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分析
2014-03-24贾伟杨艳涛钟钰秦富
◎ 文/贾伟 杨艳涛 钟钰 秦富
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分析
◎ 文/贾伟 杨艳涛 钟钰 秦富
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国内粮食供求出现了新变化,不仅表现为不同粮食品种供求结构的变化,而且粮食总体供求水平变动也较为明显。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粮食安全新战略。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对当前我国粮食(不包括豆类)的供求形势进行分析,对到2020年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情况进行定量预测,并提出保障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对策建议。
粮食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1.粮食播种面积依然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
近10年,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我国粮食及三大谷物总播种面积分别由2003年的14.91亿亩、10.89亿亩增加到2012年的16.68亿亩、13.42亿亩,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5%、2.35%;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56%和4.31%;播种面积与产量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尽管在过去10年内播种总面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近几年来的增加趋势在逐步下降。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的目标是保持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
2.未来粮食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单产的潜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依靠粮食面积扩大使得粮食增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必须通过提高单产水平增加我国粮食产量。目前,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与单产排在世界前10位国家的平均水平仍然存在不少差距,水稻、小麦、玉米分别是世界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71%、60%、67%,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影响粮食单产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化肥、机械投入等。农业劳动力减少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201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至非农部门的人数已经达到2.6亿人,未来我国的农业不仅存在农业科技和土地的供给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农业劳动力的缺失;化肥固然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给粮食安全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加大化肥投入依然成为目前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可适当采用配套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耦合等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3.粮食进口成为国内供给的有效补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新战略鼓励集中力量保重点、保口粮,而适度进口也是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进口量的增加不是因为国内供给不足,主要是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更具优势,从长期来看,玉米进口量的增长是大势所趋。我国南方部分产区大米重金属超标问题严重,要根本性解决问题,需要对被污染的耕地进行治理,因此势必会减少籼米的供给,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增加大米的进口。东南亚大米出口国增产潜力巨大,完全有条件满足我国的进口需求。我国增加粮食进口,是对国内粮食供给的有效补充。
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粮食的刚性需求呈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增长加速,导致粮食消费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收入增加加大食物消费量
研究显示,城镇居民收入每增加1%,肉类和水产品消费增加0.42%和0.45%;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油脂、蛋类、水产品等分别增加0.67%、0.73%、1.09%;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这将使得我国粮食需求进一步增加。
2.城镇化改变了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
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渐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其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性正逐步改变,城镇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依然为正,即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肉类、蛋类消费量就会增加1.65千克、1.57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减少0.71千克。消费者消费支出不仅受其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周围人的消费及收入与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这种消费的特征被称为“示范性”或“示范效应”。大量农村劳动力来往于农村与城镇,加强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了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城镇化示范效应使得农村居民人均粮食、蔬菜、猪肉、蛋类等消费量增加。
3.我国人口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在378.88-406.09千克之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势必会增加我国粮食总需求量。研究显示,2000-2012年,我国人口净增8661万,增长6.8%,每年增加粮食需求约为70亿-80亿斤左右。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将持续增加,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5亿人,这势必加大对我国粮食的需求总量。
4.消费升级导致饲料用粮快速增长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也是食品消费结构变化显著加快的阶段。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已由植物性食物消费逐步向动物性消费进行转变,对猪肉、牛羊肉、蛋类、奶类、水产品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饲用粮消费的快速增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2013年农民工年人均粮食需求比农村居民高119.14千克,比城镇居民高51.04千克;一个农民从农村融入城市,日消费粮食要增加20%。
5.工业用粮拉动粮食需求快速增长
生物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用粮消费的增长加快。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走高,用玉米等农产品加工燃料乙醇有利可图,直接扩大了玉米等能源作物的市场需求。工业用粮在过去年份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除个别年份(如2006年和2007年)外,1995-2008年工业用粮基本以每年150万吨的速度增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三大谷物工业用粮消费从2008年的617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7506万吨,年均增长约为267.2万吨。
我国到2020年粮食供给与需求预测
1.2014-2020年粮食生产预测
笔者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粮食总产量,2014-2020年我国粮食将继续保持增加的趋势,预测今年我国粮食产量为58801.13万吨,而在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62418.59万吨。
2.2014-2020年粮食需求预测
粮食需求主要包括口粮、饲用粮、种业用粮和工业用粮。其预测结果见表1,结论如下:
我国粮食总需求持续增长,人均粮食需求基本稳定;口粮消费将处于下降趋势,饲用粮消费将增长;城镇居民口粮和饲用粮需求量在增加,农村居民口粮和饲用粮需求量在下降。
表1 2014-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单位:万吨
3.我国粮食供需缺口比较
尽管我国粮食供给和需求均保持增加趋势,但2014-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大于粮食供给量,粮食供求仍然存在缺口并将逐步加大,今年我国粮食供给缺口将达到-1533.66万吨,2020年我国粮食缺口依然不小;但粮食自给率水平仍然较高,基本上维持在95%以上(见表2)。
表2 2014-2020年我国粮食缺口量和自给率
保障粮食供需平衡的主要举措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粮食供需平衡,要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引导粮食消费、有效利用国际市场3个方面着手,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突破薄弱环节,建立保障粮食供需平衡的长效机制。
1.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力度,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继续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补偿机制,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粮价合理水平,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采用“财政转移支付换取粮食安全”的战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2)完善粮食市场调控手段。在控制期货交易违规行为和外资操纵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入市交易门槛,迅速壮大粮食期货交易队伍,加快拓展粮食期货市场覆盖区域。将国家储备粮轮换与期货交易挂钩,增强粮食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联动性。适时启动粮食目标价格政策,按照每年粮食种植农民收入增长率不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要求浮动粮食价格,保障种粮农民积极性。
(3)加强粮食基础设施投入。为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大幅度增加国家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要求,抓紧组织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坚持“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则,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专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支持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和重点小型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和综合整治,力争形成一批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骨干水利设施。
(4)增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制定重点品种科研攻关方案,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宜粮食品种结构优化调整需要的优良品种。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研发适应能力强、质量过硬、价格适中的农机产品,开展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基础研究和关键装备科研专项攻关行动,加快研发水稻免耕栽培播种机械、高效水田植保机械、超级稻栽插和收获机械、玉米青贮收获和茎穗兼收机械、玉米小麦兼收机具等。
2.引导粮食合理消费,减缓粮食需求过快增长
(1)引导科学节约用粮。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从提高全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粮意识入手,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崇尚节俭、适度消费、文明生活的理念。营造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粮食安全意识。引导科学饮食、健康消费,抑制粮油不合理消费,促进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提高居民生活和营养水平。
(2)促进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推行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加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扶持力度,支持规模养殖场户开展标准化改造。
(3)抑制工业用量过快增长。当前国内玉米深加工用量已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26%),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供求平衡,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尤其控制玉米非食用深加工产能和用粮规模过快增长,取消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补贴政策,未经核准不得新建或改扩建玉米非饲用深加工项目。改进粮食收储方式,加快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减少粮食产后损耗。
3.加强粮食进出口调控,积极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
在坚持立足国内,确保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农产品数量和结构的平衡调剂能力。
(1)鼓励粮食企业“走出去”。努力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建立稳定的国际粮食供应链,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
(2)贸易政策与国内粮食产业政策相衔接。研究建立必要的体制机制,有效统筹国内粮食生产和进口需求,确保贸易政策与国内产业政策相衔接,国内生产力布局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相匹配,进出口调控与国内供需趋势相协调。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编辑:武振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