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战略思考
2014-03-24李勇坚孙盼盼姜源
◎ 文/李勇坚 孙盼盼 姜源
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战略思考
◎ 文/李勇坚 孙盼盼 姜源
继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过第一产业之后,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表明我国经济开始向“服务经济”时代迈进。这对我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转变发展路径和居民消费模式、加快结构调整等方面均将带来积极影响。
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服务业增加值不断增长
1978-2013年,中国服务业名义增加值从872.5亿元增长到26220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保持着年均11%的增长速度,在三大产业部门中增长最快,占GDP的比重从23.9%增加到46.1%,平均每年上升0.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2011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了27282万人,超过了当年农业就业人数(26594万人)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2544万人),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一大就业部门。2012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2769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6.1%。从新增就业人数来看,近几年来,服务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超过500万人,与第二产业新增就业人数相当,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3.服务业投资持续增长,成为第一大投资产业
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是以大量投资为前提的。从1993年开始,我国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开始超过50%,之后,这个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其中在2001年达到65%,之后稍有下降,但仍维持在55%左右。2013年,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42482亿元,增长了21.0%,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5.6%。
4.服务消费持续增长
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迅速。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绝对值显著增加,但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呈现波动状态,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比重呈下降态势。
5.服务业成为利用外资的主导产业
2013年我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614.51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4.51%。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比重达到52.3%,首次占比过半。自2011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首次超过制造业以来,连续三年利用外资超过制造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力军。
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服务业虽然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但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服务业占比较低、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体制机制问题。
1.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由于服务贸易增长仍主要由内需拉动,进口增速高于出口,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一直非常大,2013年,服务贸易逆差额增加到创纪录的1184亿美元,约为服务贸易总额的21%,居世界第一。
2.服务业发展基础不牢
当前,我国服务业不但发展水平较低,而且结构性问题严重,发展基础不牢。在服务业结构中,传统的商贸、餐饮、流通占据了最大的比重,房地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这说明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结构性问题。
3.服务业的政府规制不到位
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政府规制对很多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公共运输业、电信服务业,这些行业在规制政策方面仍然缺乏体系。部分行业,由于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且与人自身有着直接联系,如教育产业、医疗产业,也需要政府进行规制。但是这些产业在发展定位上不清晰,造成这类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价格上涨非常快,且产生较多问题。
4.服务业部分行业垄断仍未能打破
目前我国经济中存在行政垄断问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中,如金融、电信、铁路、民航、教育、出版、卫生、媒体等行业。这些行业普遍产权不太明晰,竞争力不强,效率低下。
5.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的服务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发展大幅领先中西部地区,区域不平衡问题比较严重。
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战略意义
1.重视服务业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力
自2011年开始,我国制造业规模开始超过美国。但是,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我国制造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缺乏、主要产品生产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依赖于低成本优势;而在核心技术方面,我国缺乏具有主导性的核心技术,无法引领世界技术潮流与发展方向。
在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之后,我国的战略应该进行调整,不要过分强调制造业的比重问题,而应该重视通过服务业发展,提升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力。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的60多年里,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经从50%下降到了当前的15%左右,平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之多,但由于以金融、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的崛起,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对全球经济有着非常明显的控制力。
2.重新认识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
在工业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服务业之所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关键部门,除了其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是最重要的支撑因素。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在3个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1)服务业是社会分工网络的支撑,没有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分工不可能如此大规模地发生并不断深化。
(2)服务业的发展,使知识生产部门从国民经济中独立出来,将知识生产的报酬递增属性发挥到极致,知识的社会产出效率大大提升,促进了经济快速持续增长。
(3)服务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最重要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服务业部门从生产部门独立出来,这种独立出来的服务部门大多具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与人力资本含量,有利于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3.积极发挥服务业对分工网络的战略作用
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过程。而规模报酬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分工的高度发达。
(1)实体性分工和虚拟分工。从分工的发展历程来看,分工首先发生在产品生产领域,因此出现了产业间的分工;然后出现了产品间的分工;再后来就出现了产品内的分工;而现代分工的主要形式是价值链分工。主要是将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分解,然后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生产实现专业化分工生产,这是一种“实体性分工”。这种分工将会导致生产与价值交换的分离,因而需要发达的商业体系与交通系统进行支撑,而这些都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在这个意义上看,服务业发展对社会财富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分工更为深入,不仅表现为分工的地域范围已扩展到全球,更重要的,这种分工是基于价值链的分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营销、供应链、会计、交易、教育培训、融资、研究与开发、测试等方面的内容得以独立出来,不断地衍生出新的产业部门,这些分工都具有虚拟性,其不仅为实物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门使企业在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更具有竞争力。
(2)分工交易效率提高。在分工演进过程中,交易效率(包括交易成本与协调沟通成本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整个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分工带来的效率增加与分工带来的协调费用等交易费用增加之间的折衷。而与交易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交通、法律、会计等行业的快速兴起,将极大提高交易效率,扩大分工范围,促进经济的增长。
俯瞰黄河
于怀/摄
4.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对资源消耗日益增加,因此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即由原来的资源高消耗向低消耗型、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型,同时,我国企业也需要通过提升竞争力、攀升价值链实现转型。
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来看,首先是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融合发展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从国际经验来看,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服务业不断地渗透到制造业内部,以及制造企业的服务化。
对企业来说,服务业是制造企业转型的重要支撑。当今领先的制造商都是在其传统制造业务上通过增加服务获取竞争优势的,如果生产方式相互模仿日益增加,那么服务就是产生差异性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依赖服务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制造业逐步服务化,服务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的主导要素。
政策建议
1.积极促进服务消费
从国际发展经验看,服务业开始加速成长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服务支出占私人消费比重的迅速上升,而食品、服装等非耐用品服务支出比重会继续下降,耐用品支出比重增长放缓甚至逐渐降低。201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已开始进入服务消费时代,服务消费将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
但是从现有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看,其核心着力点仍然在实物消费方面,如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相关政策。在政策架构上,缺乏对服务消费进行促进的系统化政策。
因此,在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之际,有必要深入研究促进服务消费的系统化政策,积极促进服务消费。例如,研究表明,价格是影响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家庭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类支出的价格敏感性最强。而这些服务行业的价格虚高,与政府规制尚不到位、进入壁垒、市场垄断等诸多因素相关。因此,促进服务消费的政策应该包括这一部分。
2.加快服务业投资
服务业并不是一个投资较少的部门,从数据来看,服务业的投资产出比要远远高于工业部门,甚至高于农业部门。要保持服务业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加快服务业的投资。
3.破除服务业发展的相关体制障碍
从经济发展现实看,对服务业发展认识不到位、政府规制政策不到位、行政性垄断、消费环境差等体制性因素,构成了服务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未来,需要通过对服务业发展障碍的破除,为服务业增长打造更大的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