

◎ 文/梅新育

无论是为了保持对外经贸和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为了提高出口收益,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努力开拓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都必不可少。考虑到对印投资存在的风险,我国企业在进入印度市场时,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周密准备,才能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我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情况

1.印度是我国海外工程承包最大市场

新兴市场一直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工程承包的主要目标地,作为近10年来经济增长较快的泱泱大国,我国许多企业都将眼光投向印度,而且已有一批企业在印度市场上取得了可观的业绩。2010年,印度成为我国海外工程承包最大市场,当年我国工程企业在印完成营业额达52.5532亿美元,占当年海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总额的5.7%。201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6.9331亿美元;同年年末,我国在印直接投资存量达11.6910亿美元。

2.开拓印度基础设施市场,符合中印双方的利益

我国是制造业、货物贸易出口大国,还是建筑工程产业和国际工程承包大国,开拓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既能满足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够将我国在制造业和工程承包两个领域的优势、资本输出结合起来,铸造更为强大的竞争力,并赢得更高收益。在既有成就的基础上,我国一批企业和部门希望更上层楼,大幅度提升中印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层次与规模。

2012年11月26日,在印度举行的第二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中,中印双方决定设立基础设施工作组,主管两国高铁合作。

今年2月,印度《经济时报》报道,中方提出了3000亿美元投资印度基础设施的计划,其意向投资领域覆盖铁路、电信、公路、核能及太阳能等领域……

这些计划无疑符合东道国印度希望改善基础设施的殷切需求,也没有超出我国工程、装备企业的能力;但必要性未必等于可行性,更不等于现实的商业竞争力。印度投资环境存在的一系列严重缺陷致使其实业项目在建设和运营两个环节的潜在政治性风险远远超过其它多数国家,某些外国企业在印度市场上的一时成功并不能掩盖这一切。这些缺陷决定了外国政府和企业提出的对印投资计划中有很大一部分难以顺畅推进,即使建成投入运营,遇到的各类麻烦也不会太少,甚至有可能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我们不可低估印度实业投资环境的巨大风险。

印度实业投资环境存在的风险

1.征地争端死结是印度实业项目建设的杀手

印度实业投资项目在建设环节的最大政治性风险是印度的征地争端死结,一旦陷入,印方多半将难以如期履行同外国基础设施设备厂商签订的订货合同,也难以保证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需要的各种保障条件。

(1)土地私有制的桎梏。工业化和发展非农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状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非农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以适宜成本占用一定农用土地;而在非农产业欠发达的国家里,土地又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矛盾由此而生。由于产业结构和制度缺陷,印度征地之争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冲突。

在印度的土地私有制下,在征用农地过程中,成本承担者和补偿获得者常常并非同一主体,租赁土地耕种的佃农和拥有少量土地的小自耕农承担了绝大部分实际成本和风险,拥有大片耕地而不实际耕作的地主却获得了绝大部分补偿,导致共识难以达成,社会矛盾激化。佃农和小自耕农一旦失去土地,就失去了谋生手段和基本保障。即使建成工厂、工业园区之后将为当地人提供就业机会,但由于印度基础教育严重滞后,没有文化和技术的失地农民事实上也难以在非农产业觅得体面收入就业机会,因此,抵制征地的风潮十分猛烈。

(2)一些被征地的地主及其把持的地方势力借机表达政治诉求。为了提高自己土地被征用的补偿,一些被征地的地主及其把持的地方政治势力主动挑起、甚至积极介入征地争端,目的是获得巨额经济利益,并在农民人口占绝大部分的地区赢得政治支持。

正是在这种土地私有制激化征地争端的机制下,印度近些年来征地纠纷四面开花,把国家推向了农民和企业界“双输”的境地。一些对印度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有好处的实实在在的项目长期受阻,甚至被彻底搅黄。如2005年,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SOCO)与印度政府就在奥里萨邦建设年产1200万吨钢铁厂签署谅解备忘录。倘若建成,将是世界第三大钢铁厂,并以120亿美元的投资额高居印度有史以来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FDI)项目,而且相关基础设施颇有助于弥补印度基础设施短板。然而,由于遭遇当地居民强烈反对,浦项制铁公司不得不于2013年取消建厂计划。

(3)制造业欠发达,难以解决“被城市化”的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在人口稠密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解决征地争端的关键在于提供非农部门就业机会;而要创造足够多的非农部门体面收入就业机会,关键又在于发展制造业。制造业是就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经济体和区域而言,只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才能为一个国家提供大量稳定的体面收入就业机会,进而保证其经济增长可持续和社会稳定,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还是发达国家,概莫能外。

印度是一个制造业发展滞后的国家,制造业欠发达决定了印度非农部门无法提供足够多的体面收入就业机会以容纳需要从农业部门转移的劳动力,这一缺陷无法依靠发展服务业单兵突进而解决,因为现代服务业只能建立在现代制造业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正是这一缺陷决定了印度不仅难以完成低成本征地和工业化起飞,而且难以解决“被城市化”的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因而其征地项目注定要遭遇激烈的抵制与纠纷,进而形成“制造业欠发达——不能提供就业补偿——征地困难——制造业难以发展——就业机会无法增长”的恶性循环。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印度仍将挣扎在这一恶性循环中难以解脱。这样的印度式征地争端死结对任何外资企业都是令人生畏的挑战,对我国企业尤甚。

2.朝令夕改的政治性风险

即使能够幸运地突破征地争端的死结、克服建设工程中繁琐管制的障碍而建成投产,印度实业投资项目也要解决基础设施瓶颈、人力资源缺口等诸多麻烦,特别是印度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缺口,造就了全世界最大的文盲群体。印度个别高校的高水平绝不能弥补这一缺陷,因为发展现代制造业需要的是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大军,而非一小撮尖子精英。

(1)民粹主义风潮汹涌,面临协议被推翻乃至政治清算的风险。最值得外部投资者警醒的是,在印度当前汹涌的民粹主义政治风潮之下,无论是高新技术制造业项目,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假如通过了印度政府许可并建成投入运营的话),都存在遭遇被推翻乃至政治清算的风险。

印度式民主政体的特点是决策反复、朝令夕改与腐败,导致其经济环境高度不确定,所谓“搞定了中央,搞不定地方;搞定了政府,搞不定议会;等到全搞定了,又选举了”就是印度这一特点的写照。在这种环境下,流动性较低的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高流动性组合投资,前任政府签署的直接投资协议被后任政府推翻,在印度并不鲜见。如20世纪90年代马哈拉施特拉邦新政府推翻前任与美国安然公司签订电厂合同的理由是电价过高,超过民众承受能力。印度电力、铁路、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之所以长期滞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定价过低,政府补贴过高,以致于这些产业几乎丧失了自我滚动发展的能力,还激励了民众对资源的浪费。

(2)印度政府财力不足,我国在印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很难以较低风险模式实施。从拟议中的我国对印3000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角度来看,由于印度政府财力不足、财政赤字巨大,在印基础设施建设计很难以“印度出资、中国承包工程”的较低风险模式实施,很大一部分项目惟一可行的实施途径是交由中国投资者以BOT方式建设、运营,期满后移交印度政府,而这种模式的不确定性极高。

落日映雪

于怀/摄划

(3)所谓的“反腐败”成为印度政治斗争的工具。被印度联邦或邦政府以“民生”名义推翻已经签署的协议,投资者损失的还只是时间和金钱;但倘若被印度某级政府以经不起客观冷静审视的“反腐败”名义推翻协议,投资者面临的恐怕就是司法诉讼乃至牢狱之灾了。

在印度现行社会环境下,对任何正常的、具备充分经济合理性的财税优惠措施,印度政客和媒体都不难从中找出有助于自己吸引眼球的“腐败”指控猛料。而且那些打着“反腐败”旗号的案件完全有可能实质上是政客动用政治权力在企业界排斥异己,打击与联邦现政府亲近的企业家,为未来与自己亲善的企业家开路。上述忧虑决非杞人忧天,在经济逻辑上站不住脚的政治清算风险是实实在在笼罩在印度商界头顶的阴云。

对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要未雨绸缪

对印基础设施合作是有希望实现双赢的好事,但也是存在众多重大政治性风险的挑战,必须慎重决策,妥善安排。我们理当重视印度市场,但我们没有理由去承担不该我们承担的责任。中印基础设施联合工作组应当全面考虑,在引进中国技术类别、管理、中国工人入境等各个环节妥善安排,根据印度实际管理水平和需求引进适用技术,而不是盲目追求最先进技术。中国企业要避开充满政治性风险的征地争端环节,明确中印双方在管理等方面各自的责任分工,让中方得以摆脱印度国内政治的困扰,专注于发挥自己擅长的技术、建设和纯商业运营优势。这样更容易合作成功,让印度国民真正尽快享受到改善基础设施的好处。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编辑:王忱

猜你喜欢

征地基础设施制造业
调兵山市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工作初探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关于征地管理工作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