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危机探讨
2014-03-23胡娟
胡娟
摘 要: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其信仰的选择尤为重要。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持续深入,现代社会转型发展趋势更加明朗。在大学生信仰体系内,正面、向上、健康以及理性的内容发挥了主导作用。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呈现出了困惑与迷茫的情绪,进一步导致了信仰危机。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学生信仰呈现出了多样丰富的特点,并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以及不理性、不科学的问题。导致该类现象的成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该文针对大学生呈现出的信仰危机,探讨其具体成因,并制定出重建大学生信仰的科学策略。对推动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 信仰危机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219-01
1 大学生信仰危机
纵观当前大学生信仰,其表现出了丰富性特征。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持续加快,不同国家各类社会思潮涌入进来,出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且各类理论互相碰撞交叉,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是大学生的终极追求。由于一些学生在各类思想冲击之下欠缺理性判断能力,仅凭着感觉去拥护或追逐潮流,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问题,便会承受不起,甚至丧失理智。
现实生活中,受到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一些学生爱国精神、甘于奉献、团队合作的意识逐渐淡薄,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思想。例如,凡事以我为先,遇事斤斤计较,将金钱看得比感情还重,欠缺集体归属感以及荣誉感,因此,存在大量有损他人利益以及集体组织利益方面的问题。
另外,不断滋生的不理性、非科学思想对学生信仰也形成了负面影响。他们往往一成不变、思维定势、停留在传统模式中,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被伪科学所迷惑,不愿意看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法理性的分析,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这样的信仰之下,倘若遇到挫折,便会祈求神灵保护,无法清晰的辨别前进发展的方向。
2 引发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因素
导致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的因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但包括社会环境因素,还涉及到教育因素。
在社会环境层面,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一定的贪污腐败现象,这对于大学生的信仰信念造成了负面影响。一些党员在利益诱惑之下收受贿赂,伤害了自身形象,使得大学生对于党组织以及政府的拥护度与信任度产生动摇,甚至对共产主义产生质疑。除此之外,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贫富差距始终存在,这也使得大学生信仰共产主义的思想产生了动摇;另外,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以不断变化的形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迷茫、分不清方向、心情焦虑以及绝望的心理特点,极其容易将大学生引入歧途;最后,信息时代网络不良信息的快速传播,成为动摇大学生信仰的又一诱因。
在教育层面上,方式方法单一化、教学内容理论化、枯燥乏味、照本宣科,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对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欠缺创新性,无法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满足他们的内心需要,使得思想教育产生严重缺陷,无法发挥良好的引导培养效果。
3 社会转型期重新建构大学生信仰的对策
3.1 优化社会环境
党组织要想进一步强化执政力,应不断总结反腐斗争经验,强化党风建设,完善民主法治,巩固光辉形象,获取大学生的更多信任。另外,应继续加快经济体制更新改革,针对当前社会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重点关注,制定可行性方案。特别是将预防两极分化当做全局性的工作推进,健全法律规范,构建对应性社会保障体制,提升生产力,推动现代社会的快速、全面发展,进而令大学生真正感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仰。
3.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为帮助大学生重构信仰,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一支素质水平高、具有良好修养且体现敬业奉献精神的师资团队。教师不但要为学生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提升思想政治修为。教学过程中要继续强化马列主义思想渗透,坚定立场,向经济发展中的一切腐朽行为说不,并可利用自身掌握的丰富知识、具备的敏锐洞察力,深刻的剖析现代社会之中存在的各类现象,积极的为学生提供答疑解难的帮助,通过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真正的感染学生。
针对学生应采用主导型教育引导,关注信仰多重性。我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与现实检验证明的正确决定,契合现代社会发展建设的客观需要。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的必然选择。为此,高校应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明确共产主义理想的内涵意义,将信仰马克思主义变成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核心内容。另外,应明确价值观的多重性,报以宽容、认同的态度,在主导价值观引领的基础上,认可多元价值观的形成。针对各类社会思潮应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批判,进而有效预防大学生一味盲目的推崇,呈现出信仰游离的问题。
3.3 创建对大学生信仰重建极为有利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重构信仰极为重要,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婚恋观念,预防家庭之中的不和谐、动荡不安与单亲家庭为青少年子女带来的心理扭曲问题,积极创建对青少年子女健康成长极为有利的和谐、温暖、民主的家庭氛围,重视子女个性、品质的有效培养与健康发展。
相比于其他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体现了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家庭教育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父母应将孩子的信仰教育置于首要位置,杜绝形成信仰教育为学校责任的错误倾向。在全面明确年轻人心理需要、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丰富途径了解教育子女的有效方式,并同学校积极的保持紧密联系,掌握孩子们的现实表现。一旦发现存在问题应快速的同子女联系沟通,通过不断的开导给与他们更多的帮助。
另外,家长应注重家庭环境内在的文化意蕴,例如爱好兴趣、为人处世方式、礼仪礼节等。由于该类文化意蕴可以在家庭之中不断传承与继续扩张、映射并对个体社会地位形成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优越文化意蕴的家长,更能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促进升华作用。也就是说,家长在家庭之中也要关注自身言行、注意举止言谈,为孩子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耳濡目染的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水平,倡导符合社会主旋律的健康教育,进而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摆脱危机、预防错误倾向,真正实现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4 结语
总之,为摆脱大学生信仰危机,使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快速的适应社会,实现信仰重构,我们只有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创建对大学生信仰极为有利的家庭环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能使大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努力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拥护党的纲领,牢记党的使命,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建设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1] 王莉.普通高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学校因素浅析—— 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1(30).
[2] 朱嘉欣.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3] 李季.提升党对大学生信仰吸引力的有效途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4] 卢黎歌.王成文.LU Li-ge.WANG Cheng-wen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